关于精致的利己主义的一点思考
今天一个下午都荒废了!
一开始觉得分外鸡冻自己进了一个了不得的群。因为打算出国读JD,哪怕此时我一穷二白小葱拌豆腐但是仍然四处寻找资料和同道。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个大数据分析定位的公众号推荐的群号,赶紧加进来。进群后仍然默默做小白潜水,但是群里面果然许多大牛,那些侃侃而谈随手甩出个数据或者图表就好像武侠小说里面的大侠向初涉江湖的小白不经意扔出的武功秘籍,让我无数次停下手边的工作仍不住点开看看然后叹息一声音。
不过逐渐的发现,话题开始从申请学校准备LSAT考试转向到哪些工作能留美,哪些工作薪资比较高。好吧,必须承认,这也是我脑子血液倒灌心心念念想出去的原因。但是,听到这么一大帮我觉得非常优秀的人看起来有丰富资源明显比普通同龄人高出好几个段位的优秀年轻人聚在一起感叹这个岗位工资高,那个行当就业好,不得不说我是有些失望的。脑子里浮现的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为了对自己负责,不瞎哔哔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我上百度搜索了一下这个词组,在搜索页面滔滔涌上来的一堆文章评论里面定位了两篇文论,关于精致的利己主义的新颖评论,以及对中美教育评价体系下成长的青年人的差异和共同点的讨论。然后发现自己陷入了尴尬的两难境地。作为一个浸淫与应试教育惯于找标准答案的80%学生,我已经习惯了确认一个正确答案,如今忽然看到好几种观点,我好惶恐。
但是仔细审视我的情绪变化,我觉得我虽然不能对这几种观点给一个高明的评价,却可以从我自己看这几种观点的情绪心态变化来反思一些问题。
先来看一下我这个实验样本的情况。来自十三线内陆县城,家境中下,成绩平平,相貌平平,除了遥远的小学初中曾有短暂的发光期,大部分时间都是校园里再寻常不过的80%一员。考上马马虎虎的二本学校,在大学四年中懵懵懂懂被城乡差距体现在上下床的差距的无形压力挤压,能力平平,无力抗拒,默默承受,默默膨胀又熄灭野心,视野狭窄,又碍于每月单薄的生活费,不敢向往诗和远方。可谓是一个非常非常平凡乃至平庸的女孩子了。在这样的一个样本的眼中,精致的利己主义也好,优秀的绵羊也罢,这都是和我所处阶级对立的角色。潜意识的对上这个词,我就感到自己从内心生出的对这一人群的敌意。作为白羊座,样本内心活动比较丰富。首先是掺杂着愚昧傲慢情绪的敌视。哼,这些拥有世界却还贪得无厌的人啊,明明已经如此有优势了,却还是如此自私、傲慢,不懂奉献。人类的未来就维系在这样的人手中吗,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接下来是莫名其妙的骄傲,觉得自己总会比这些可耻的人要高尚许多,嗯我有爱心,嗯我去过支教,嗯我…然后发现自己比起他们既没有利己的聪明,也没有利他的行事。接下来开始默默的在自我辩驳和激励中绕圈子,嗯我一定不能如何如何,嗯我一定要开始如何如何,然后开始打开 teach for Africa ,看着那个 leadership项目心中默默盘算着,嗯这个项目是否能让我有可能拿到XXX的offer?
嗯…..久久的沉默
首先我不赞同精致的利己主义。这不是让世界变好的最优选项,由于不同地域、人群、家族的物质积累是不断迭代的,因此除非发生一场祸及全人类的大灾难,比如让恐龙家族团灭那种等级的,否则这种不公平会在未来越来越被固化。我们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其实正是上一批从惨烈搏杀中走出的人群的后代。这场胜负在当时就已经确定了。这当然不符合个体价值的真义,毕竟生而平等早已挂在现代社会普世价值观的第一栏,而为现在和今天的每个个体创造相对公平的发展空间和自由选择权利,是社会的义务,这一义务的具体执行者必然落在更具备优势的20%人群中,毕竟已经享有更大块利益分配蛋糕的他们,有理由基于所得而做出同等比例的付出。嗯,不知道这种理论是否会被质疑成多数无产阶级对少数有产者的暴政,我也不排除我的观点存在立场倾向,毕竟没有立场的观点是不存在的,我们不是上帝,无法用上帝视角来衡量问题。
不过我并不觉得利己主义者是应当被批评的。正如前文提及的,这不是最好的选项,但是也是可以接受的选项。利己主义者,是竞争的胜利者,不管他们占用了多少先辈积累的社会优势,加速度有多大,毋庸置疑的是他们在运用自己的智力、优势努力争取自己所想要的物质,财富、名誉、事业,一应如是。我们可以批评一个社会贫富差距不公,社会阶层固化,但这不是利己主义的错,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手段策略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本来就是竞争法则,没有什么好评判的。最可怕的是一边评判利己主义,一边放纵自己潜意识期待不劳而获的人。无论起点如何,清楚自己想要的并孜孜以求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毕竟当我们还在丛林之中,生存是第一的。因此,不论精致不精致,利己主义并不是贬义词,我们可以期待有人承担社会责任,但不能强迫别人做出利他的选择。这不符合契约原则。毕竟也许我们最开始结成社群,只是为了让自己暖和一些打到的猎物多一些,而不是为了让别人过的更好。利己是起点,利他应该依靠社会运行制度的精妙设计,这才是一个理性社会应有之义。
但是我认为,优秀的利己主义者和优秀的绵羊是有区别的。优秀的利己主义者应当是自己的需求为起点,利用社会规则为自己谋求福利,他们是清醒的猎手;而优秀的绵羊,则更多像是被驱赶在社会既成规则的牢圈里的猎物,他们已经忘记了思考自己为何物,而沦为社会齿轮上的苔藓,被规则碾磨,操纵,他们看似得到,但是这个得到并不是一个主动动作,而是一种被动行为,即被给,一旦失去自主意识,仰人鼻息,那么得到也会失去,猎物的命运注定悲惨。这引申到另一个话题,什么是清醒,什么是目光确定?想要得到丰厚薪水高品质生活难道不是清醒的目标吗?什么是思考自己为何物?我认为所谓清醒独立思考的边界是,你是否在一个既定的边界内思考自己的运行轨迹,你是否能时刻对现有的规则和制度运行保持警惕,你是否能在赶路的时候抬头看看天空,用那只放在天空之外的眼睛审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这种审视未必会影响到你现在的 轨迹,因为作为一个利己主义者,大部分时候,顺从是最利己的,但是你必须是在了解到自己的选择权利以后做出选择,即你必须有选择权。用最俗气的话来说,你不仅要有眼前苟且,还要有诗歌和远方,诗歌也好,远方也罢,都不是用来填饱肚子的,但是你应该知道,你可以这么选择,这就像一个你天顶的大窟窿,不断泄露下一些不切实际的遐思,让你超脱现世,让你的精神可以丰盈起来。
最后回到我这个小白鼠。我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够聪明,没有资源,这样的人是很容易成为社会暴力的源头的,打着社会不公的旗号,为自己的懒惰做借口,随时期待一场革命的狂潮让社会回到公社时期,这才会真正损害一个集体的活力。因此,如果要做一个排序的话,我想把在写本文第一段时候的我的状态放在最末次,那是身为人最糟糕的状态,嫉妒,不思进取,虚弱,狭隘,接下来,我想把优秀的绵羊放在倒数第二排次,他们未必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但是这是大多数人的一生的普通状态,第二名则是聪明的利己主义者,我相信个人是高于集体的,只要你懂得自己的选择权并自主做出了选择,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不必再去被集体价值观捆绑。毕竟,我是非常讨厌把人比作一个文化传播的一个细胞的这种人的工具化的概念的。第一名,他们是人类的良知,多一分则泛滥,少一分则成灾,顺其自然即可。
一开始觉得分外鸡冻自己进了一个了不得的群。因为打算出国读JD,哪怕此时我一穷二白小葱拌豆腐但是仍然四处寻找资料和同道。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个大数据分析定位的公众号推荐的群号,赶紧加进来。进群后仍然默默做小白潜水,但是群里面果然许多大牛,那些侃侃而谈随手甩出个数据或者图表就好像武侠小说里面的大侠向初涉江湖的小白不经意扔出的武功秘籍,让我无数次停下手边的工作仍不住点开看看然后叹息一声音。
不过逐渐的发现,话题开始从申请学校准备LSAT考试转向到哪些工作能留美,哪些工作薪资比较高。好吧,必须承认,这也是我脑子血液倒灌心心念念想出去的原因。但是,听到这么一大帮我觉得非常优秀的人看起来有丰富资源明显比普通同龄人高出好几个段位的优秀年轻人聚在一起感叹这个岗位工资高,那个行当就业好,不得不说我是有些失望的。脑子里浮现的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为了对自己负责,不瞎哔哔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我上百度搜索了一下这个词组,在搜索页面滔滔涌上来的一堆文章评论里面定位了两篇文论,关于精致的利己主义的新颖评论,以及对中美教育评价体系下成长的青年人的差异和共同点的讨论。然后发现自己陷入了尴尬的两难境地。作为一个浸淫与应试教育惯于找标准答案的80%学生,我已经习惯了确认一个正确答案,如今忽然看到好几种观点,我好惶恐。
但是仔细审视我的情绪变化,我觉得我虽然不能对这几种观点给一个高明的评价,却可以从我自己看这几种观点的情绪心态变化来反思一些问题。
先来看一下我这个实验样本的情况。来自十三线内陆县城,家境中下,成绩平平,相貌平平,除了遥远的小学初中曾有短暂的发光期,大部分时间都是校园里再寻常不过的80%一员。考上马马虎虎的二本学校,在大学四年中懵懵懂懂被城乡差距体现在上下床的差距的无形压力挤压,能力平平,无力抗拒,默默承受,默默膨胀又熄灭野心,视野狭窄,又碍于每月单薄的生活费,不敢向往诗和远方。可谓是一个非常非常平凡乃至平庸的女孩子了。在这样的一个样本的眼中,精致的利己主义也好,优秀的绵羊也罢,这都是和我所处阶级对立的角色。潜意识的对上这个词,我就感到自己从内心生出的对这一人群的敌意。作为白羊座,样本内心活动比较丰富。首先是掺杂着愚昧傲慢情绪的敌视。哼,这些拥有世界却还贪得无厌的人啊,明明已经如此有优势了,却还是如此自私、傲慢,不懂奉献。人类的未来就维系在这样的人手中吗,实在是太不公平了。接下来是莫名其妙的骄傲,觉得自己总会比这些可耻的人要高尚许多,嗯我有爱心,嗯我去过支教,嗯我…然后发现自己比起他们既没有利己的聪明,也没有利他的行事。接下来开始默默的在自我辩驳和激励中绕圈子,嗯我一定不能如何如何,嗯我一定要开始如何如何,然后开始打开 teach for Africa ,看着那个 leadership项目心中默默盘算着,嗯这个项目是否能让我有可能拿到XXX的offer?
嗯…..久久的沉默
首先我不赞同精致的利己主义。这不是让世界变好的最优选项,由于不同地域、人群、家族的物质积累是不断迭代的,因此除非发生一场祸及全人类的大灾难,比如让恐龙家族团灭那种等级的,否则这种不公平会在未来越来越被固化。我们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其实正是上一批从惨烈搏杀中走出的人群的后代。这场胜负在当时就已经确定了。这当然不符合个体价值的真义,毕竟生而平等早已挂在现代社会普世价值观的第一栏,而为现在和今天的每个个体创造相对公平的发展空间和自由选择权利,是社会的义务,这一义务的具体执行者必然落在更具备优势的20%人群中,毕竟已经享有更大块利益分配蛋糕的他们,有理由基于所得而做出同等比例的付出。嗯,不知道这种理论是否会被质疑成多数无产阶级对少数有产者的暴政,我也不排除我的观点存在立场倾向,毕竟没有立场的观点是不存在的,我们不是上帝,无法用上帝视角来衡量问题。
不过我并不觉得利己主义者是应当被批评的。正如前文提及的,这不是最好的选项,但是也是可以接受的选项。利己主义者,是竞争的胜利者,不管他们占用了多少先辈积累的社会优势,加速度有多大,毋庸置疑的是他们在运用自己的智力、优势努力争取自己所想要的物质,财富、名誉、事业,一应如是。我们可以批评一个社会贫富差距不公,社会阶层固化,但这不是利己主义的错,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手段策略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本来就是竞争法则,没有什么好评判的。最可怕的是一边评判利己主义,一边放纵自己潜意识期待不劳而获的人。无论起点如何,清楚自己想要的并孜孜以求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毕竟当我们还在丛林之中,生存是第一的。因此,不论精致不精致,利己主义并不是贬义词,我们可以期待有人承担社会责任,但不能强迫别人做出利他的选择。这不符合契约原则。毕竟也许我们最开始结成社群,只是为了让自己暖和一些打到的猎物多一些,而不是为了让别人过的更好。利己是起点,利他应该依靠社会运行制度的精妙设计,这才是一个理性社会应有之义。
但是我认为,优秀的利己主义者和优秀的绵羊是有区别的。优秀的利己主义者应当是自己的需求为起点,利用社会规则为自己谋求福利,他们是清醒的猎手;而优秀的绵羊,则更多像是被驱赶在社会既成规则的牢圈里的猎物,他们已经忘记了思考自己为何物,而沦为社会齿轮上的苔藓,被规则碾磨,操纵,他们看似得到,但是这个得到并不是一个主动动作,而是一种被动行为,即被给,一旦失去自主意识,仰人鼻息,那么得到也会失去,猎物的命运注定悲惨。这引申到另一个话题,什么是清醒,什么是目光确定?想要得到丰厚薪水高品质生活难道不是清醒的目标吗?什么是思考自己为何物?我认为所谓清醒独立思考的边界是,你是否在一个既定的边界内思考自己的运行轨迹,你是否能时刻对现有的规则和制度运行保持警惕,你是否能在赶路的时候抬头看看天空,用那只放在天空之外的眼睛审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环境。这种审视未必会影响到你现在的 轨迹,因为作为一个利己主义者,大部分时候,顺从是最利己的,但是你必须是在了解到自己的选择权利以后做出选择,即你必须有选择权。用最俗气的话来说,你不仅要有眼前苟且,还要有诗歌和远方,诗歌也好,远方也罢,都不是用来填饱肚子的,但是你应该知道,你可以这么选择,这就像一个你天顶的大窟窿,不断泄露下一些不切实际的遐思,让你超脱现世,让你的精神可以丰盈起来。
最后回到我这个小白鼠。我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够聪明,没有资源,这样的人是很容易成为社会暴力的源头的,打着社会不公的旗号,为自己的懒惰做借口,随时期待一场革命的狂潮让社会回到公社时期,这才会真正损害一个集体的活力。因此,如果要做一个排序的话,我想把在写本文第一段时候的我的状态放在最末次,那是身为人最糟糕的状态,嫉妒,不思进取,虚弱,狭隘,接下来,我想把优秀的绵羊放在倒数第二排次,他们未必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但是这是大多数人的一生的普通状态,第二名则是聪明的利己主义者,我相信个人是高于集体的,只要你懂得自己的选择权并自主做出了选择,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不必再去被集体价值观捆绑。毕竟,我是非常讨厌把人比作一个文化传播的一个细胞的这种人的工具化的概念的。第一名,他们是人类的良知,多一分则泛滥,少一分则成灾,顺其自然即可。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