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个坑,烤红薯
挖个坑,烤红薯
我们当时所谓的烧烤,在现在看来,不过是小孩子玩火过家家,哪有如今大家带上碗筷、调料、专业烤架这么大的阵仗。
小时候喜欢玩火柴,几乎每个小孩手里常年都备着一盒。一小盒火柴不过一毛钱,每家每户都是两块钱地买。带上火柴、竹签、几个红薯土豆、几袋豆腐干、几根火腿肠,我们就这样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我家附近有个小山坡,唤作狮子山,也有人称之为骆驼山,我常常站在自家阳台上远眺,怎么看,也没发现它跟狮子或者骆驼有相似的地方。顺着小道横过一片池塘,山脚下种了各种蔬菜,秋天山壁上开满了野菊花,山顶上的空地,则是我们的乐园。通常由于“前辈”们的光荣战绩,山坡上已经被挖出了大大小小的坑。
选定好烧烤的地点,便开始分工。一般情况下,大概有四五人的阵容,因此,两个人负责不时去周围寻找可供燃烧的柴火,另一个负责将食物穿成串以及将烤好的食物放置到一边,剩下的那一个到两个人则是负责烤食物。
在选好的土坑旁边,先铺上几张报纸作为阵地,接着刨出坑里以前残余的灰烬,扔进几根枯树枝垫底,再放入待烤的红薯,最后扔进些细小的枯树枝,以便引燃。红薯的大小很有讲究,如果太大,则不容易烤熟,太小,几个人则不够分,因此需从家里挑拣那些大小适中的红心红薯,又甜又糯。
用来燃烧的柴火也并非山坡上所有的都能选取。太粗太硬的树枝难以燃烧,且火势较小,还容易将燃着的火堆弄熄;韧性太强的也不行,意味着枝干中还有残存的水分,难以烧透;但如果是大堆茂密的枯草,也不能用,虽然易燃且火势够旺,但会升起一团团白色的烟雾,熏得人只掉眼泪。因此要找周围的落叶灌木的小枝桠,细,还得脆,弯折的时候能发出“咔——”的断折声。这些枝桠要么从树上折断,要么沿路捡捡,因为大家心里都记挂着吃的,所以一般不会有趁机偷懒的情况。
用来燃烧的柴火也并非山坡上所有的都能选取。太粗太硬的树枝难以燃烧,且火势较小,还容易将燃着的火堆弄熄;韧性太强的也不行,意味着枝干中还有残存的水分,难以烧透;但如果是大堆茂密的枯草,也不能用,虽然易燃且火势够旺,但会升起一团团白色的烟雾,熏得人只掉眼泪。因此要找周围的落叶灌木的小枝桠,细,还得脆,弯折的时候能发出“咔——”的断折声。这些枝桠要么从树上折断,要么沿路捡捡,因为大家心里都记挂着吃的,所以一般不会有趁机偷懒的情况。
一般会先捡好一小堆准备在坑边,以防火燃起来后没有及时的补给。火腿肠是那种最细的,剥皮,串竹签上,再用小刀顺着穿好的火腿肠割开几道斜斜的痕迹,然后转一圈,重复一遍,以便烤时更容易散发出香味。豆腐干是菜市场见到的那种薄长块的,事先切成小块儿,用竹签起来。当一同的人手足够多时,还会有人负责从家里带来酱油和葱花,负责给豆腐干调味。当然,为了方便省事,我们干脆从小卖部买了袋装的五香豆腐干,拆袋串好备用。土豆是在家里早早煮好的,只需要撕去皮,切成小块儿带上。用竹签串好,同样烤的时候浇上酱油就成。
烤的时候,一人负责拿着一串串的竹签,蹲在火堆旁,不停地转动手中的竹签,伸手烤各种食物。剩下的人则负责添加柴火,或者同负责烤食物的伙伴轮换,并且把烤好的食物分发给大家。
每次大家都抢着当烤食物的负责人,虽然一直轮流举着竹签很累,但闻着食物的香味,随时可以把烤好的食物近水楼台先得月一番。
如果赶上天气比较好,风势不太小的话,火一般会烧得特别旺,柴火也就很容易告罄。因此找柴火的小伙伴就比较忙了,如果赶上附近小孩子玩烧烤的高峰期,离土坑近的能烧的灌木枝干都被折得差不多了,因此得绕一段路仔细寻觅。如果负责找柴火的同伴未能及时赶回来,只能先用带去的一大叠旧报纸江湖救急。不过报纸是不大耐烧的,哗地一张就没了,而且还得伴着剩下的柴火,不然还会因为通风不畅的原因升起袅袅的白烟,呛得人难受。
一般来说,土豆是很容易烤的,因为本来就已经被煮得软软的,烤它主要是为了加热和调味。豆腐干烤熟后的味道反而不如加热前,因此几乎每次带去的豆腐干都会提前被我们解决掉。
火腿肠是最不容易把握的。按理说火腿肠直接架火上烤烤就能吃了,但要等到把里面也加热的时候才是最美味的程度。火腿肠的香味从割开的痕迹中散发出来,一条条割开的纹路因水分的蒸发有着特殊的香味儿。
但就像前面说到的火势大小常常是由风力和柴火材质决定,火腿肠可能一会儿被大火撩一下,一会儿又被偃旗息鼓的小火苗舔一舔。如果是小火苗,那还好,只是火腿肠内部没有那么口感好。但如果赶上大火持续烧上一会儿,切开的部分就变得焦焦的。吃的时候,有些涩口,还会在嘴边沾上黑黑的痕迹。
等把准备好的食物烤完,那就可以等着吃坑里的烤红薯了。看火势慢慢熄灭,让灰烬把红薯继续掩着,用余温煨红薯。烧烤的时候,燃烧的枝桠把红薯外部大部分烤熟了,剩下的中心部分则要烤带着余温的灰烬慢慢煨熟,这样吃起来才美味。
估算着时间,用木棍扒拉开几下,掏出灰烬中的那几个小红薯,忍着烫,一点点剥皮,掰开,金黄色的色泽挑逗着食欲,红薯的香味顺着冒出的热气在周围扩散。顾不得黑乎乎的手,趁热瓜分掉这几个红薯。
每次吃完红薯都觉得意犹未尽,后来家里有了微波炉,和同伴们也尝试过,把小红薯洗净,用锡箔纸包好,放进微波炉烘熟。只可惜,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少了那份从外到内的香甜味。在野外吹着风,被烟雾呛上几下,煨出来几个人抢的红薯才显得特别美味。
如果人手特别少,只有两三个人时,为了省事,我们就干脆带上几个红薯往山上跑了。深秋到冬天,山上呼呼地刮着风,吃上一个半个热腾腾的烤红薯,暖暖的感觉,真是人间美味。
有时候也会因为同伴的不同,带的食材也有不同。远房姐姐和弟弟曾在我家小住过几天,我们三人玩烧烤时,除了红薯、火腿肠,姐姐还提议烤果丹皮。
不是那种裹得小小的只有半根拇指大小的山楂卷,而是那种长过一根中指的,皮较薄,用透明包装纸裹好的,展开像一张纸一样。
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也是这种,不像圆圆的山楂片,咬的时候会碎成渣滓。小小地咬上一口,有嚼劲,又舍不得一口吞下去,只能用牙齿慢慢刮,直到磨下许多果肉来,再美美吃下去。山楂卷的分量是经不起这么长时间的享受的,一小块的果丹皮才能满足。酸酸甜甜,和着尚有嚼劲的部分一同咀嚼,总有一种绵长的幸福。
姐姐将果丹皮剥开,展开果肉,用竹签串了起来,驾轻就熟,剩下我和弟弟颇具怀疑态度。
姐姐说这烤果丹皮是有讲究的,也就一分钟火候,多几秒少几秒都不成,一脸信心地拍胸脯打赌绝对好吃,丝毫不担心事后我和弟弟会因为不好吃追讨刚才一起买零食的零花钱。
“一定要在果肉一大半都开始起泡的时候拿开。”姐姐一边盯着眼前的火苗一边告诫我们注意事项。果然,大概半分钟左右,果肉上就开始陆陆续续鼓起了大大小小的泡。姐姐晃动着竹签,以使果丹皮受热均匀,当果肉上大致均匀呈现出起泡时,便急忙移走,递给我们。
加热后的果丹皮有些软软的,又因为热气,将里面的山楂味挥发了出来,起泡的地方轻轻咬下去,有种很奇妙的感受,就像是一层薄薄的膜,微甜,又带着酸味,牙齿戳破,香味弥漫在口腔中,美美的。
姐姐虽比我仅大一岁,但在这方面的经验显然比我多得多。继这次成功尝试后,又拉着我和弟弟往外婆家后面的山坡上的野生竹林跑。竹林的竹子并不太粗,不过两三指宽的直径而已,用镰刀并不大管用。姐姐就用随身携带的折叠水果刀在竹子上用力割开一个口,沿着割痕慢慢地磨,我们三人轮班,终于搞定一株竹。
按先前的办法,我们再把竹子按竹节分解成两段二十来厘米的竹筒。竹筒一头戳破备用。火腿肠切成碎粒,米饭裹上火腿肠,家里刚好还有过年准备的广味香肠,也切了点碎粒混在米饭里,一块儿塞入竹筒中,戳破的一头用废纸塞上。竹筒扔坑里烤,不时用长树枝翻滚竹筒,使之均匀受热。
这简易竹筒饭烤不了多长时间,只是为了图个新鲜有趣。等加热到一定程度,我们就迫不及待地用树枝把竹筒捞起来了。
竹筒因为火烧的原因,颜色绿得发亮,仿佛是抹了一层蜡似的。不过倒没因此闻到里面米饭和香肠的香味,甚至连竹筒也没弥漫出所谓的竹子清香,多少让我们对竹筒饭的尝试有些失望。
用小刀掏出塞纸的一端,小心翼翼地抖了抖竹筒,把里面的饭粒一点点倒出来。热气从竹筒里,袅袅而出,没有传说中竹筒饭的清香扑鼻,只是稍微闻得见香肠的味道。香肠略显硬,但油汁已渗入了米饭中,特有的广味香肠的味道细心一点,还是能嗅到。火腿肠显然是熟了,不过香味倒是被香肠掩盖了不少。
尝个鲜。
耗费了这么大精力,我们对这来之不易的竹筒饭倍加珍惜。一人分得几口,顾不得烫,连忙趁热捧进嘴里品味。
不知道是自欺欺人还是囫囵吞枣,早已忘记当时我们的竹筒饭是什么味道了,究竟有没有竹子清香渗透到饭里,对我来说,恐怕应该一直是个谜了。
大学食堂的小炒部也曾推出过竹筒饭,约有我胳膊粗的竹筒,两侧被竹节所封,中间被挖出一个敞口,盛进新鲜出锅的冬菇鸡丁拌饭,被放进盘子里端上来。竹筒明显是市场上买到的容器,并非放入灶台中烘烤的竹筒饭。
不过和室友一起吃着这竹筒饭,倒像是回到了当年和姐姐弟弟一起烤那节竹筒的日子,热闹又温暖,彼此相伴,不负美食在旁,真是人生一大幸福。
我们当时所谓的烧烤,在现在看来,不过是小孩子玩火过家家,哪有如今大家带上碗筷、调料、专业烤架这么大的阵仗。
小时候喜欢玩火柴,几乎每个小孩手里常年都备着一盒。一小盒火柴不过一毛钱,每家每户都是两块钱地买。带上火柴、竹签、几个红薯土豆、几袋豆腐干、几根火腿肠,我们就这样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我家附近有个小山坡,唤作狮子山,也有人称之为骆驼山,我常常站在自家阳台上远眺,怎么看,也没发现它跟狮子或者骆驼有相似的地方。顺着小道横过一片池塘,山脚下种了各种蔬菜,秋天山壁上开满了野菊花,山顶上的空地,则是我们的乐园。通常由于“前辈”们的光荣战绩,山坡上已经被挖出了大大小小的坑。
选定好烧烤的地点,便开始分工。一般情况下,大概有四五人的阵容,因此,两个人负责不时去周围寻找可供燃烧的柴火,另一个负责将食物穿成串以及将烤好的食物放置到一边,剩下的那一个到两个人则是负责烤食物。
在选好的土坑旁边,先铺上几张报纸作为阵地,接着刨出坑里以前残余的灰烬,扔进几根枯树枝垫底,再放入待烤的红薯,最后扔进些细小的枯树枝,以便引燃。红薯的大小很有讲究,如果太大,则不容易烤熟,太小,几个人则不够分,因此需从家里挑拣那些大小适中的红心红薯,又甜又糯。
用来燃烧的柴火也并非山坡上所有的都能选取。太粗太硬的树枝难以燃烧,且火势较小,还容易将燃着的火堆弄熄;韧性太强的也不行,意味着枝干中还有残存的水分,难以烧透;但如果是大堆茂密的枯草,也不能用,虽然易燃且火势够旺,但会升起一团团白色的烟雾,熏得人只掉眼泪。因此要找周围的落叶灌木的小枝桠,细,还得脆,弯折的时候能发出“咔——”的断折声。这些枝桠要么从树上折断,要么沿路捡捡,因为大家心里都记挂着吃的,所以一般不会有趁机偷懒的情况。
用来燃烧的柴火也并非山坡上所有的都能选取。太粗太硬的树枝难以燃烧,且火势较小,还容易将燃着的火堆弄熄;韧性太强的也不行,意味着枝干中还有残存的水分,难以烧透;但如果是大堆茂密的枯草,也不能用,虽然易燃且火势够旺,但会升起一团团白色的烟雾,熏得人只掉眼泪。因此要找周围的落叶灌木的小枝桠,细,还得脆,弯折的时候能发出“咔——”的断折声。这些枝桠要么从树上折断,要么沿路捡捡,因为大家心里都记挂着吃的,所以一般不会有趁机偷懒的情况。
一般会先捡好一小堆准备在坑边,以防火燃起来后没有及时的补给。火腿肠是那种最细的,剥皮,串竹签上,再用小刀顺着穿好的火腿肠割开几道斜斜的痕迹,然后转一圈,重复一遍,以便烤时更容易散发出香味。豆腐干是菜市场见到的那种薄长块的,事先切成小块儿,用竹签起来。当一同的人手足够多时,还会有人负责从家里带来酱油和葱花,负责给豆腐干调味。当然,为了方便省事,我们干脆从小卖部买了袋装的五香豆腐干,拆袋串好备用。土豆是在家里早早煮好的,只需要撕去皮,切成小块儿带上。用竹签串好,同样烤的时候浇上酱油就成。
烤的时候,一人负责拿着一串串的竹签,蹲在火堆旁,不停地转动手中的竹签,伸手烤各种食物。剩下的人则负责添加柴火,或者同负责烤食物的伙伴轮换,并且把烤好的食物分发给大家。
每次大家都抢着当烤食物的负责人,虽然一直轮流举着竹签很累,但闻着食物的香味,随时可以把烤好的食物近水楼台先得月一番。
如果赶上天气比较好,风势不太小的话,火一般会烧得特别旺,柴火也就很容易告罄。因此找柴火的小伙伴就比较忙了,如果赶上附近小孩子玩烧烤的高峰期,离土坑近的能烧的灌木枝干都被折得差不多了,因此得绕一段路仔细寻觅。如果负责找柴火的同伴未能及时赶回来,只能先用带去的一大叠旧报纸江湖救急。不过报纸是不大耐烧的,哗地一张就没了,而且还得伴着剩下的柴火,不然还会因为通风不畅的原因升起袅袅的白烟,呛得人难受。
一般来说,土豆是很容易烤的,因为本来就已经被煮得软软的,烤它主要是为了加热和调味。豆腐干烤熟后的味道反而不如加热前,因此几乎每次带去的豆腐干都会提前被我们解决掉。
火腿肠是最不容易把握的。按理说火腿肠直接架火上烤烤就能吃了,但要等到把里面也加热的时候才是最美味的程度。火腿肠的香味从割开的痕迹中散发出来,一条条割开的纹路因水分的蒸发有着特殊的香味儿。
但就像前面说到的火势大小常常是由风力和柴火材质决定,火腿肠可能一会儿被大火撩一下,一会儿又被偃旗息鼓的小火苗舔一舔。如果是小火苗,那还好,只是火腿肠内部没有那么口感好。但如果赶上大火持续烧上一会儿,切开的部分就变得焦焦的。吃的时候,有些涩口,还会在嘴边沾上黑黑的痕迹。
等把准备好的食物烤完,那就可以等着吃坑里的烤红薯了。看火势慢慢熄灭,让灰烬把红薯继续掩着,用余温煨红薯。烧烤的时候,燃烧的枝桠把红薯外部大部分烤熟了,剩下的中心部分则要烤带着余温的灰烬慢慢煨熟,这样吃起来才美味。
估算着时间,用木棍扒拉开几下,掏出灰烬中的那几个小红薯,忍着烫,一点点剥皮,掰开,金黄色的色泽挑逗着食欲,红薯的香味顺着冒出的热气在周围扩散。顾不得黑乎乎的手,趁热瓜分掉这几个红薯。
每次吃完红薯都觉得意犹未尽,后来家里有了微波炉,和同伴们也尝试过,把小红薯洗净,用锡箔纸包好,放进微波炉烘熟。只可惜,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少了那份从外到内的香甜味。在野外吹着风,被烟雾呛上几下,煨出来几个人抢的红薯才显得特别美味。
如果人手特别少,只有两三个人时,为了省事,我们就干脆带上几个红薯往山上跑了。深秋到冬天,山上呼呼地刮着风,吃上一个半个热腾腾的烤红薯,暖暖的感觉,真是人间美味。
有时候也会因为同伴的不同,带的食材也有不同。远房姐姐和弟弟曾在我家小住过几天,我们三人玩烧烤时,除了红薯、火腿肠,姐姐还提议烤果丹皮。
不是那种裹得小小的只有半根拇指大小的山楂卷,而是那种长过一根中指的,皮较薄,用透明包装纸裹好的,展开像一张纸一样。
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也是这种,不像圆圆的山楂片,咬的时候会碎成渣滓。小小地咬上一口,有嚼劲,又舍不得一口吞下去,只能用牙齿慢慢刮,直到磨下许多果肉来,再美美吃下去。山楂卷的分量是经不起这么长时间的享受的,一小块的果丹皮才能满足。酸酸甜甜,和着尚有嚼劲的部分一同咀嚼,总有一种绵长的幸福。
姐姐将果丹皮剥开,展开果肉,用竹签串了起来,驾轻就熟,剩下我和弟弟颇具怀疑态度。
姐姐说这烤果丹皮是有讲究的,也就一分钟火候,多几秒少几秒都不成,一脸信心地拍胸脯打赌绝对好吃,丝毫不担心事后我和弟弟会因为不好吃追讨刚才一起买零食的零花钱。
“一定要在果肉一大半都开始起泡的时候拿开。”姐姐一边盯着眼前的火苗一边告诫我们注意事项。果然,大概半分钟左右,果肉上就开始陆陆续续鼓起了大大小小的泡。姐姐晃动着竹签,以使果丹皮受热均匀,当果肉上大致均匀呈现出起泡时,便急忙移走,递给我们。
加热后的果丹皮有些软软的,又因为热气,将里面的山楂味挥发了出来,起泡的地方轻轻咬下去,有种很奇妙的感受,就像是一层薄薄的膜,微甜,又带着酸味,牙齿戳破,香味弥漫在口腔中,美美的。
姐姐虽比我仅大一岁,但在这方面的经验显然比我多得多。继这次成功尝试后,又拉着我和弟弟往外婆家后面的山坡上的野生竹林跑。竹林的竹子并不太粗,不过两三指宽的直径而已,用镰刀并不大管用。姐姐就用随身携带的折叠水果刀在竹子上用力割开一个口,沿着割痕慢慢地磨,我们三人轮班,终于搞定一株竹。
按先前的办法,我们再把竹子按竹节分解成两段二十来厘米的竹筒。竹筒一头戳破备用。火腿肠切成碎粒,米饭裹上火腿肠,家里刚好还有过年准备的广味香肠,也切了点碎粒混在米饭里,一块儿塞入竹筒中,戳破的一头用废纸塞上。竹筒扔坑里烤,不时用长树枝翻滚竹筒,使之均匀受热。
这简易竹筒饭烤不了多长时间,只是为了图个新鲜有趣。等加热到一定程度,我们就迫不及待地用树枝把竹筒捞起来了。
竹筒因为火烧的原因,颜色绿得发亮,仿佛是抹了一层蜡似的。不过倒没因此闻到里面米饭和香肠的香味,甚至连竹筒也没弥漫出所谓的竹子清香,多少让我们对竹筒饭的尝试有些失望。
用小刀掏出塞纸的一端,小心翼翼地抖了抖竹筒,把里面的饭粒一点点倒出来。热气从竹筒里,袅袅而出,没有传说中竹筒饭的清香扑鼻,只是稍微闻得见香肠的味道。香肠略显硬,但油汁已渗入了米饭中,特有的广味香肠的味道细心一点,还是能嗅到。火腿肠显然是熟了,不过香味倒是被香肠掩盖了不少。
尝个鲜。
耗费了这么大精力,我们对这来之不易的竹筒饭倍加珍惜。一人分得几口,顾不得烫,连忙趁热捧进嘴里品味。
不知道是自欺欺人还是囫囵吞枣,早已忘记当时我们的竹筒饭是什么味道了,究竟有没有竹子清香渗透到饭里,对我来说,恐怕应该一直是个谜了。
大学食堂的小炒部也曾推出过竹筒饭,约有我胳膊粗的竹筒,两侧被竹节所封,中间被挖出一个敞口,盛进新鲜出锅的冬菇鸡丁拌饭,被放进盘子里端上来。竹筒明显是市场上买到的容器,并非放入灶台中烘烤的竹筒饭。
不过和室友一起吃着这竹筒饭,倒像是回到了当年和姐姐弟弟一起烤那节竹筒的日子,热闹又温暖,彼此相伴,不负美食在旁,真是人生一大幸福。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