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印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生家庭”这个词汇以越来越频繁地速度出现在我面前。
小时候,我跟妹妹与爸爸妈妈还有爷爷一起生活在农村。那时候家里有很多田,种番茄、毛豆、西瓜、甜瓜等一切我能想到的事物。农活一般都是爷爷和妈妈在操持,爸爸因为有公职只会在农忙的时候帮忙。我看过妈妈未结婚前的照片,穿着衬衫,在一辆自行车前,五官长得很标致,清纯、青春的气息。那时候,外公外婆家条件比较好,妈妈只需要做家里的一日三餐,根本不需要为农活及生计发愁。嫁给爸爸后,妈妈开始做农活,本来纤细的手越来越粗糙,本来纤细的身体变得粗壮,可是还是漂亮。隐隐约约都会听到邻里或者村里的人说妈妈长得好看。
可是,那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妈妈的美貌,而是妈妈的隐忍。爸爸十二岁时奶奶便走了,爷爷很辛劳地把爸爸他们四兄妹拉扯大。爷爷是一个很小农思想很严重的老汉,同时,他也是一个敏感的老汉。他认为,父亲作为儿子是一定要呆在身边,不能出去闯的;他认为,母亲既然嫁到了我们家,再苦再累也要受着;他认为,母亲与娘家人最好不要多来往。所以,我时常看到异常忙碌的母亲,干不完的农活,干不完的家务,我很少看到外婆来我们家做稀客,来了也绝不过夜。
母亲隐忍着,不仅要处理好与爷爷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与三个小姑的关系。不争不抢不辩,只知道埋头干活。
所以,小时候的我,也是不争不抢不辩。
表姐和表妹来了(大姨的两个女儿),我们如临贵宾,要好生招待。把最好吃的拿给她们,把家里最舒服的床让给她们。一起玩游戏,她们说玩什么,我们就玩什么又或者她们演小姐,我们演丫鬟。记得有一次,我的妹妹和表妹起了冲突,妈妈就说让我们让着她们。可怜的妹妹不理解,离家出走了,我追上去哄着劝着,走到了村里的小卖部,买了当时对小孩来说异常美味的“乡巴佬”鸡腿才把妹妹哄开心。可是当时的我认为我们不能独享这只鸡腿,还是要回去跟表姐和表妹分享。到了家,两个小孩也忘记了刚才的不愉快,一起分享“乡巴佬”。妈妈还是把大的那个翅尖给了表妹,而把小的翅根留给了妹妹。
表姐和表妹一般在我们家呆不了多久,因为她们从小就跟她们的爸妈做了城里人,在城里上学,有城里的小朋友。而那时候她们的爸妈简直是护娃狂魔,一天里面要打来3个电话,饭吃得怎么样,觉睡得好不好。过不了两天,就开着桑塔纳把她们接回城里了,她们的“农村体验生活”结束了。每次送她们走,妈妈总一遍遍地说:下次再来啊!
有时候,我们也会被大姨召唤着去城里过过城里人的日子。那时候的我,受港剧的影响,觉得城里的夜都是灯火辉煌,城里人应该是不睡觉的。晚上我跟妹妹一般被安排在客房,晚上的时候,大姨说着晚安,并把房间的灯关了。我当时很纳闷,不是说城里人不睡觉的吗?我们一般会在城里呆很久,期间爸妈也不会来一个电话,最后一天肯定是爸爸来接我们,然后在大姨家吃个饭,席间也不会问我和妹妹过得怎么样,而是一直逗表姐和表妹玩。我跟妹妹像两个无人问津的孩子似的。我也没告诉爸爸,每次洗完澡,我和妹妹的衣服都是我自己洗的,大姨家的保姆从来不给我们洗。
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直忍让,不会撒娇,装懂事的孩子。
这个特质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跟朋友一起出去吃饭,跟朋友一起出去玩,都是听她们的。或者有时候自己本身并不想做,但是不忍拒绝,只好自己憋着难受表现出苟同。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无趣的人。
我的父母在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开始创业了,一开始是开皮件厂,再后来是网吧,然后是饭店,现在是宾馆。开厂的时候,由于员工也需要放假及回家过年,所以一般只是忙,但是可以保证基本的过年时间。后来的营生,也就是从我大学开始,我们家基本上一年365天连轴转。没有像样的家庭生活,没有像样的过年氛围,没有饭后的闲聊散步。
参加工作以后,我马上就认识了我的老公。我的老公是一个很顾家的男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就表现了出来。我的宿舍没食物了,马上去超市采购好给我送过来;我的宿舍刚装修好,残留着甲醛的味道,他马上买了竹炭来消味,生活中的疑难杂症问他准没错。他总是关心父母的吃穿用度,一个大老爷们还总是在京东的品牌店给她妈买羊毛衫、羽绒服。在跟我老公相处两个月后,我就慢慢地觉得他就是我要找的人。后来,我终于见了他的父母。老实巴交的一对夫妻,每天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周日的时候会把女儿、儿子叫到一起一大家子吃一顿饭,看到孩子们把自己做的菜吃完,他的妈妈就会由衷地开心。有时候,我住在他们家,早上他的妈妈会早早地去市场买菜,自己包饺子、馄饨或者做菜熬饭给我们吃。
没多久,我就打算嫁给我老公。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我就决定了我的人生大事。我想,也许是因为我很久没尝过的“家”的味道。
小时候,我跟妹妹与爸爸妈妈还有爷爷一起生活在农村。那时候家里有很多田,种番茄、毛豆、西瓜、甜瓜等一切我能想到的事物。农活一般都是爷爷和妈妈在操持,爸爸因为有公职只会在农忙的时候帮忙。我看过妈妈未结婚前的照片,穿着衬衫,在一辆自行车前,五官长得很标致,清纯、青春的气息。那时候,外公外婆家条件比较好,妈妈只需要做家里的一日三餐,根本不需要为农活及生计发愁。嫁给爸爸后,妈妈开始做农活,本来纤细的手越来越粗糙,本来纤细的身体变得粗壮,可是还是漂亮。隐隐约约都会听到邻里或者村里的人说妈妈长得好看。
可是,那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妈妈的美貌,而是妈妈的隐忍。爸爸十二岁时奶奶便走了,爷爷很辛劳地把爸爸他们四兄妹拉扯大。爷爷是一个很小农思想很严重的老汉,同时,他也是一个敏感的老汉。他认为,父亲作为儿子是一定要呆在身边,不能出去闯的;他认为,母亲既然嫁到了我们家,再苦再累也要受着;他认为,母亲与娘家人最好不要多来往。所以,我时常看到异常忙碌的母亲,干不完的农活,干不完的家务,我很少看到外婆来我们家做稀客,来了也绝不过夜。
母亲隐忍着,不仅要处理好与爷爷的关系,也要处理好与三个小姑的关系。不争不抢不辩,只知道埋头干活。
所以,小时候的我,也是不争不抢不辩。
表姐和表妹来了(大姨的两个女儿),我们如临贵宾,要好生招待。把最好吃的拿给她们,把家里最舒服的床让给她们。一起玩游戏,她们说玩什么,我们就玩什么又或者她们演小姐,我们演丫鬟。记得有一次,我的妹妹和表妹起了冲突,妈妈就说让我们让着她们。可怜的妹妹不理解,离家出走了,我追上去哄着劝着,走到了村里的小卖部,买了当时对小孩来说异常美味的“乡巴佬”鸡腿才把妹妹哄开心。可是当时的我认为我们不能独享这只鸡腿,还是要回去跟表姐和表妹分享。到了家,两个小孩也忘记了刚才的不愉快,一起分享“乡巴佬”。妈妈还是把大的那个翅尖给了表妹,而把小的翅根留给了妹妹。
表姐和表妹一般在我们家呆不了多久,因为她们从小就跟她们的爸妈做了城里人,在城里上学,有城里的小朋友。而那时候她们的爸妈简直是护娃狂魔,一天里面要打来3个电话,饭吃得怎么样,觉睡得好不好。过不了两天,就开着桑塔纳把她们接回城里了,她们的“农村体验生活”结束了。每次送她们走,妈妈总一遍遍地说:下次再来啊!
有时候,我们也会被大姨召唤着去城里过过城里人的日子。那时候的我,受港剧的影响,觉得城里的夜都是灯火辉煌,城里人应该是不睡觉的。晚上我跟妹妹一般被安排在客房,晚上的时候,大姨说着晚安,并把房间的灯关了。我当时很纳闷,不是说城里人不睡觉的吗?我们一般会在城里呆很久,期间爸妈也不会来一个电话,最后一天肯定是爸爸来接我们,然后在大姨家吃个饭,席间也不会问我和妹妹过得怎么样,而是一直逗表姐和表妹玩。我跟妹妹像两个无人问津的孩子似的。我也没告诉爸爸,每次洗完澡,我和妹妹的衣服都是我自己洗的,大姨家的保姆从来不给我们洗。
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直忍让,不会撒娇,装懂事的孩子。
这个特质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跟朋友一起出去吃饭,跟朋友一起出去玩,都是听她们的。或者有时候自己本身并不想做,但是不忍拒绝,只好自己憋着难受表现出苟同。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无趣的人。
我的父母在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开始创业了,一开始是开皮件厂,再后来是网吧,然后是饭店,现在是宾馆。开厂的时候,由于员工也需要放假及回家过年,所以一般只是忙,但是可以保证基本的过年时间。后来的营生,也就是从我大学开始,我们家基本上一年365天连轴转。没有像样的家庭生活,没有像样的过年氛围,没有饭后的闲聊散步。
参加工作以后,我马上就认识了我的老公。我的老公是一个很顾家的男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就表现了出来。我的宿舍没食物了,马上去超市采购好给我送过来;我的宿舍刚装修好,残留着甲醛的味道,他马上买了竹炭来消味,生活中的疑难杂症问他准没错。他总是关心父母的吃穿用度,一个大老爷们还总是在京东的品牌店给她妈买羊毛衫、羽绒服。在跟我老公相处两个月后,我就慢慢地觉得他就是我要找的人。后来,我终于见了他的父母。老实巴交的一对夫妻,每天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周日的时候会把女儿、儿子叫到一起一大家子吃一顿饭,看到孩子们把自己做的菜吃完,他的妈妈就会由衷地开心。有时候,我住在他们家,早上他的妈妈会早早地去市场买菜,自己包饺子、馄饨或者做菜熬饭给我们吃。
没多久,我就打算嫁给我老公。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么短的时间我就决定了我的人生大事。我想,也许是因为我很久没尝过的“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