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喜剧演员
因为父亲的原因,从小我就是个快乐的孩子。父亲发现我太容易哭,只要有人对我讲话声音稍微高一点,我马上便会哭起来,由于根本无法预估爆发的时间点,初为人父的他,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
没记错的话,小时候看《红河谷》,画面出现一头牛被祭祀而扔进黄河的场景,父亲转头看向我,与此同时,我如他意料之中地大哭起来。他当时想,这孩子这么敏感,长大以后怎么办。
所以,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似乎是一个很有才学,却又喜欢“扮丑”的男人。他会模仿动画片里的角色,模仿儿童故事里的角色,变换各种表情、声音,逗得我每天嘻嘻哈哈,追着他跑来跑去。
他说,敏感是不容易改变的,我只能让你过得快乐。
他也逗母亲开心,母亲有时候比我更像孩子,她要求父亲学电影里三本五十六的形象,他就学给我们看,夸张地瞪大眼睛,假装手里拿着武士刀,把那一代人心里日本鬼子的模样还原得充满戏剧效果。又让他模仿陈佩斯在小品里挤眉弄眼的样子,他也充分抓住特点,加入个人风格,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我没有辜负父亲的用心,我真的非常快乐,很长一段时间,快乐于我而言,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
在我的学生时代,母亲很贪玩,喜欢跟朋友旅游、喝茶、打麻将,所以我与父亲走得更近,听说他从娶走母亲那一天开始,就答应外公外婆,以后三餐全包,绝不让母亲进厨房。他睡眠很好,脑袋一沾枕头就能打呼,地震都震不醒,起床后总是精神抖擞,每天早晨六点就开始做早饭以及准备午餐食材,一切就绪,便去叫我起床。他怕我贪睡,往往七点半还没到,就站在卧室门前,用深陷危难的语气大喊,快快快,迟到了!八点了!
我从梦里惊坐起,魂都还没回来,就冲向洗漱间,结果发现才刚过七点。这时候我会气急败坏地埋怨他对我的欺骗与恫吓,他却笑嘻嘻地从厨房端出早餐……事实上我几乎整个学生时代,都是被这样吓醒的。父亲为了骗我起床赶上早自习,变着台词和花样,演技被磨练得相当好。
上大学之前,我喜欢粘着他。学业不那么繁重的时候,我最盼望晚餐后与父亲出门散步,沿着家乡的绵远河,从一座桥走到另一座桥。这延河而建的城市,给了我太多父亲陪伴的黄昏与夜幕。
当我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父亲是安全感的代名词。十二岁,我像男孩子那样充满血气,有次与座位后排某个男生闹别扭,嘴笨吵不过,夜里才想起白天应该怎么回击,憋得脚在空中踢。父亲跑来面前,笑眯眯的,一看到他出现,我就哭起来,他却几句话就能化解我的不开心。
我想这原因来自于他一个强悍的软实力,就是走到哪里,都能把氛围调节得相当融洽,每当谈话陷于尴尬,他总能轻描淡写地及时救场。父亲从不把面子看太重,这些对他来说,似乎并不十分必要。妈妈喜欢跟他开玩笑,随便说什么,他都不生气,反而常常给自己补刀,自嘲一下。剩饭剩菜,他不让我和妈妈吃,自己吃,然后把新菜推到我们面前。他说,你们不懂,剩饭剩菜最好吃了,入味儿!有次家里顿了鸡汤,一直吃不完,父亲把剩下的鸡骨头啃了,同时还配图说:此时一条老狗正在啃一只鸡的残骸(我爸属狗)。
回想起父亲,怎能绕开一顿顿美食呢。中午的餐桌,是听他讲故事的老地方,我吃饭慢,他一边给我夹菜,一边讲历史、传说、武侠、神话……那时候,父亲说什么我都认真听,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从他身边剥离,从未想过质疑,或在思想上与他有任何差异,他于我,是永远不可取代的人。
虽然如此,我却极少真正地了解父亲的生命历程。只是听说他从小就才思敏捷,天不怕地不怕。文革期间,他还是个毛头小子,就跑去跟大人们辩论,最后对方辩论不过,便把他脑袋摁在地上,逼他吃糖鸡屎。
再勇敢的人,也有软肋吧,后来我便成了他心里的“怕”,为了保护那份一开始就被他看在眼里的敏感,从小到大,父亲用幽默、表演、搞笑来为我营造出快乐的环境,他相信这是未来唯一能够保护我的城堡,也是他可以送给我使用一生的武器。
不得不承认,这是父亲生命历程中一份独特而朴素的智慧,他十分看重一个人快乐的能力,认为这能够降妖除魔。
父亲和我大伯父在他们村里几十年一出,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波大学生。当年全村都轰动了,也是那一年,爷爷去世,去世前几个月,爷爷还在准备跟随两个出息的儿子进城——喜气洋洋,充满了希望。但辞世却也十分突然,他有慢性病,听说是吃药剂量出了问题。
我从没看父亲流过泪,他身上早已展现的豁达,我根本来不及观察。他在我心里,像个顽皮的年轻人,小时候,我和父亲常常组成小分队,跟妈妈抢电视,我们要看动画片,妈妈要看连续剧,最终总是妈妈输,守在旁边侧眼看我俩望着二次元形象痴笑。
父亲圆圆胖胖的,一闭上眼睛,就会想起他穿着围腰,从厨房走出来的样子——一边往围腰擦手上的水,一边说,饭就快好啦!他做饭的时候常常跟食材说话,土豆滚远了,他便自言自语:看你往哪跑……这都是我在外面偷偷听到的。如果我走进厨房,他就会把我轰出来,说,女孩子家进什么厨房,厨房又是油烟又是刀具,对女人来说太危险了。
念书离开家以后,很少能再看父亲做饭。有一次过年回了家,我从厨房外观察他,他转头看了看我,说:以后你得学会自己做饭,爸爸总不能一直照顾你的。那时候,他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圆滚滚了,他得了糖尿病,清瘦了很多。
怎么得个富贵病啊,我说。他发出圣诞老人那样的笑声。
父亲像个神人,当年为了娶妈妈,连夜走了几十公里,翻过好几座山,奔向妈妈所在的县城。他从来不怕黑,他说那时候心里只想着目的地,于是月亮的光芒便显得很清朗,什么都能看得清晰。
然而这都是爷爷去世以后的事情了。父亲和大伯父,借了很多钱读书,求学路途遥远,他们得花两天才能抵达重庆。记得我第一次回他出生的老家,当时高速还没通,盘山绕啊、绕啊,我好几次下车呕吐。
长大后,谈到爷爷,我对父亲说,爷爷本来马上就可以享福了,却走得那么突然,真遗憾啊。
父亲说,你爷爷是在充满期待、骄傲和开心的情绪中离世的,所以不要认为遗憾。
我不知道他和大伯父后来是怎么一点点把借来的学费还完,一点点在城市打下基础,又是怎样面对爷爷辛苦一生,却突然辞世的悲伤。
其实,我长大后,更能从父亲身上体会到一丝孤独。那个在童年带给我快乐的大山,逐渐变小了。
父亲几乎没跟我说过太多自己经历的苦,更多地,却仅仅与我分享知识,他说,爸爸已经帮你把苦吃掉了。1995年,为了给我买一辆300元的儿童自行车,他花了数月工资,后来,只因为老师说我的手指条件好,就又和妈妈买了对当时的他们来说价格不菲的钢琴。
他研究地质学,喜欢自然,对天气总有精准判断。有一年春天,我们乘车去游玩,突然下雨了,我和妈妈惋惜天气,父亲说,翻过这座山就好了。真的如此,他从不骗我。
回想起父亲的点滴,我觉得他更像一个喜剧演员、厨师、武侠迷、散步爱好者……而不像一个科研工作者。
可他曾确实是啊,他写的书我看不懂,一小排码在柜子里,又黄又旧,就连自己也不翻了。现在的父亲,比以往沉默。过年回到家,他对我热情了第一天,第二天便躲起来看小说。他再不像年轻时那么喜欢钻研学术,而是沉迷于被我妈嗤之以鼻的网络玄幻故事中,不能自拔。每次叫爸爸、爸爸,如果没人回应,只要拉开阳台的门,一定能找到他。在这个舒适的地方,他看报纸、读小说、喝茶,惬意得很。
妈妈总说,你爸简直就要成仙了。你跟你爸一样,整天看些有的没的书,你可别学他!
关于这一点,我体会不少。初中时,我问父亲,人类是怎么来的。他头也不抬地说,反正不是进化来的。
大学时,我离开家,有一次打电话,跟他感叹前程。他说,永远不要忘记你是谁。
失恋时,总觉得自己不够好。父亲又说,一个人让另一个人如沐春风,就已经很好。
反正吧,他说话即使留一半,我也懒得追问,而小时候似懂非懂,很久后一想,似乎恍然大悟。
其实,我和母亲,都不太知道他心里的事,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男人,他是辛苦、隐忍的,同时也充满幽默与乐观,而他将后者全部送给了我。
我结婚以后,父亲就放心多了,整个人一下松弛下来。结婚那天,他拿着话筒,一只手牵着我,站在被灯光照耀的台上,我能感觉到他的手在颤抖,而这一次我竟然比父亲沉稳,紧紧挽着他,像小时候他紧紧抱着我那样。
事实上,父亲也知道,他再怎么努力保护我,很多时候也是徒劳的。我在父母亲平凡却努力伸展着的羽翼下,最终还是会走出去,承受心碎和暴雨。其实,早在十四岁,我就不再拥有那份毫无理由的快乐了。
人们总会发现,令改变发生的事,往往微不足道。初中二年级的某个课间,我开心地在教室与好朋友跳来跳去,却不小心撞在一个不熟悉的女生身上,她平静地看着我问:奇怪,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快乐?
那一刻,我突然凝固了,是啊,我为什么总是这么快乐呢?她这句话,像闪电一样划过我毫无防备的心。我开始质疑,质疑快乐似乎是不道德的、错误的、需要理由的,因为当我快乐的时候,却有人正在承受费解,甚至不平衡……
正如父亲所说,敏感是极其难改变的。虽然敏感给了我敏锐的心绪,赐予了我一份观察、感受与流动的能力,却也使我走了很多弯路,比如轻而易举地接收到罪疚感、压抑感,甚至创造出自我否定。
好在我快乐的筑基扎实且长久,即使后来经历了一番周折,顶多也只是增加了更立体的见解。现如今,我想我依然是个足够快乐的人。
所以,每当谈及这个话题,我总是想到父亲,他放弃严父的形象,把自己变成一个喜剧演员,只为了那份纯洁且不需要理由的快乐,它在我的天性中,被父亲耐心浇灌,小心呵护,这让我在之后的人生中,即使遭受痛苦、陷入低谷,遇到敏感所带来的挑战,最终,却总能因为童年时期就蓄养出的强壮的向光性,而有能力去永恒地选择回归乐观。
读故事,看电影的时候,我们总能发现,主人公如果惹来敌人,就会聚拢战友;经历低谷,就一定会配备指引者。
谁又不是如此呢,对我也是啊,命运赐予了我敏感的心、凶猛的情绪、令人苦恼的喜怒无常,却同时赐予了我一位这样的父亲。是他从造物主那里为我携带来了快乐的养料,播撒于我的天性,在他所不能照顾的旅程中陪伴左右,抵御着一切未知。
2017-3-24
没记错的话,小时候看《红河谷》,画面出现一头牛被祭祀而扔进黄河的场景,父亲转头看向我,与此同时,我如他意料之中地大哭起来。他当时想,这孩子这么敏感,长大以后怎么办。
所以,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似乎是一个很有才学,却又喜欢“扮丑”的男人。他会模仿动画片里的角色,模仿儿童故事里的角色,变换各种表情、声音,逗得我每天嘻嘻哈哈,追着他跑来跑去。
他说,敏感是不容易改变的,我只能让你过得快乐。
他也逗母亲开心,母亲有时候比我更像孩子,她要求父亲学电影里三本五十六的形象,他就学给我们看,夸张地瞪大眼睛,假装手里拿着武士刀,把那一代人心里日本鬼子的模样还原得充满戏剧效果。又让他模仿陈佩斯在小品里挤眉弄眼的样子,他也充分抓住特点,加入个人风格,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我没有辜负父亲的用心,我真的非常快乐,很长一段时间,快乐于我而言,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
在我的学生时代,母亲很贪玩,喜欢跟朋友旅游、喝茶、打麻将,所以我与父亲走得更近,听说他从娶走母亲那一天开始,就答应外公外婆,以后三餐全包,绝不让母亲进厨房。他睡眠很好,脑袋一沾枕头就能打呼,地震都震不醒,起床后总是精神抖擞,每天早晨六点就开始做早饭以及准备午餐食材,一切就绪,便去叫我起床。他怕我贪睡,往往七点半还没到,就站在卧室门前,用深陷危难的语气大喊,快快快,迟到了!八点了!
我从梦里惊坐起,魂都还没回来,就冲向洗漱间,结果发现才刚过七点。这时候我会气急败坏地埋怨他对我的欺骗与恫吓,他却笑嘻嘻地从厨房端出早餐……事实上我几乎整个学生时代,都是被这样吓醒的。父亲为了骗我起床赶上早自习,变着台词和花样,演技被磨练得相当好。
上大学之前,我喜欢粘着他。学业不那么繁重的时候,我最盼望晚餐后与父亲出门散步,沿着家乡的绵远河,从一座桥走到另一座桥。这延河而建的城市,给了我太多父亲陪伴的黄昏与夜幕。
当我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父亲是安全感的代名词。十二岁,我像男孩子那样充满血气,有次与座位后排某个男生闹别扭,嘴笨吵不过,夜里才想起白天应该怎么回击,憋得脚在空中踢。父亲跑来面前,笑眯眯的,一看到他出现,我就哭起来,他却几句话就能化解我的不开心。
我想这原因来自于他一个强悍的软实力,就是走到哪里,都能把氛围调节得相当融洽,每当谈话陷于尴尬,他总能轻描淡写地及时救场。父亲从不把面子看太重,这些对他来说,似乎并不十分必要。妈妈喜欢跟他开玩笑,随便说什么,他都不生气,反而常常给自己补刀,自嘲一下。剩饭剩菜,他不让我和妈妈吃,自己吃,然后把新菜推到我们面前。他说,你们不懂,剩饭剩菜最好吃了,入味儿!有次家里顿了鸡汤,一直吃不完,父亲把剩下的鸡骨头啃了,同时还配图说:此时一条老狗正在啃一只鸡的残骸(我爸属狗)。
回想起父亲,怎能绕开一顿顿美食呢。中午的餐桌,是听他讲故事的老地方,我吃饭慢,他一边给我夹菜,一边讲历史、传说、武侠、神话……那时候,父亲说什么我都认真听,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从他身边剥离,从未想过质疑,或在思想上与他有任何差异,他于我,是永远不可取代的人。
虽然如此,我却极少真正地了解父亲的生命历程。只是听说他从小就才思敏捷,天不怕地不怕。文革期间,他还是个毛头小子,就跑去跟大人们辩论,最后对方辩论不过,便把他脑袋摁在地上,逼他吃糖鸡屎。
再勇敢的人,也有软肋吧,后来我便成了他心里的“怕”,为了保护那份一开始就被他看在眼里的敏感,从小到大,父亲用幽默、表演、搞笑来为我营造出快乐的环境,他相信这是未来唯一能够保护我的城堡,也是他可以送给我使用一生的武器。
不得不承认,这是父亲生命历程中一份独特而朴素的智慧,他十分看重一个人快乐的能力,认为这能够降妖除魔。
父亲和我大伯父在他们村里几十年一出,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波大学生。当年全村都轰动了,也是那一年,爷爷去世,去世前几个月,爷爷还在准备跟随两个出息的儿子进城——喜气洋洋,充满了希望。但辞世却也十分突然,他有慢性病,听说是吃药剂量出了问题。
我从没看父亲流过泪,他身上早已展现的豁达,我根本来不及观察。他在我心里,像个顽皮的年轻人,小时候,我和父亲常常组成小分队,跟妈妈抢电视,我们要看动画片,妈妈要看连续剧,最终总是妈妈输,守在旁边侧眼看我俩望着二次元形象痴笑。
父亲圆圆胖胖的,一闭上眼睛,就会想起他穿着围腰,从厨房走出来的样子——一边往围腰擦手上的水,一边说,饭就快好啦!他做饭的时候常常跟食材说话,土豆滚远了,他便自言自语:看你往哪跑……这都是我在外面偷偷听到的。如果我走进厨房,他就会把我轰出来,说,女孩子家进什么厨房,厨房又是油烟又是刀具,对女人来说太危险了。
念书离开家以后,很少能再看父亲做饭。有一次过年回了家,我从厨房外观察他,他转头看了看我,说:以后你得学会自己做饭,爸爸总不能一直照顾你的。那时候,他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圆滚滚了,他得了糖尿病,清瘦了很多。
怎么得个富贵病啊,我说。他发出圣诞老人那样的笑声。
父亲像个神人,当年为了娶妈妈,连夜走了几十公里,翻过好几座山,奔向妈妈所在的县城。他从来不怕黑,他说那时候心里只想着目的地,于是月亮的光芒便显得很清朗,什么都能看得清晰。
然而这都是爷爷去世以后的事情了。父亲和大伯父,借了很多钱读书,求学路途遥远,他们得花两天才能抵达重庆。记得我第一次回他出生的老家,当时高速还没通,盘山绕啊、绕啊,我好几次下车呕吐。
长大后,谈到爷爷,我对父亲说,爷爷本来马上就可以享福了,却走得那么突然,真遗憾啊。
父亲说,你爷爷是在充满期待、骄傲和开心的情绪中离世的,所以不要认为遗憾。
我不知道他和大伯父后来是怎么一点点把借来的学费还完,一点点在城市打下基础,又是怎样面对爷爷辛苦一生,却突然辞世的悲伤。
其实,我长大后,更能从父亲身上体会到一丝孤独。那个在童年带给我快乐的大山,逐渐变小了。
父亲几乎没跟我说过太多自己经历的苦,更多地,却仅仅与我分享知识,他说,爸爸已经帮你把苦吃掉了。1995年,为了给我买一辆300元的儿童自行车,他花了数月工资,后来,只因为老师说我的手指条件好,就又和妈妈买了对当时的他们来说价格不菲的钢琴。
他研究地质学,喜欢自然,对天气总有精准判断。有一年春天,我们乘车去游玩,突然下雨了,我和妈妈惋惜天气,父亲说,翻过这座山就好了。真的如此,他从不骗我。
回想起父亲的点滴,我觉得他更像一个喜剧演员、厨师、武侠迷、散步爱好者……而不像一个科研工作者。
可他曾确实是啊,他写的书我看不懂,一小排码在柜子里,又黄又旧,就连自己也不翻了。现在的父亲,比以往沉默。过年回到家,他对我热情了第一天,第二天便躲起来看小说。他再不像年轻时那么喜欢钻研学术,而是沉迷于被我妈嗤之以鼻的网络玄幻故事中,不能自拔。每次叫爸爸、爸爸,如果没人回应,只要拉开阳台的门,一定能找到他。在这个舒适的地方,他看报纸、读小说、喝茶,惬意得很。
妈妈总说,你爸简直就要成仙了。你跟你爸一样,整天看些有的没的书,你可别学他!
关于这一点,我体会不少。初中时,我问父亲,人类是怎么来的。他头也不抬地说,反正不是进化来的。
大学时,我离开家,有一次打电话,跟他感叹前程。他说,永远不要忘记你是谁。
失恋时,总觉得自己不够好。父亲又说,一个人让另一个人如沐春风,就已经很好。
反正吧,他说话即使留一半,我也懒得追问,而小时候似懂非懂,很久后一想,似乎恍然大悟。
其实,我和母亲,都不太知道他心里的事,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国男人,他是辛苦、隐忍的,同时也充满幽默与乐观,而他将后者全部送给了我。
我结婚以后,父亲就放心多了,整个人一下松弛下来。结婚那天,他拿着话筒,一只手牵着我,站在被灯光照耀的台上,我能感觉到他的手在颤抖,而这一次我竟然比父亲沉稳,紧紧挽着他,像小时候他紧紧抱着我那样。
事实上,父亲也知道,他再怎么努力保护我,很多时候也是徒劳的。我在父母亲平凡却努力伸展着的羽翼下,最终还是会走出去,承受心碎和暴雨。其实,早在十四岁,我就不再拥有那份毫无理由的快乐了。
人们总会发现,令改变发生的事,往往微不足道。初中二年级的某个课间,我开心地在教室与好朋友跳来跳去,却不小心撞在一个不熟悉的女生身上,她平静地看着我问:奇怪,你为什么总是这么快乐?
那一刻,我突然凝固了,是啊,我为什么总是这么快乐呢?她这句话,像闪电一样划过我毫无防备的心。我开始质疑,质疑快乐似乎是不道德的、错误的、需要理由的,因为当我快乐的时候,却有人正在承受费解,甚至不平衡……
正如父亲所说,敏感是极其难改变的。虽然敏感给了我敏锐的心绪,赐予了我一份观察、感受与流动的能力,却也使我走了很多弯路,比如轻而易举地接收到罪疚感、压抑感,甚至创造出自我否定。
好在我快乐的筑基扎实且长久,即使后来经历了一番周折,顶多也只是增加了更立体的见解。现如今,我想我依然是个足够快乐的人。
所以,每当谈及这个话题,我总是想到父亲,他放弃严父的形象,把自己变成一个喜剧演员,只为了那份纯洁且不需要理由的快乐,它在我的天性中,被父亲耐心浇灌,小心呵护,这让我在之后的人生中,即使遭受痛苦、陷入低谷,遇到敏感所带来的挑战,最终,却总能因为童年时期就蓄养出的强壮的向光性,而有能力去永恒地选择回归乐观。
读故事,看电影的时候,我们总能发现,主人公如果惹来敌人,就会聚拢战友;经历低谷,就一定会配备指引者。
谁又不是如此呢,对我也是啊,命运赐予了我敏感的心、凶猛的情绪、令人苦恼的喜怒无常,却同时赐予了我一位这样的父亲。是他从造物主那里为我携带来了快乐的养料,播撒于我的天性,在他所不能照顾的旅程中陪伴左右,抵御着一切未知。
2017-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