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房字,背后是无数心酸
今天周五,到深圳面试。
我从三月底开始就在找暑期实习,尽管有些早,不过有些媒体单位还是接收暑期实习生的.
深圳,是我毕业后首选的工作城市。一是因为它现代化进程快,充满新鲜事物,也是人才聚集地;二是考虑到男朋友也在深圳工作,我可不想异地恋。
面试老师很贴心地问我打算怎么在深圳生活。我回答说:租房呗。
“你有亲戚在这吗?”
“没有。”
“这里消费水平不低的,你要知道,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是的,选择深圳的时候我曾经犹豫过。大城市的物价高,做媒体行业,即使毕业,我的月工资都不知道有没有五千,都不知道是否足够支撑我日常生活费,更别提赡养父母了。
至于房子,我就更不敢想了。
现在深圳的房价动辄一平方两三万,实在是太高了。半辈子工作,不吃不喝,把全部工资用来买房都不知道能买到多大的地。真是一辈子做房奴啊。
而在北京,今年春节过后,那儿的房子又经历了一波让人瞠目结舌的跳涨小高峰,价格普遍上调10%到20%。春节前950万成交的房子,过了个年,摇身一变成了1150万。如今三环四环沿线每平10万以上的房子比比皆是,已经正式进入了10万+时代,这还不包括学区房。
政府不是看不见房价如豺狼紧紧咬住百姓的局面。
今年的两会中,房地产是一个大热的话题:
3月4日,傅莹表示,本届人大常委会已把制定房地产税列入了五年立法规划;但今年并没有安排;
3月10日央行和3月2日的银监会表示,一二线城市会暂时收紧贷款,三四线会放松管制以去库存;
北京楼市前几天宣布,楼市调控认房也认贷,二套房首付比例升到六成。国家其他11个城市也紧跟国家中央政策,相继收紧限购政策;
昨日,因哄抬房价等,10家房地产中介门店被停业整顿,包括链家;
今天,北京再发通知,对本地离婚一年内的贷款人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
......
政府出面推行住房改革和房地产调控政策是必要的,但是,鉴于过去十年数次的相似行为,我对它们能否有效可持续进行抱怀疑态度。
首先,大城市提出要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减少外来人口,购房要对地区户籍作限制。这种行为能使进不来的人自动地流入二三四线城市,对北上深行等城市来说是一种减压手段,对解决中小城市房地产库存问题也有积极作用。
不过,这背后有个问题要提一下。
以北京为例,从2012年到2017年,根据《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数据,北京商品住宅用地供应量先增后降,今年达到最低值。土地供应量减少,郊区房价增长明显,市中心房价高涨不跌,学区房稀缺紧张。
凤凰房产今天的一则新闻报道公开了北辰业绩部分数据。董事长贺江川称,受实操中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收紧,公司今年拿地的预算融资方面不如去年宽松,从去年的172亿降至今年50--60亿,降了约65%到71%。
“面粉比面包贵”,在这种背景下,我猜想,房地产商不会考虑升房价来减少损失?这种房价不降反升的现象也不是没有可能。目前已有不少市场参与者将政策视为利好消息,绕过限购令,尽早布局多买房,以便在未来放大招大规模获利。究其原因, FT中文网专栏作家朱宁在一篇评论里指出,市场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认识到,政府充其量只是希望房价能够平稳逐步地上升,并不希望真正打压房价。这使得市场参与者对未来房价的预期持积极态度。
吴晓波在著作《激荡三十年》里写过,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房地产成为带动国家经济的有效杠杆。房地产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开发商和政府谋利的共同途径,两者同穿一条裤子,又哪来打压房价的可能?
或许是我对房价持消极态度,让我几乎看不到希望,这才偏执地认为房价会继续上涨,哪怕土地不够,人口规模得到控制。面对高房价,富人不需过度担心,但穷人只会是愈加愁眉苦脸,没户籍的成为黑户,有了户籍的估计也是一辈子承担还贷压力。
说到底,在中国,对于百姓来说,一个房字,背后是无数心酸。
这样子想来,以后工作到五六十岁,我还是回去家乡,住在爸妈留给我的小房子里安享晚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