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书店
查看话题 >书、书店与人——《东京本屋》书评
我记得这本书刚出版的时候,在豆瓣上就有过推荐,而“书店的故事”这个主题也一下子吸引了我,它使我好奇,在开书店的都是怎样的人,他们和书、书店之间有着什么缘分。而原来,有一些人会专门去关注各种书店的生存状态,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虽说早早就标了“想读”,但直到这两天才真正有机会把它拿在手上阅读。将近四百页,花了两天时间,大概八个小时读完。可以说很久很久没有一本书可以让我这么迫切地一口气读完,并且感觉通体舒畅的了。因为学业的缘故,这几年来所读的书几乎都是专业艰深的书籍,很少再去读“闲书”,或者很少带着闲暇的心情通过读书的方式来打发时间,但是读这本书的时候再次找回了小时候读书的那种非常单纯的喜悦和享受,不需要费劲去阅读,但是同样收获很大的启发和触动。遇到这样的一本书,真的可以说是惊喜吧,不论是这本书的味道(好到让我忍不住专门闻了好几次^^),书页的质感,印刷,配的图片,都难得地舒服。这是我这个星期以来最为之感到幸福和感谢的东西了。
我想,会因为一本书感受到这样的心情的原因是,它连接起了每一位读这本书的人的个别的生命历程,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被唤起回忆,找到共鸣,从而产生出真挚的感情。这样的书才是有温度的书,因为它有着打动人心的可能性。阅读这本书的旅程同样如此。
草草地看了一眼这本书的豆瓣评论,才发现我和许多人的经历都类似。在家的附近有个小书店,里面有我喜欢的文学、漫画、地理杂志,每个月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到书店里看看新刊到货了没有。和小伙伴去挑书也是乐趣无穷,许许多多种书籍像一个个新奇的世界向我敞开,而每一次发现和走进,都爽快得从不失望。那个时候自然不懂去评判书的质量,但是读书的时候也因此没有负担。母亲也时常去那里买些服装杂志,然而后来她告诉我,她一次在店里看书,准备等会儿再拿回家看,却被店主非常冷漠而厌恶地告知,不要在店里看书,要么就买下来。原来母亲被当成了蹭书的人。那时候我和母亲感到一样的尴尬和羞赧。现在我已经理解,不能够去指责不欢迎蹭书的书店,因为书店也要生存,但是还是觉得,既然店主在店里放了桌椅,就应该是允许人在那里看书的意思,而在那里看书也不一定是不会买书,而可能是纯粹喜欢在那样的环境下阅读。这样想来,店主那种不之从何而来的对母亲的偏见还是会令我不舒服呢。不知道是因为这个心结,还是后来学业逐渐繁重,反正之后我渐渐地就转移阵地了。
除了家附近的,我曾经最爱去的还有市中心的新华书店,七层楼的书在那时候简直是天堂一般的存在,不同类的书籍放在不同的楼层,我总是跑上跑下,因为够大,我也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落。逛街的时候,别的什么也不买,也一定要到新华书店里走一遭,买一两本书,非常容易满足。不过曾经陪伴着我成长的书店和《东京本屋》里那些个性时尚的独立书店着实不同,它们其实就是那些最普通而朴实无华的书店,比起书店概念性的存在感,果然主角还是书的内容。因为两种书店的存在意义也已经完全不同了吧。
通过《东京本屋》,我对书的认识和思考加深了,它让我能够更清晰地区分,人们究竟是在怎样的意义上谈论书,而我的世界的书,和《东京本屋》里的书,就构成了最好的相互参照。帮助我们理解书的意义的媒介,则是书店。同时,这个理解的框架还不能够脱离时间维度,也就是说,理解书的视野,无可避免地被时代的变迁框定住。其实要好好系统地去谈论这件事真的会很复杂。
在这本书里面,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夏叶社社长岛田润一郎的一个观点:书更像是一种杂货,一种爱好者的嗜好品。这似乎确实是如今图书的一个重要维度,不是说图书只剩下这一种性质,而是说,这是支撑通过书店这种形式贩售书籍的一个理由。如果仅仅像以前那样,只是把书作为一种传播知识的媒介,一种包裹内容的形式或容器,那么书本身如何其实是不重要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仅仅是书的内容,人们自然会选择更方便、更便宜的渠道来获得内容,比如网上购书、电子书。
可以说,那些普通的书店似乎是信息传播和网络技术不发达年代的产物,承担的只是贩卖图书的功能,不需要花费心思营造书店本身的概念。而如今,这种功能越来越多地被便利店、购物网站分担,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直接查找,实体书店似乎只能成为当地落后不发达的一种象征而存在着。其实这样也是能存在的,总会有人心血来潮想要去实体书店看一看,但是这种随意性不足以使实体书店,尤其是独立的实体书店,成为一种有生命力和存在感的事物。因此实体书店要赢得自己存在的价值,必须重新定义自己,虽然这也是对以往的普通的书店的更进一步的否定,也就是说,许多人记忆中的“书店”,其实会因为对新意义下的书店的承认而就此更快地死去。
《东京本屋》里面,大部分书店的做法正是改变书店存在的意义,让书店的审美功能超越实用功能,成为主导。书店不再是一个装书的静止的空间,而是一个有生命的空间,这意味着它不再是一个退居背景的东西,而是站在舞台的中央,直接叫嚣着自己的存在,张扬自己,表现自己。通过对书店空间的精心设计,包括装饰品、书架的选择、书籍的摆放,书店本身具有了整体性的概念,而不同书店的个性也正在于此。从以书为核心转向以书店为核心是这种个性的内涵的另一种表述,书店不再是兼容并包,不加考虑地卖任何书(像那些动辄好几层的书城所做的),书的选择服从于书店的整体概念。人们是被这种概念吸引而来,这样,书店就更像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的空间,它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就像《东京本屋》中的许多案例所展示的,卖书和展览、表演等活动结合起来,以及搭配各种各样的杂货,比如文具、家具、服装。
在这个过程中,书也确实越来越像杂货了。人们愿意在实体书店里卖实体书,一方面是由于书的内容,另一方面则是珍惜一本书从企划到完成到出版的这个过程,这意味着书本身成为了摆件,甚至是艺术品。也许人们会有这样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流逝,书的内容已经逐渐淡忘,但是书的模样、触感、味道,曾经将书拿在手上的那种心情,还徘徊在脑海里,这些也都是“书”的意义的栖居之所啊。它表明,“书”有其“物”的一面,人们只要稍微转换目光,就可以看到书的这一重世界。其实,这一维度一直存在着,就如同多年之后翻开自己高中时期做过的一本习题集,它的实在感会激活脑中的记忆,让人生出许多感慨一样,它的意义不再是里面的一道道题,眼前的凝视之物,因为它本身的存在而让人感谢。书真的和很多东西联系在一起,一些店主提到,随着书的摆放位置(或者说存在空间)的不同,书的销量也会不同,因为书店这些所谓的外在的东西其实全部参与到书的可能性的构建之中,这种可能性是未知和无限的。
每一个书店都是一个小小的核心,说是魔力也好,说是它们所营造出的磁场也好,在这里聚合的人群给了书店参与创造他们的人生轨迹的机会。对于居民而言,书店是当地的文化记号,在这个公共场所中的来往,交流,是基于它的某种塑造人心的力量。书店不再仅仅是书店,书和其他的文化产物在这里得到充分的联系,书被放置在更广阔的文化语境,或者是生活语境之中,而这样的启发性是更大的。这会使我们再一次确信,书店文化是不可替代的。
比起书店给每一位过客带来的影响,我想《东京本屋》的对谈里更值得关注的是那些选择开书店的人的故事:他们怀着怎样的理念在努力,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书店对于他们而言的意义是什么……或许在他们身上,最能看到书店的生命,因为他们是把书店当作生命在培养的人,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店员,也让自己管理的那一方书架带上了自己的人性的温度。
然而情怀当然不是全部的故事,《东京本屋》里所展示的书店,不全都是大成功的书店,即使它们的确都很有个性,但它们同样面临着经营上的担忧,许多店主拿着微薄的收入,每月为了租金而操心,忧心着未来能否把书店继续做下去,更不用说其他数不清的未能得到公众注意的独立书店了。在这方面,这本书真的很坦诚而诚实。更何况书店的社会效应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培养人们的读书习惯似乎在这个快节奏的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我记得在采访book director幅允孝那篇里面有一个番外,是对幅允孝的委托方的回访,他们所讲述的实际效果就和幅允孝自己的设想有所出入,比如女子高中的picnic books并没有很受欢迎,甚至可以说受到冷落。
市场逻辑和个人自由之间总是有着难解的结啊,这里面还有太多太多需要去反思和回答的问题。但是即使是这样,我仍然希冀着,能否赚到钱、是否受欢迎不是评判成功与否的标准,所有独特的小书店都有它们值得存在的理由。
书、书店、人是一种相互的关系,其中,书和书店在意义变迁的过程中有一种类比性,不同的书店,对什么是书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同的,这决定了它们在概念层面上的差异。而反过来,书的活力,也会因为书店的形式而增强或者减弱。思考这样的问题对我而言果然很有意思,我想我会更注意自己身边的书店之美,在习惯了网上购书的同时,到不同的实体书店去漫无目的地逛逛,允许自己期待未知的遭遇带来的惊喜。而且,去寻找自己对于书店的一种理解同样是值得期待的,每一种对于书店的理解会帮助我们反过来将自己对于人生的态度刻画得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