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西安?
查看话题 >长乐未央,今世犹存:游汉长安城部分遗址(1)

坐晚上飞机来西安的朋友可以观察,当飞机航行在西安市上空时,灯火通明的西安城区尽收眼底,但在城市的西北角一块面积达到75平方公里的区域漆黑一片,犹如沉睡一般,和这座西北最大城市的繁华格格不入,这里没有道路规划线,没有工业设施,也几乎没有商业性建筑。让我想起一张原先看过的空中夜拍韩国和朝鲜的对比照片,这片区域颇像没有一丝灯光的朝鲜。大家要问,这片区域到底是何地?距离市区很近,为何不发展?其实,这里是我们汉民族文化的根基之地,丝绸之路的原点,中国历史上第一强盛帝国的首都,汉代长安城遗址。
由于需要说明解释的问题太多,需求根溯源从头说起。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了汉朝。建国之初,刘邦暂住秦旧都栎阳城(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关庄村一带)。关于定都何处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以祖籍关东的将领为代表,主张建都洛阳,控制富饶的华中平原,同时靠近关东,以应军中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第二种是以娄敬、张良为代表,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和关中地理环境后,认为重点要务是防范匈奴进犯,东迁对统治不利,提出关中地区“被山带河,可进可退,四塞以为固,可谓金城千里”,且关中沃野千里,物产充足,因此主张选择关中建都。刘邦最终采纳了第二种建议,在咸阳之南新建一座都城长安,寄“长治久安”之意。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将都城从栎阳迁入长安,使长安正式成为西汉王朝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汉长安城的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修建长乐宫开始。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长乐宫建成,成为汉初皇帝朝政办公之地。随后长安城不断扩建,未央宫东阙、东阙、北阙、前殿、武库等相继开工,依托龙首原的高度,利用地势创造宫城的宏伟气势,然后向北发展其他宫殿、道路、民居,两年后未央宫建成,同时还建造了北宫。 那时的长安城除了宫殿区,其他地方均为旷野,连个外城墙都没有,可见汉初期创业的艰辛。
第二阶段的修建和匈奴有关。汉惠帝刘盈即位初期,匈奴军队威胁迫近,为了利于防护,长安城开始修建城墙,工程从西城墙和北城墙开始。仅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就一次性征用14万多人修筑长安城墙,甚至征用妇女参加修筑工程。工程持续5年之久,直到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才全部完工。同时惠帝在高祖六年修建的大市之西建起了西市。至此,长安城初具规模。
第三阶段的大规模修建是在汉武帝时期。这位汉朝最伟大的皇帝,在长安城的建设中也是大手笔。不仅大规模扩建城中中宫殿,营建上林苑、明光宫、桂宫、修柏梁台、扩建北宫,还在西城墙外修筑建章宫,同时还完善了城市供水和漕运系统,穿漕渠,开昆明湖,并引昆明湖水入城,经未央、长乐二宫注入漕渠。同时,还在城郊建了许多游乐设施。至此,汉长安城的建设到达了顶峰。
王莽执政时期,改长安城十二门和诸宫殿的名称,在长安城南郊修建了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修建了秦汉之际的官社、宫稷等,形成了完整的礼制建筑群。西汉末年,长安城市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刘秀东汉政权迁都后,长安一直作为陪都。
汉长安城历史并没有结束,从新莽政权开始、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直至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迁入新都大兴城止,共有10个政权将国都定在此。隋唐时期,汉长安城也是宫廷禁苑,天子时而临幸。到了宋元时,由于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加之战乱频繁,汉长安城成为荒地,反倒历史遗迹得以保存。明朝时,汉长安城的城墙依旧坚固,被作为屯军之地,故从村名上看多为某寨、某堡。
建国后,汉长安城被认定为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这片区一直采取荒地保护模式,不布局任何工业和建设,并三番五次拒绝二汽和飞机厂在汉长安城建工厂的需求。为了保护这片区域,西安市在发展上做了很多牺牲,当地老百姓的牺牲更为巨大,但是想想唐长安城在西安向南发展过程中覆灭的结局,又不禁感慨。
汉长安城的留存是万幸的,我们迫不得已失去了隋唐长安城,等于失去了一段历史的记忆,如果汉长安在城市发展中失去了,我们还剩下什么?这不光是西安的问题,更是中华民族的问题。所以汉长城遗址必须保护下来,而且时间迫在眉睫,因为经过千年风雨侵蚀,不少保护区内遗址已经开始风化,希望不远的将来,一座气势恢宏、配套完善的汉长安城大遗址公园呈现在世人面前。
2015年10月5日,我利用国庆假期,寻访了汉长安城的西安门、西南城角、直城门、未央宫遗址,又顺道路过长乐宫遗址。2017年大年三十,又寻访了汉长安城霸城门遗址。其实,在这之前我已经游览了汉长安城东南城角楼遗址,并整理了一篇小文。本来,我只想针对未央宫整理文章,但细想汉长安城作为一个整体不能以一个宫殿以点带面说明,还是要从整个城市的角度去讲述,这样更为客观。我个人所去过的遗址,只占汉长安城遗址的很小一部分,由于不少遗址与居民区混杂,找寻难度大,所以想要完整寻访占地75.02平方公里汉长安城内已知的全部遗址,需要花很大的精力体力,还需要认真查阅资料,不然容易无功而返。希望这篇日志算是新的开始,望有朝一日完成汉长安城的寻访旅程。
这片文章,考虑再三,还是从城市由外到内讲述,先讲述城门、城墙、城角,再讲述城市内的建筑等。首先,说说汉长安城的特点,第一就是形状不规则,因为从刘邦营造长乐宫,汉惠帝修建城墙,到汉武帝大兴土木营造各种宫殿,汉长安城的主要建设历时90年。正因为不是一次性建设,而是先建设宫殿在建城,导致了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加之地形起伏多变,城市形状极不规则。为了充分利用渭河南岸的土地,同时为了加强城墙的范围能力,北城墙特地处理成顺着渭河走向多折角形;南城墙是沿着长乐宫和未央宫的南墙走势修筑,形成了南城墙折角,整体看汉长安城外轮廓像北斗星的分布,于是也被叫做“北斗城”。但也有专家解释汉长安城的布局规划是有思想支撑的,绝不是随性而为,大家不妨学习参考。https://wenku.baidu.com/view/ef8dcb25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8c.html
第二个特点,从汉长安城平面图可看出,建章宫位于汉长安城外的西侧, 《三辅黄图》说汉武帝“于未央宫营造日广,以城中为小,乃于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因为长安城里已经饱和只能在城外建设,为何建章宫选在长安城西侧,有专家认为东侧的长乐宫和西侧的建章宫,正好把居中作为主宫的未央宫承托出来,这是风水上的讲究。
汉长安城被宣传为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其实认真看过一些资料后会发现,这座宫殿区占地三分之二的城市,其余的三分之一包含各行政机关、皇族朝臣的居所,庶民的居住区的人估计也是围绕政府工作的,说白了没有老百姓住的地。我理解的都市因是包罗万象的,城中应有一定比重的老百姓且商业发达,隋唐长安城可谓名副其实。所以确切的说汉长安城应是一座宫殿和行政部门群组模式的城市。那时的老百姓都在城外郊区生活。 说了这么多,开始讲述游记。

汉长安城部分城门、城墙、城角
汉长安城城墙周长25700米,东侧城墙保存较好,存高12米,长安城个面城墙长度不尽相同,东墙6000米、南墙7600米、西墙4900米、北墙7200米,城墙原先的高度均在10米以上,全部为夯土墙,质地坚硬。城墙地宽约16米,城墙外有护城河。汉长安城每一面设3座城门,共12座, 南面由东向西依次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西面由南向北依次为章城门、直城门、雍门;北面由西向东依次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东面由北向南依次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汉长安城四角均有角楼建筑, 东南和西南角基址保存较好。
(关于汉长安城东南角楼的日志 《两座遗址的深刻对比—汉长安城城墙东南角楼遗址与元安西王府遗址》https://www.douban.com/note/315064120/)
一、西安门
西安门是未央宫遗址公园的正门。汉代长安西安门是汉长安城南城墙靠西的城门,因为在长安城安门的西边,所以称为“西安门”。西安门遗址在1957年被发掘。资料显示,“西安门”建有门楼,下开三个门道,门道之间相隔约14米。此门北对未央宫南宫门,紧邻未央宫南宫墙,宫墙与南城墙相距仅50米。因为离皇宫很近,所以一般百姓不能通行。



二、汉长安城西南城角
当日,游览未央宫时看到此拐角处夯土高大,生了好奇之情前去探访。穿过一片树林,来到南面,高大的夯土上会看到一块红底白字的牌子,上面“汉长安城遗址”等字, 夯土旁的文保碑上写着城墙遗址,并未注明西南成角,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不是建筑夯土,是城墙遗址。回来对照汉长安城平面图才知此处为西南成角。通过考古部门勘查,城角处高8.8米、南墙底宽13.7米、西墙底宽14米。汉长安城城墙的建筑方式为先在地平之下开挖口大底小的基槽,待土夯实后在基槽之上再夯筑城墙。





三、章城门
章城门,距离西南城角遗址650米,是汉长安城西城墙南侧城门。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为通行茂陵方便在今咸阳市秦都区碱滩农场一带渭河之上建便桥,因此门同便桥东西相对,故也称便门。唐时汉长安城西城墙被利用为唐禁苑的西墙,加之汉便桥到唐时犹存,此门仍是京城西北渡渭河的一处较便利的门址,故作为禁苑西墙南侧一门得以保存,此门唐时改名延秋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次年六月十三日,唐玄宗携杨贵妃等从大明宫入禁苑出此门过便桥仓皇逃离长安,次日凌晨杨玉环香殒马嵬坡。本人只是找到文保碑,遗址应隐藏在北面的树丛中。



四、直城门
直城门为汉长安城西城墙中间城门。门内通东西走向大街——藁街,街北桂宫、街南未央宫、门外建章宫,是一处连接西汉各宫室的重要门址。《汉书·成帝本纪》记有一事,汉成帝刘骜为太子时居桂宫,一日元帝急诏,桂宫南门龙楼门正对未央宫北部的作室门,距离也是5、60米吧,但刘骜不敢横窜天子驰道,只好先向西跑到直城门,在此门外掉头绕过驰道,再跑回来进未央宫作室门,等跑到元帝前,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因此门遗址是汉城12门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故保护规格自然也高了不少,考古发现直城门为3个门道,门道宽8米左右、长约20米,各门道间距4米。西汉末年此门同样遭到焚毁,南侧和中间门道直到1957年发掘时还壅塞着当年焚烧后遗留的灰烬、碎砖断瓦和烧崩溃的夯土,说明这两个门道从西汉末年被焚毁后就没有再使用过。北侧门道则不同,在门道中清理出同宣平门一样带有“石安XX”的戳印砖,说明此门道在后赵时期有过修缮,同时又出土了带有北周至隋代特征的素面抹光板瓦片,说明在这个时期直城门有过再一次的修缮,直至唐时3个门道全部被夯实封闭。




五:霸城门
霸城门是汉城东墙南端城门,《三辅黄图》载:“长安城东出南头第一门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景帝元年,有青雀群飞于霸城门,乃改为青雀门:更修饰刻木为绮寮,雀去,因名青绮门。”王莽时更名为仁寿门。进霸城门几十米就是长乐宫东宫门。
霸城门有3个门洞,但不同的是门洞间的距离达14米,在已发掘的城门中还有对着未央宫南宫门的西安门门洞间的距离也为14米。这样做的原因有可能是作为皇宫进出之门,较大的门洞距离更显气派。1957年发掘时只有南门道保存较好,在门道中焚烧后的遗留物中出土了大量带有西汉或新莽年号的筒瓦、板瓦及新莽时期的钱币,这说明霸城门(最少是南门道)在汉末被焚毁后就没有再使用过。其余两门道都已被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路沟破坏殆尽,只有路沟中残存的石础表明此处亦为汉霸城门遗址的一部分。











《汉茂陵石刻》https://www.douban.com/photos/album/127649294/


未央宫
汉高祖9年(公元前198年)十月,未央宫在汉长安城西南角基本建成,刘邦看到壮观的殿宇担心会有劳民伤财之谤。主持未央宫建设萧何说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就是要以建筑艺术表现至高无上的皇权,以建筑的庞大空间体现皇权的仪式感,让以后都不能超越,这是后世宫殿共同遵循的制度。
为何叫未央宫?“未央”一词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未央是未尽之意。高祖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即位,未央宫成为皇宫,终其西汉一朝,绝大多数皇帝均在未央宫居中办公。汉代之后各朝各代都有都有修缮,同时作为魏晋南北朝部分政权的皇宫,唐贞观七年(633年),太宗李世民效仿汉高祖刘邦在未央宫设宴为其父李渊祝寿。会昌5年(845年),唐武宗还在未央宫修复了239间殿屋。唐朝末年,战乱频仍,政治中心东移,未央宫沦为废墟。
汉未央宫和唐大明宫在文化意义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都是巨大的宫城遗址,唯有盛世或中央集权完善时,才能集中人力物力完成大规模的工程;这两座宫城代表的是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两个王朝,是中国人最为骄傲和自豪的时代,它们已经成为两个伟大时代的象征,这给予当下中国人文化上的自信,同时起到打气激励的作用。所以这两座宫城遗址都被开发作为遗址公园,供后人游览。
下面说说未央宫的面积, 现在已探明东西长2150米、南北宽2250米、周长8800米,总面积5平方公里,占到整个汉长安城的七分之一。地面上能看得见的就是前殿、椒房殿、中央官署、少府、石渠阁、天禄阁等遗址。按照游览顺序一一介绍。

一、前殿
未央宫前殿是天子大朝的正殿,皇帝在此听政举行朝会,授官封爵。此殿位于未央宫中部,符合古代天子“则居而中”的观念。官署均在其侧部或后部。这种布局对后代宫城影响深远。为了使前殿建筑显得更为高大雄伟,萧何选择龙首原丘陵作为台基,仅在丘陵四周和表面进行了加工,这种方法节省了大量财力人力。现存的前殿遗址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400米,东西宽200米。台基所在地势南低北高,北端高出地面15米。考古发现未央宫前殿是一组宫殿群,由南、中、北三座大殿组成。三座大殿前有庭院,南殿应举行大朝、婚丧、即位等,中殿和北殿因为“内朝”。未央宫前殿布局为后代宫城三大殿制式开创了先河。









二、椒房殿
椒房殿是汉代皇宫中皇后的居所,是后宫的首殿。椒房意为以椒和泥涂壁,屋内呈暖色而且散发清香的房子。椒房也是皇后的代称。椒房殿遗址位于前殿遗址北面300米,遗址东西130米、南北148.75米,包括正殿、配殿和附属建筑三个部分。正殿局南,配殿在正殿东北,附属房屋建在正殿北部。因为皇后是正寝,椒房殿也有类似“前朝”、“后寝”的格局。比较有特色的是,正殿之内有地下室、配殿中有多条地下通道,其中四条连接着配殿、正殿、附属建筑以及庭院,这样既不影响大殿里的主要活动,又方便配殿的来往交通,还有一定保密功能。






二、中央官署
中央官署建筑群遗址西距未央宫西墙110米,南至宫城中间的东西向大姐35米。是一座封闭式大型院落建筑。院落东西133.8米、南北68.8米,四周围着带壁柱的夯土围墙。墙外均有廊道,廊道外有散水。中央官署建筑群的布局工整紧凑,南北两排房屋排列整齐,东西居中位置有一条南北向的排水渠将建筑分为东、西两个院落,院落内发现有房子、天井、回廊、水井、排水设施等遗迹。东院、西院和南排房屋北部发现楼梯基址,说明这些房屋有二层楼。遗址内出土了大量带有文字的骨签,从文字的内容判断,该建筑的主要职能是管理郡国工官。





三、少府
少府遗址东南距前殿遗址430米,东距椒房殿遗址350米。少府是汉代九卿中位居第一,是皇帝的财政总管,专门负责管理收取山海地泽之税,保证皇宫供养。少府机构庞大,大部分在未央宫西北部。少府遗址的发掘范围东西109.9米,南北59米。少府建筑群布局分明,东西居中的位置以南北两座大型殿堂为主体建筑,主体建筑两侧分布一些附属建筑,主题建筑北面为庭院,南边有广场。南殿两侧的建筑与公务活动有关,北殿两侧的建筑与生活起居联系紧密。再向两侧多为通道、仓库、水池之类的公用设施。




四、夯台
这处夯台遗址高8米、南北长14.5米。文保碑没有说明其的用途,它距离长安城西城墙仅隔30米,有专家认为此夯台是未央宫的西宫墙遗址。


五、石渠阁
石渠阁位于未央宫西北部,西距天禄阁500米。因其下以石砌渠导水,故名石渠阁。石渠阁起初为存放从秦朝得来的各种宫廷档案和图籍之用,西汉晚期又扩及收藏“秘书”,西汉大儒韦玄成、萧望之、梁丘临、欧阳地余、林尊、周堪、张山拊、张生、薛广德、戴德、戴圣和刘向等都曾在这里读书研习,使石渠阁也成为了西汉时代著名的经学研究中心,史上著名的“石渠阁奏议”即出于此处。


六、天禄阁
天禄阁位于未央宫北宫门附近,是西汉王朝皇室存放档案和重要图书、典籍之地,扬雄、刘向等著名 曾在此整理典籍、著书立说。现今天禄阁遗址的夯土基址东西55米、南北45米,基址南边正中向南伸出南北15米、东西25米的夯土。地面尚有高约10米的夯土台基,底部平面近方形,边长约20米。夯土台上还有后人修建的刘向祠,纪念西汉时在天禄阁的学者刘向。



长乐宫
长乐宫位于汉长安城的东南部,竣工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2年)。他是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改建设的,也是汉长安城所有宫殿中最老资格的。刘邦在长乐宫住了五年,因此长乐宫是汉朝初年的政治中心。汉惠帝刘盈入住未央宫后,长乐宫即改为太后居所,成为仅次于未央宫的重要宫城。为便于内廷交通,两宫之间建有复道相连。西汉时期,外戚强大,所以长乐宫在政治生活中,任起着重要作用。
长乐宫坐北向南,其中前殿位于南面中部,前殿西侧有长信宫、长秋殿、永寿殿、永昌殿等;前殿北面有大夏殿、临华殿、宣德殿、通光殿、高明殿、建始殿、广阳殿、神仙殿、椒房殿和长亭殿等。另有温室殿、钟室、月室以及秦始皇时在兴乐宫中建造的高达40丈的鸿台。共有14个宫殿,周长10余公里。
本次去长乐宫甚为遗憾,4号建筑和5号建筑遗址(凌室)均大门紧锁,无法进入观看,6号建筑遗址没有找到,且由于时间的关系就离开了汉长安城遗址。所以本篇对长乐宫不作详细介绍,待日后游览在整理资料。


注:文中大部分文字内容采自贺从容老师的《古都西安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613865/
重点参考郑茂良老师有关汉长安城的文章 http://www.xa.gov.cn/websac/cat/980027.html
求是老师的系列博文《汉长安城》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504701384_7_1.html
杨鸿勋老师的《宫殿考古通论》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60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