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边的“才不外露”
曾经的自己,不,也可能还有现在的影子,为自己的空白驱壳寻了一个“才不外漏”的借口,所有身边接触的人对我的评价大部分为:低调、不爱说话,但又很讽刺地是,还会听到类似“她很优秀”的句子。
上学的时候,大致是初高中的时候,对班里那些爱表现的同学们讨厌至极,尤其是不时地主动向老师谄媚者,简直各种嫌弃。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当时所谓的“铁姑娘们”多数御外思想一致,抱成小团,叽叽喳喳地为自己许下“长大后绝不变成那类人”的“宏图伟志”,以为互相就是自己一生最难得的知己。最后,现实就是,啪啪打脸。
进入大学后,曾经的同学渐渐地变成了在朋友圈狂刷存在感的一员,晒生活、晒思想、晒品味,所有的所谓有才的、小资的、小众的、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元素一一呈现在一张又一张的图片中,似乎每个人都急着成为那个与众不同却无限重复的影子,当然,后果就是这些朋友和一如既往“低调不表现”的我们再也不是朋友了。
说到底,是自己不喜欢那种把所有的身份都表现于他人的感觉,那样一来似乎生活更多地依赖于那种被看透的关系。大学的时候同样的是,关于那些能够让我“得意一生”的经历很少会出现在朋友圈里,微博当时没有几个人关注,所有的心情全部放在那里,不怕被人发现。后来渐渐地,微博的熟人多了起来,便开始在表达自己的时候更为脆弱起来,每每想输入文字时,都要斟酌再三,怕引起他人的议论。可能看到这,大家会说你太在意他人的眼光了。母亲曾经也这样说过我,但是我想世人没有一个可以做到坦坦然,毕竟自己是这浩瀚宇宙中的一员,即使渺小,身边总是牵连着各种致命的元素,一不小心,就是痛苦。
读研的生活开始以后,低调、内敛的样子,在周围却很少见到了。每个人都像极了迪士尼动画中不同类型的卡通人物,有着各自的特点,有着各自的骄傲,并且,这种类似于“小有成就”的感觉无形中被她们无限扩大,身边的人也开始左右着我的态度,左右着那些奉承谄媚的模样。如今的现实让我明白,如果你不外露你的才华,那你狗屁都不是,你没有话语权,你没有自己的价值体现,你没有自己的身份地位。最后,只能在没人的地方像这样悲天悯人。
所以,才不外露,都是安慰给自己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