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八卦之N年一剑
最近更新比较少,心里是一直惦记着的,毕竟八卦具有时效性,隔太久就没意思了。
当然写了这个八卦等于完全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好像隔久一点写也行,虽然……我也没啥好隐藏的。
上次说到,并不是所有的科研文章作者都实至名归,也不是所有的科研工作最后都能挂上自己的名字,那如果自己独自负责一个课题到底呢?
那得看这个课题是啥了。
之前有个2048的游戏,就是在4×4的方格里先随机生成2个数字,2或4,然后每一步可以选择所有方块往上下左右中的一个方向移动至这个方向的终点(撞到边缘或者另一个方块),如果相同的两个方块碰到一起,会合并成两者之和,每次移动后再随机生成一个2或者4,直到得到2048。
这个游戏有个“读博”版,数字被换成了咖啡、甜点、想法、深度学习、见导师、实验、发文章、参加会议、答辩、博士、博后、讲者、读者、教授……两个教授之和会变回数字,大概设计者没料到有我这么无聊的人。
咖啡甜点大概寓意科研中的想法来自于日常生活的思考,讲者(speaker)和读者(reader)是什么鬼我没太明白,大概相当于助研以及副研?
所以读博士就这么简单么?
显然不是。
和原版2048不一样,在这个游戏里,两个想法碰一起可能会变成垃圾,两个实验碰一起也会,而且垃圾不是每次推它它都会移动,虽然两个垃圾碰一起会消失,但如何让它们碰到往往会很困难。
另外游戏里还有一种叫relationship的方块,前期会让所有碰到的方块翻倍一次,之后会让同样个数/次数的方块减半。
这两种方块导致游戏很容易塞满各种不同方块,以及垃圾。
不过,真实的读博就是这么难,或者说,更难。因为游戏设定为发表文章之后就没有垃圾再出现了,而现实中是随时。(如果这样,估计游戏中能出现博士的成功率会大为下降,我现在大约是三分之一?)
在偏化学的方向上,可能略好。
在这里先提一下影响因子这个东西。计算方法不赘述了,反正越高越好,我们以前毕业的标准据说是5分,有人跳楼或者跳楼未遂之后降到了3分,后来又降到1分,我毕业的时候不需要文章。
做电化学的小伙伴说,她觉得一篇文章的周期就是三个月:第一个月做实验,第二个月写文章投稿,第三个月修改。
尽管这只针对影响因子比较低的文章,1分左右,但我听到的时候还是泪流满面,因为我们做同样的影响因子的文章也不可能是三个月。(所以大家宁可憋大文章?)
结构生物学的周期好像也不长,而且人家动不动就是发CNS……(Cell、Nature、Science,生命科学界的三大杂志。)
而在偏生物的实验室,尤其是偏遗传的实验室,特别是我以前待的做水稻遗传的实验室,考虑到实验对象的生长周期,基本上是快不起来的。
硕博连读五年能按期毕业,那都是顺利的,多半没碰到上面两个实验变垃圾的情况。
毕竟一个实验不小心就得等半年,我最长的等过一年半。
和偏化学的领域一样,做遗传也有一定的套路,套路选得好,比如我以前隔壁实验室的院士,在回国四五年之后就陆陆续续地发了一些影响因子25分左右的文章。他们实验室的套路是完全在大田里和PCR仪上拼工作量,平心而论还真不是每个人都吃得消。
而我们实验室,就比较混乱。
做得快的,从接手课题到发一篇影响因子在10分左右的文章,五年,也有五年发了20多分文章的牛气师兄;稍微运气差点的,五年发篇6分左右的,再差一点的可以发3分左右的;后来毕业标准降了,做六七年发1分多的也有。
这种全凭运气,因为我们实验室的导师,主要精力用于申请经费和招生,信奉人海战术,大家做实验基本不缺钱,但做什么实验,靠自己想吧。
这种情况,具体到个人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整体上算文章发得不错的实验室,只是比起人家院士还是差一截。
我觉得我们导师真的是“老板”,擅长圈钱,但学术上的水平着实堪忧,所以我常常开玩笑,如果他评上院士,这科研界也没啥意思了。
这个flag立了,剧情就开始精彩了。
在我毕业那一年,我们实验室发了一篇10分左右的文章,就是我挂名的那篇。
这篇文章从2003年做到了2013年,其中2009年的时候,我师姐毕业,老板非要投20分以上的杂志,结果又做了三年多,还是一样。
之后一年多,另一位2004年入学的师姐实现了老板的夙愿,发了一篇超过20分的文章。(这是我们实验室所有文章里我完全不能理解的一篇,因为在我看来那个基因已经是炒了无数遍的冷饭,能发10分以上的文章就顶天了,而我们老板坚持它能发好文章……嗯,所以我不是老板。)
又过了一年多,去年下半年实验室又发了一篇10分以上的文章。这篇文章最早也是在2003年开始做的。
今年么,老板终于发了一篇Science。
这篇文章是2002年开始做的。
这绝对是要开挂评院士的节奏,还好我的确不在科研界了╮(╯▽╰)╭
然而回头看一看,每一个课题都做了十年,甚至更久。
(嗯,我的课题是2004年和2007年开始的,它们还有机会……)
可是读博的时间,算上延期到顶,也就是七年。
事实上,即使五年毕业出去,继续做科研吧,无论出不出国,收入和房价是不沾边了,除非家里底子厚实;不做科研,找工作的范围受限,比同龄人起步晚了不少,工资也没高到哪里去,惟一的优势大概是比较方便落户口。
做得顺利发了好文章的人,通常都不会选择不做科研。顺利时乐于急流勇退的人,本来就不多。
如果没有好文章,不做科研劣势还不是特别明显,想换个地方做科研就没那么有底气了,倘若接着做原先的课题,风险也很大,毕竟评职称可是看文章的。
像我们师兄这样用读三个延期博士的时间,发一篇Science,还算是修成正果了。
但小伙伴们纷纷表示,就算告诉她们十五年后能发一篇Science,这中间的压力她们也撑不下来。
毕竟,在一线城市生活,经济压力是实实在在的。
这十五年,按本科毕业22岁算,到37岁,很多人谈恋爱结婚生子生二胎,买房买车买二套房。
按我师兄耗在实验室的时间来算,这些都只能交给另一半去做;不过也可能在谈恋爱这里就直接卡住,后面都不用操心了。
(其实师兄女儿已经上学了,也赶在上一波涨价前终于买了房。)
科研界也一直说,不能只用影响因子、文章来评价一个人的贡献。
可我想来想去也没想到更好的标准。
毕竟,一个人不出文章的时候,很难判断到底是运气不好,是在等十五年后的Science,还是在怠工。
纳税人的研究经费也不能浪费啊。
最后,小伙伴们也纷纷向我打听,我的导师长期以一个暴发户而非学者的形象和姿态出现,在发文章上也表现出了爆发的节奏,但客观点说成就还是挺高的,其中的奥秘到底在哪里?
我想了想,他除了擅长拿钱给我们做实验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当别人有想法的时候,他很少阻止别人去探索想法的可行性。(所以,归根结底,实验室也得有钱啊。)
对了,我们实验室号称是做抗病的,但前面我提到的,超过10分的文章,只有去年和今年的两篇和抗病有关。
当然写了这个八卦等于完全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好像隔久一点写也行,虽然……我也没啥好隐藏的。
上次说到,并不是所有的科研文章作者都实至名归,也不是所有的科研工作最后都能挂上自己的名字,那如果自己独自负责一个课题到底呢?
那得看这个课题是啥了。
之前有个2048的游戏,就是在4×4的方格里先随机生成2个数字,2或4,然后每一步可以选择所有方块往上下左右中的一个方向移动至这个方向的终点(撞到边缘或者另一个方块),如果相同的两个方块碰到一起,会合并成两者之和,每次移动后再随机生成一个2或者4,直到得到2048。
这个游戏有个“读博”版,数字被换成了咖啡、甜点、想法、深度学习、见导师、实验、发文章、参加会议、答辩、博士、博后、讲者、读者、教授……两个教授之和会变回数字,大概设计者没料到有我这么无聊的人。
咖啡甜点大概寓意科研中的想法来自于日常生活的思考,讲者(speaker)和读者(reader)是什么鬼我没太明白,大概相当于助研以及副研?
所以读博士就这么简单么?
显然不是。
和原版2048不一样,在这个游戏里,两个想法碰一起可能会变成垃圾,两个实验碰一起也会,而且垃圾不是每次推它它都会移动,虽然两个垃圾碰一起会消失,但如何让它们碰到往往会很困难。
另外游戏里还有一种叫relationship的方块,前期会让所有碰到的方块翻倍一次,之后会让同样个数/次数的方块减半。
这两种方块导致游戏很容易塞满各种不同方块,以及垃圾。
不过,真实的读博就是这么难,或者说,更难。因为游戏设定为发表文章之后就没有垃圾再出现了,而现实中是随时。(如果这样,估计游戏中能出现博士的成功率会大为下降,我现在大约是三分之一?)
在偏化学的方向上,可能略好。
在这里先提一下影响因子这个东西。计算方法不赘述了,反正越高越好,我们以前毕业的标准据说是5分,有人跳楼或者跳楼未遂之后降到了3分,后来又降到1分,我毕业的时候不需要文章。
做电化学的小伙伴说,她觉得一篇文章的周期就是三个月:第一个月做实验,第二个月写文章投稿,第三个月修改。
尽管这只针对影响因子比较低的文章,1分左右,但我听到的时候还是泪流满面,因为我们做同样的影响因子的文章也不可能是三个月。(所以大家宁可憋大文章?)
结构生物学的周期好像也不长,而且人家动不动就是发CNS……(Cell、Nature、Science,生命科学界的三大杂志。)
而在偏生物的实验室,尤其是偏遗传的实验室,特别是我以前待的做水稻遗传的实验室,考虑到实验对象的生长周期,基本上是快不起来的。
硕博连读五年能按期毕业,那都是顺利的,多半没碰到上面两个实验变垃圾的情况。
毕竟一个实验不小心就得等半年,我最长的等过一年半。
和偏化学的领域一样,做遗传也有一定的套路,套路选得好,比如我以前隔壁实验室的院士,在回国四五年之后就陆陆续续地发了一些影响因子25分左右的文章。他们实验室的套路是完全在大田里和PCR仪上拼工作量,平心而论还真不是每个人都吃得消。
而我们实验室,就比较混乱。
做得快的,从接手课题到发一篇影响因子在10分左右的文章,五年,也有五年发了20多分文章的牛气师兄;稍微运气差点的,五年发篇6分左右的,再差一点的可以发3分左右的;后来毕业标准降了,做六七年发1分多的也有。
这种全凭运气,因为我们实验室的导师,主要精力用于申请经费和招生,信奉人海战术,大家做实验基本不缺钱,但做什么实验,靠自己想吧。
这种情况,具体到个人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整体上算文章发得不错的实验室,只是比起人家院士还是差一截。
我觉得我们导师真的是“老板”,擅长圈钱,但学术上的水平着实堪忧,所以我常常开玩笑,如果他评上院士,这科研界也没啥意思了。
这个flag立了,剧情就开始精彩了。
在我毕业那一年,我们实验室发了一篇10分左右的文章,就是我挂名的那篇。
这篇文章从2003年做到了2013年,其中2009年的时候,我师姐毕业,老板非要投20分以上的杂志,结果又做了三年多,还是一样。
之后一年多,另一位2004年入学的师姐实现了老板的夙愿,发了一篇超过20分的文章。(这是我们实验室所有文章里我完全不能理解的一篇,因为在我看来那个基因已经是炒了无数遍的冷饭,能发10分以上的文章就顶天了,而我们老板坚持它能发好文章……嗯,所以我不是老板。)
又过了一年多,去年下半年实验室又发了一篇10分以上的文章。这篇文章最早也是在2003年开始做的。
今年么,老板终于发了一篇Science。
这篇文章是2002年开始做的。
这绝对是要开挂评院士的节奏,还好我的确不在科研界了╮(╯▽╰)╭
然而回头看一看,每一个课题都做了十年,甚至更久。
(嗯,我的课题是2004年和2007年开始的,它们还有机会……)
可是读博的时间,算上延期到顶,也就是七年。
事实上,即使五年毕业出去,继续做科研吧,无论出不出国,收入和房价是不沾边了,除非家里底子厚实;不做科研,找工作的范围受限,比同龄人起步晚了不少,工资也没高到哪里去,惟一的优势大概是比较方便落户口。
做得顺利发了好文章的人,通常都不会选择不做科研。顺利时乐于急流勇退的人,本来就不多。
如果没有好文章,不做科研劣势还不是特别明显,想换个地方做科研就没那么有底气了,倘若接着做原先的课题,风险也很大,毕竟评职称可是看文章的。
像我们师兄这样用读三个延期博士的时间,发一篇Science,还算是修成正果了。
但小伙伴们纷纷表示,就算告诉她们十五年后能发一篇Science,这中间的压力她们也撑不下来。
毕竟,在一线城市生活,经济压力是实实在在的。
这十五年,按本科毕业22岁算,到37岁,很多人谈恋爱结婚生子生二胎,买房买车买二套房。
按我师兄耗在实验室的时间来算,这些都只能交给另一半去做;不过也可能在谈恋爱这里就直接卡住,后面都不用操心了。
(其实师兄女儿已经上学了,也赶在上一波涨价前终于买了房。)
科研界也一直说,不能只用影响因子、文章来评价一个人的贡献。
可我想来想去也没想到更好的标准。
毕竟,一个人不出文章的时候,很难判断到底是运气不好,是在等十五年后的Science,还是在怠工。
纳税人的研究经费也不能浪费啊。
最后,小伙伴们也纷纷向我打听,我的导师长期以一个暴发户而非学者的形象和姿态出现,在发文章上也表现出了爆发的节奏,但客观点说成就还是挺高的,其中的奥秘到底在哪里?
我想了想,他除了擅长拿钱给我们做实验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当别人有想法的时候,他很少阻止别人去探索想法的可行性。(所以,归根结底,实验室也得有钱啊。)
对了,我们实验室号称是做抗病的,但前面我提到的,超过10分的文章,只有去年和今年的两篇和抗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