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权益保护
查看话题 >从“渣男泛滥”看当今中国的“性解放”
最近跟朋友聊“渣男”的话题时听到一桩悲事。他们大学时期的系花最初被同系一高富帅追到,交往一年后高富帅劈腿,两人恋情告吹。然而分手之后,此富帅经常与同系朋友调侃前女友,两人床间趣事不知不觉在全系流传开来。女生不堪压力被迫出国。 你一定也听说过这种渣男,他们的情史成为坊间趣谈,他们的历代女朋友们活在每个人的话题之中。他们把对性资源的占有作为炫耀的资本,女朋友们的艳照就是最好的证明。结局往往大同小异,渣男逍遥自在,女生暗自神伤。甚至针对女生的流言四起,因为总有人这么想;“一个巴掌拍不响,你被玩了是你贱”。 在看似开放的当下中国,“丑闻”对一个女子的杀伤力仍是致命的,特别当它与“性”联系在一起。从陈老师到优衣库,被舆论围攻、审判的永远都是女性角色。而最近频频爆出的男明星出轨事件,同样身为公众人物的妻子最终会选择做出隐忍、原谅的姿态;真正成为众矢之的、为社会所不容的只有“小三”。新闻报道中,被男友或前男友拍下性爱视频进行威胁勒索的例子比比皆是。更有甚者,一个女孩子只是因为交往男朋友比较多而被人看轻,长辈们毫不含糊地讲出对她的看法“傻瓜孩子,吃亏啊”。看来我们从老祖宗那里承袭下来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女子是性爱对象,是被玩赏的客体,她不应该有性欲,她应当纯洁无暇完好如初;她的贞洁联系到她的价值,一旦被玷污,她便是可以被诋毁被唾弃被耻笑的了。 在这种“保守观念”与“开放风气”之下,作为女孩只好慎之又慎保护自己,毕竟,自由所伴随而来的风险看起来不小。在80、90、00后的恋爱语境中,“渣男”一词的出现率频频攀高。这样的环境当然是滋生“渣男”的温床,恋爱关系的成本被压到很低而恋爱的利益又近在眼前,因为男方没有义务对一段恋情“负起责任”,舆论压力却只由女方承担。男性此时享有着双重福利,于是有些人说“娶妻还是娶纯洁地,特别浪的,玩玩算了。”哦,这时你才发现,原来在他风流作风背后,也不过还是把女性当作男人占有物的陈腐思想罢了。 上世纪60-70年代,性解放运动紧跟女权主义运动席卷西方世界,是在女性主体身份的认知和女性平权被要求之后而有的性自由运动。大陆社会在两代人之间仿若渐渐完成了一场畸形的“性解放”,在上一代人看来是天方夜谭的婚前性行为,已成为青年人之间的普遍共识。“同居”“约炮”等词代表着他们更松散、自由的伴侣关系。无论是真实世界还是社交网络,充斥着形形色色你触手可及的性资源。一时间好似在两性之间已达成一种“性自由”的共识,细看来却并非如此。我奇怪为何当西方世界的所谓“开放作风”全面波及东方社会时,作为前提的女权意识却是不成比例地滞后。影像功不可没,形式总是容易模仿。那么他们文化产品中所传达的女权、平权思想为什么鲜为人道。流于形式的“性解放”只能是“性开放”,换句话说,世风日下——做出来的这套违背骨子里认同的那一套。我们已经到达了一种社会风气带动思想解放的地步,女权思想传播势在必行。对女权思想嗤之以鼻者请过回传统生活,不然岂不是表里不一,无耻之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