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持久的善意可能都是徒劳
这两周,看完了《火线》第四季,已经认为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美剧,比《权力的游戏》、《国土安全》、《傲骨贤妻》更好。尽管这部剧中我没有一个最爱的演员,主题也不是我喜爱的,有太多的尽管,但这部剧值得更多的赞美。
看第三季的时候,已经足够灰暗,足够伤心,我以为再怎么也不会更多了。而与第四季比,伤心这个词就浅薄了。
1. 市长,就是把美轮美奂的碗中的狗屎吃下去
剧情的一条重要线索是以Aidan Gillen(《权力的游戏》中小指头的饰演者)饰演的Tommy Carcetti从议员竞选巴尔的摩市长开始的。他在第三季出现,怀揣着政治抱负,对现有巴尔的摩的治安、环境等多方面的现状不满,他期望可以改变现状。然而在黑人占70%的巴尔的摩,一个长着娃娃脸的白人候选人还未出现就几乎被判定失败。他明白自己的弱点,一步一个脚印,真诚也机智地推销自己的理念,进入一个个黑人社区,解决被人遗忘的各种问题。然而现实总是现实,尽管他再努力,选情却依然不利。就在他已经决定接受失败的时刻,几桩与现任市长相关的治安和贿赂事件被曝光,不可能突然变为了可能。最终,尽管现任市长采用了抹黑的手段,他仍然险险胜选。
当选所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美轮美奂的碗中的狗屎吃下去。这碗狗屎,就是多年以来的留下的烂摊子。尽管他想提高警察系统的待遇,聘请更合适的局长,但财政给不出这样的预算,而开除现任警察系统的领导,又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丢掉黑人社区选票,这些问题都还只是饭前甜点。真正的考验在教育系统,教育系统居然欠了五千万美元的债务,而餐桌上的所有人(教育系统的高层领导、监管人员、财政预算的制定者与监管人)都声称,这些与他们无关,这碗闪着金光的屎,得市长你自己吞。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牺牲孩子,削减教育投入,不聘用新的师资,关闭教育辅助机构;二是惹怒选民,征收更多的税,并向州长臣服换取更多的财政拨款。是牺牲还是孩子,还是牺牲成人呢?
答案是:孩子没有选票。
2. 世界往一个方向去,街头少年往另一个。
前几季中出现的警察Pryzbylewski因为失误打死同事,他心灰意冷选择了去当老师。而他所去的学校,正是处在西巴尔的摩的中学,街头少年的聚集地。从未身处过这样环境的他,被一帮不到16岁的孩子耍得团团转。他终于明白,那些街头好勇斗狠的黑帮、毒贩,是怎样长大。
在这所学校,四位少年正要开始他们八年级之旅。Michael是个好哥哥,上学放学都会接送弟弟,耐心辅导弟弟,其曾被继父(弟弟的父亲)强奸,对成年人有着强烈的不信任感。Duquan家中关系复杂,常常被人欺压,流离失所,穿着脏衣服上学。Randy早年间就成为孤儿,送去孤儿院,之后被收养。收养人对他很好,他买一些小东西再转手卖给低年级孩子。Namond的父亲是毒贩,因为替人顶罪被关入大牢,因此在圈中颇受敬重,母亲和他自己都寄望着成为父亲那样的男人,但他内心深处惧怕着这样的生活。

Michael的继父从监狱释放,Michael丧失了对自己、弟弟和家庭的支柱感,终于下决心求助黑帮帮他赶走继父。求助的代价是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八年级学生,不再是拳击健身房的练习生,而是带着枪出入街头,动辄给人爆头的黑帮成员。他被分到一个街角,开始成为贩毒小头目。而这个街角的前任主人,几年前风光出道,却刚刚被爆头。
Duquan是最老实的学生,他从初中毕业,要上高中了。但他却有深深不安。没有了Pryzbylewski的照顾,他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什么。Pryzbylewski想要尽多一点的力,却被校长按住了,校长说,你应该自己要个孩子,学生永远要离开的,你得照顾新的学生。高中生活开始,Duquan的住处被封,屡次陷入流离失所的窘境,他没有地方住,被别人鄙视,最后去了黑帮分给Michael的住处,也跟着Michael开始兜售毒品。Pryzbylewski开车经过街角,看见Duquan,他在方向盘后面慨叹,却没有再相见的勇气。旁边12、13岁的毒贩问“你要货么?”,他没说什么,开走。那满脸稚气的孩子朝他的车狠狠吐口吐沫。
Randy无意间知道了一起命案,在触犯校规后他急于脱身而向校长和Roland Pryzbylewski透露了消息,但因为警官Hauk的不负责任消息走漏,他成为人所共知的告密者。被几个混混殴打,生命受到威胁,他也因此离开了学校。最初负责的警官Carver内心歉疚开始出动警方力量对他进行保护。然而混混们简单的调虎离山就将警察调走,用燃烧弹袭击了Randy家,他的养母重伤入院,警察的一次看似不大的失误,令Randy的生活彻底改变,Carver警官虽然尽力想让Randy再次被收养,也主动提出自己可以成为收养人,然而政策是死的,Randy再次被送到孤儿院,等待他的是其他人的围攻。
Namond本来是最靠近毒品圈、犯罪圈的,这是他自己的个人预期,也是家人对他的预期。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家庭环境是很难理解的,不能理解一个女性怎么可能在老公进入监狱后,还一遍遍催促儿子出道贩毒赚钱养家。但我想那就是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人。然而他却成为最幸运的。某一部分是因为他的怯懦,他害怕承担被送入少管所的后果,也不愿意靠武力压制手下。而另一个原因是他被选入特别班级,遇到了退休的警长Colvin和实验项目。最初的他一直不愿合作,一遍遍F问候Colvin,但随着项目的进行,他渐渐认识到街头生涯并不简单等于有承担、男子气,可能意味着入狱和被爆头。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十六岁之后就真的要这样么?而在遇到困难的时候,Colvin站在他身后给了他尽可能的帮助,让他走进另一个正常的家庭开始理解别人的生活。如果换个人,即使有心,也未必做得到这件事。但Colvin多年来的警长生涯和思索,给了他对于街头和街头少年的深刻理解,他决定支持Namond之后,就决心负责到底。他去接触了Namond的母亲,探望了他狱中的父亲,并且说服了他改变自己儿子的人生轨迹。
3. 什么才是学校,什么才是教育
从生活中,从影视作品上,我们都见过各种学校。但街头少年组成的学校,我们却是极为陌生的。我们没有见过动辄打耳光、掀桌子、骂老师的学生。我们理想化地认为学生目标就是学习,并且以此为方式教学。但街头少年呢?他们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目之所及的是好勇斗狠。家人、外界对他们的预期就是街头,而他们自己也基本已经认定了这样的生活。所以在学校中,他们不需要也不屑于学习常规的知识。而在生活中,他们常常一言不合就与人开战。比起语法、数学、历史、地理这些知识,他们更需要的是了解除了街头以外的世界的运行方式,了解怎样和其他普通人交流,了解尊重和被尊重,了解除了街头以外,还有更多的人生选择。
而现实的学校如何呢?这所普通学校师资不足,因为老师和学生容易发生冲突,很多老师不愿意在这里教学。学校每年九月、十月会雇佣人员扫街,把以前在学校报名的适龄学生拉到学校注册。注册之后就不管不问,任由这些学生辍学重返街区。因为每个人名对应着一份财政补助。另一项财政补助来源于学生参加州里的水平考试,为了检验每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将课堂时间从四十五分钟延长到九十分钟,让所有老师放弃自己的任课科目,转而进行考试培训。为了降低街区少年的“活跃度”,避免影响考试培训的秩序,将暖气温度打高,这样大家就都昏昏欲睡了。这些荒诞的政策最终其实是为了学校的生存。
一位大学的研究者领导了一笔不菲的研究经费,准备研究如何避免城市犯罪,他将视角放在了18岁左右的青年。但Colvin告诉他,需要将年龄下移,18岁左右的青年是不可能回头了。最后,他们选择了这所学校,说服校方开始一个研究项目,将一些街头少年与普通的学生分班教学。教学成果渐渐显露,但由于学校的评估压力,这个项目开始受到上面的各种审查。教育行业的领导者和毒贩黑帮身处不同环境,他们并不了解街头少年的群体,也没有了解的欲望,但他们仍然秉持着自己相信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最终研究项目无法推广,这一次教育实验结束了。
4. 不能持久的善意可能都是徒劳
在第四季中,很多地方,都展示了这样的绝望。曾经有机会离开街头的少年,决定反戈一击和警方合作的毒贩。不是没有机会,不是没有努力,不是没有别人的善意帮助,但他们的人生都因为善意提供者的一两个小小的失误或者疏忽嘎然而止了,剩下的是施予善意方的悔恨。
柴静做卢安克那一期节目曾引起极大的反响。我身边的朋友,也包括我本人都曾经想过,要去支教。而后来,在卢安克的博客上,他告诉大家,如果你只是想去那里支教个几个月,那还不如不要去。留守儿童的心理是脆弱的,走进他们的心需要时间,而走进之后再离开的痛苦却可能更久。
信息爆炸时代里,我们看到了各种突发而至的新闻,其中有很多是关于留守儿童的。然而,除了新闻到来的那个爆点,大家引发的讨论以外,几乎什么都没有。大家知道留守儿童是一个问题,知道他们的生存是一个问题,但除了政府投资、社会捐助以外,他们的教育问题却仍旧是空白,我们不了解他们的世界,我们其实也不屑了解,当然也无法制定出他们的教育方式。这样的善意,容易给予,却最终可能是徒劳,甚至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