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大英雄?项羽帝国梦碎的惊天真相!

一、项羽悲剧的关键不是鸿门宴
项羽败在楚汉之争的末期,但是决定项羽失败的根源确实并不是这场战争本身,而是引发战争的那个初始格局。这个格局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项羽的失败与刘邦集团的胜利,这个格局却是由项羽自己认可并确立的。
说到从初始格局来讨论项羽的失败,很多人会联想到「鸿门宴」,其实这个关键并不是鸿门宴,而是发生在鸿门宴之前的「新安之坑」和之后的「戏下条约」。
二、 鸿门宴与新安之坑两大历史事件的实质
鸿门宴的起因是怀王之约,楚怀王约定:先入关者王之。即是说,把关中封给先入关的。
尽管项羽并不打算把关中秦地完全封给刘邦,但从项羽火烧阿房、三分关中、封刘邦于汉中巴蜀、还都彭城这些事看,项羽根本就不想要关中。把关中分给章邯、董翳、司马欣,以报旧恩;封汉中、巴蜀给刘邦以完怀王之约才是项羽对关中的规划。所以鸿门宴不是项羽的鸿门宴。
那鸿门宴是谁的鸿门宴,推动制造鸿门宴的人未必是那些想要项羽做关中王的人,而是那些想要当关中王的人,这些人是项羽那些渴望封地的楚人部将。只有这些人才会把刘邦当成对手。
同样,正是这些人推动了新安之坑,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就是为追随项羽的楚人部将在关中称王后统治关中扫清障碍。坑杀了秦卒,章董司马根本无法再统治关中。新安之坑是在破坏项羽已经确定下的关中秩序。
正是后来受封的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等楚将积极地执行了对坚持「如约」要求的义帝楚怀王的谋杀。
如果真在「鸿门宴」上杀害了刘邦,必然紧随其后发生的,就是对六国诸将及其所统领的各国军队的屠杀,然后就是楚人与各国的战争。这将导向另一场新的战争。
这未必是项羽想要的后秦帝国时代的天下格局。
坑杀二十万秦卒之后,秦地只剩下仇恨项羽和楚人的秦人了。正是仇楚的秦人拼命支持刘邦,使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承受了项羽严酷的军事打击却败而不亡,他们也是刘邦胜利后建立郡县制汉帝国的中坚力量。
三、戏下条约注定了项羽的失败
在「戏下条约」中,项羽试图建立一个对各方都公平的,能够面面俱到地满足反秦战争所有参与主体的「后秦帝国格局」。
项羽体贴地把诸侯们都封在家乡,除了刘邦。为了「如怀王之约」。他把已无力统治关中的章董司马封为三秦,但鸿门宴之前发生的「新安之坑」,已经替刘邦清除了刘邦所属的沛县集团夺回关中攻返故乡的全部障碍。而项羽自封的领地,梁楚九郡正好包括沛县集团的故乡。项羽把自己设在了沛县集团的靶子上面,不管刘邦死活,这个根本矛盾都在这里。
公平的项羽没有把楚将封在楚地以外,得到了封国的楚人都还乡了,失去了效忠项羽的理由,没得到封地的楚人失去了为项羽奋战的动力。
项羽一方面给予在反秦战争中各诸侯的部将论功行赏,一方面又保留六国旧王一定的领地,也是试图保证他理解的公平。
项羽试图保证公平的「戏下条约」秩序得到的了什么回应?回答是:项王之宰天下,不平!
在刘邦夺取三秦之前,陈余、田荣、臧荼、彭越?就先后动手破坏这个秩序了;项羽也并不认真执行自己定下的条约,吴芮、共敖下手谋杀义帝,不管是否出于项羽的主使,项羽都没有追究;项羽还杀掉韩王成,夺占其国。
项羽的「戏下条约」秩序从一开始就不可能稳定下来,所有定约参与者都没有准备执行它,口血未干,就纷纷动手破坏。
项羽的错误在于想面面俱到,想取悦他所在时代的一切力量,结果表现为他举措的摇摆,没有任何一种历史路线被项羽彻底而坚决地执行,项羽的举措里似乎包含了所有的历史路线的诉求。
几乎所有被项羽拆开的旧国,在新旧王之间都发生了争夺,各国力量都大大损伤,为天下格局的重新洗牌扫清了障碍。可惜项羽并非有心去实现新格局,也无心给予追随他的部下这一机会,他们就注定是新格局的失败者。
四、曾有两条历史路线、四种方案摆在项羽面前
那么,有没有可能的方案,让项羽避免他的历史悲剧呢?有,曾有两条历史路线、四种方案摆在项羽面前,但项羽都没有采用。
1、第一条路线,有三种方案可选
这一前提是,项羽必须阻止新安之坑的发生。这二十万秦兵,经历了巨鹿之战,已经被项羽吓破胆,他们不会破坏项羽的秩序;而他们在秦地居于统治地位的,有能力维持秦地秩序。只有这二十万秦卒的存在,才有可能维持项羽期望的关中格局,才有可能把刘邦封死在汉中绝地。
1)没有发生「新安之坑」前提下的《戏下条约》秩序
三秦有二十万军队来维持三秦的秩序,将刘邦封死在汉中巴蜀,关中四方能够形成足够的均势维持格局。
在维持项羽期望的关中秩序的前提下,项羽可以从容为注定会崩溃的「戏下条约」秩序善后,任意重构一个项羽喜欢的天下格局。
在山东格局中,无论是田荣再并三齐,还是陈余逐张耳、复赵国、称代王,都不足以改变大形势。而以项羽的军事能力,田荣与陈余的反扑,只是一小段历史逆流而已,根本改变不了项羽主持下的戏下条约的主导秩序。至于彭越,连起家的可能都不会有。至于臧荼之辈的取舍去留,凭项羽喜好了。
项羽可以随心所欲地维持或者改变「戏下条约」秩序的框架,而不会受到伤害。
2)让天下回到先秦时代的战国
如果项羽想一举恢复被秦的一统所结束的战国秩序,那他就应该像沙皇俄国在1814那样,建立一个类似于维也纳和约的体系,即六国全部复辟,为惩罚秦人,可以三分秦地,为践行怀王之约,可以把刘邦封在汉中巴蜀。
楚人可以像当欧洲宪兵的沙皇俄国那样,去维持一个先秦秩序,各复辟诸侯国会有几十年的时间休养生息,直到项羽和楚人的军事威慑能力消失,出现新的破局者。
但这个方案无法满足项羽自封为王的愿望,也无法满足项羽部将和与项羽结盟各国部将们受封为王的意愿。
但却是能够最大化维持当时各方保守意愿的方案。
3)让天下回到周朝初年的封建时代
这个方案把三晋、北燕之地封给越人和部分楚将,把百越之地封给三晋、北燕之人,把秦地封给齐人,把齐地封给带领着秦卒的章董司马,楚人分割自己故乡,各自称王。
这个方案足够公平。不但公平,而且可以真正实现一个长久均势的封建秩序。但问题是,这一方案几乎不可执行,各地方势力会剧烈反抗,楚人也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执行这个方案,难以实现这样的格局。
最公平,最面面俱到的方案必定是所有人都反抗的方案。
这三个方案,一个比一个反动,一个比一个更将历史推向秦人建立的帝国秩序的反面,一个比一个推得更远。
2、第二条路线,一种方案可选
既然坑杀了秦卒,那就应该彻底满足楚将的意愿。那么结果就必然要纵容楚将坑杀各国军队、部将,派兵夺取各国土地,逐杀故王。其实,这样的选项下,鸿门宴结果如何,都不重要了。
基于这样的前提,项羽可以论功行赏,把他的楚人部下,分封到所有地方去,建立一个楚人的周天下式的诸侯秩序,项羽负责对这个秩序提供军事支持和总协调。这些诸侯国都是楚人殖民政权,会建立一个楚人的日不落帝国。为了解决各封地的关系,也可以搞个类似于《西敏寺条约》的东西。
将天下土地分封给楚国部将。这必然要经历一场大规模的对抗战争,尽管反抗不小,但楚人有足够的动力去支持这一战争。
五、是什么让这四种方案终成云烟?
居于历史主宰地位的项羽基于自己的个性,在与各参与方的互动中,排除了上述四种可能性。
项羽个人最能够接受的是第三、四个方案的折衷版。但这样的结果,很可能在戏下会议上,各方就会吵翻,甚至直接翻脸。好面子的项羽没有那个决断;也根本不会有人在戏下会议上向项羽提出这样的方案。因为那个时代没有真正的历史规划者积极参与这一战争,参与了也没有足够的发言权,正如向项羽建言定都关中的韩生,最后被涮了火锅。
第四个方案是项羽本部骨干力量会支持的方案,事实上他们就期望这个结果。但项羽也摆不开这个面子对不起与会的盟友。
第二个方案一定是当时就有人,比如说张良这种真诚的复辟主义者,曾经提出来过的。但是,六国旧王,没有一个出席戏下会议,对戏下会议根本没有形成发言权和诉求代表。
戏下会议的与会者都是各国部将,大多数参会者,都不会拒绝,甚至是激烈地主张能够给自己上位机会的方案;但参会者中张良式的真诚的复辟主义者,也会坚定地维护旧王的利益。
所以从参会者就可以想像得出,为什么项羽最终会选择历史上的戏下会议后那个宰割天下的方案,即在「新安之坑」历史前提下的「戏下条约」方案。
虽然这基本上是所有参会者搞出来的折衷方案,而项羽不过是基于情面接受了而已。但最终,「宰天下不平」的指责一定会落到项羽的头上。
新安之坑作为一个历史关键是无法避免的。以项羽的性格,不可能拗得过部将的意愿,而拒绝发动新安之坑;相反,发动新安之坑,正是符合项羽的情绪方式的。
六、个性使项羽得历史之权却不胜任
从收降秦卒秦将,到戏下会议,各方形成一种微妙的短暂均势,尽管各方都致力于打破这个短暂的均势。
在历史进程中,对于超然于格局之上,又有决心改变历史的人物而言,这样的短暂均势,即是天下之衡;这样的人物,在这一时机下,就已取得历史之权,能够宰割天下!他只需要找到一个支点,就可以选择改变或者固化一个格局。
在天下之衡中得历史之权的人物,他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必须坚定地奉行一个始终如一的方向,执行一个诉求明确的方案,才真正能够明确支点所在,发挥历史之权的作用。
项羽拥有一种矛盾的性格:
1、未得到历史之权时,项羽的个性使他以一己之力对抗天机。他取得了成功。
2、在争得了历史之权时,项羽的个性却无心力胜任,在天下之衡上找不到支点:
1)顺遂这个短暂微妙均势中的各方,小心翼翼维持这个均势本身;
2)非是打破这个平衡,然后加上自己的力量重建新的,自己所要实现的长久均衡;
3)怯于承担历史责任,怯于在天下之衡上按个人意趣找到新的支点,也就不可能有勇气以一己之力,在定盘星上滑动历史之权。
3、当短暂均势结束,天下之衡不再,历史之权消失,项羽反而感到轻松,心性回复自由放任,不在乎他认可格局的维护,率性而为。
这样的性格使他最终浪费掉他从上天那里争取来的全部客观机会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他规避了一切实现他所期望或接受稳定的天下格局的可能性,他的反应方式和战术手段,注定会堵死建立符合他理想的天下秩序的战略机会。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所以,历史终究还是历史那个样子,一如我们在史书中所读到,我们的当世所承袭的这个历史。
————————————————————————————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看到听到更要读到
微 信 号 : dudaoLtd
新浪微博:@读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