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乐之城》到《秋天的童话》
也可能是近十年歌舞片的稀缺,《爱乐之城》显然是一匹饱受喜爱的黑马,尽管小金人擦家而过,却依然是一个大赢家。
为什么戏剧(话剧、歌剧)、电影等表演类艺术在西方艺术里举足轻重,自有很多说法。但是真正好的艺术作品似乎都暗藏着虚实无间衔接的各种技巧。真实虚幻是一个作品的两面,过于虚就没有情感碰撞的共鸣 ,过于实则没有情节婉转的惊奇。
歌舞片不过是处理“虚实”的一个比较高级的形式。例如有些作品既可以拍成电影搬到荧幕,也可以编成话剧搬到舞台,也可以画成漫画做成书籍。但无论怎样,这些艺术都会落到它的核心载体——文字,文字是大多数艺术的根,也是叶子,还是花瓣。
所以,当抛下形式以后,《爱乐之城》的剧情经典但也普遍,甚至可以说是普通。因为那都是好莱坞式的爱情包袱,为了一个目标相互鼓励坚持,但是生活会让你放下很多,总有一个人会掉队,甚至两个人都会掉队,但最后各自都坚持了下来,也获得了成功,但彼此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彼此。
在《爱乐之城》里,米娅渴望成为一名演员,不停的参加各式试镜,但总是无法摆脱咖啡师的角色。而与米娅邂逅的塞巴斯汀是一位天才般的爵士乐手,同样到处碰壁,最后也不得不干起了乐队到处商演,忙着赚钱过日子。
彼此都知道各自的梦想,于是相互鼓励。米娅告诉塞巴斯汀不要日复一日的做乐队演出了,而是把内心最爱的爵士拿起来;塞巴斯汀也鼓励催促米娅去做自己的话剧,去参加最重要的试镜。当然结局是塞巴斯汀放弃乐队开始做起了真正的爵士,歌迷如云;而米娅也试镜成功,推出了自己的话剧,一夜爆红。
但是再次偶尔见面的时候他们已经各安天命,米娅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重逢时,彼此连一句寒暄的话都说不出口,顶多不过是像对大多数客人一样,说一句“请”。这让我想起了1987年搬上荧幕的电影《秋天的通话》,周润发扮演的船头渡在海边开了一家叫“舢板”的餐厅,而这个名字是由钟楚红饰演的"十三妹"给他按的。
那个时候,十三妹是在纽约读书,她的“理想”是离开贫民区搬到长岛;而船头渡是一个华人混混,他为了十三妹,才决定立志开一家餐厅(当然他并不知道餐厅叫什么名字好)。他们因现实生活的各种距离而分开,再见面时,却在船头渡的那个叫“舢板”的餐厅门口,此时的十三妹也如愿搬到了富人区。
一时间彼此不知道说什么好,船头渡只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电影就戛然而止,画上了句号 。在《爱乐之城》里男主塞巴斯汀则是用那首彼此熟悉的爵士乐说了一句:“请”。
电影《秋天的童话》对彼此相互鼓励的情节处理,除了生活化以外,则更有中国式的对比效应。船头渡知道十三妹有一块祖传老表,但是没有表链。为了表链,他把自己的车当了,换了那条十三妹喜欢的表链,而十三妹搬去长岛时却把那块表当做生日礼物送给了船头渡。
《秋天的童话》出自香港导演张婉婷之手,是她移民三部曲之一,当年获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奖。不过对于今天的好莱坞,或许他们并不知悉中国香港还有一部电影叫《秋天的童话》。所以说《爱乐之城》是向《秋天的童话》致敬,是有一点中国人的狂妄自信在里面,只不过印证了好的艺术作品难免是惺惺相惜的。
当然从中折射的道理是,电影文学其实不难,不过是你自己为人类早已梳理好的道理重新找了一个故事。例如,关于自由,人们找了很多个故事,都讲了,还没有讲完。关于爱情,也一样,这世界总是缺少那么一个故事,等你来讲。
为什么戏剧(话剧、歌剧)、电影等表演类艺术在西方艺术里举足轻重,自有很多说法。但是真正好的艺术作品似乎都暗藏着虚实无间衔接的各种技巧。真实虚幻是一个作品的两面,过于虚就没有情感碰撞的共鸣 ,过于实则没有情节婉转的惊奇。
歌舞片不过是处理“虚实”的一个比较高级的形式。例如有些作品既可以拍成电影搬到荧幕,也可以编成话剧搬到舞台,也可以画成漫画做成书籍。但无论怎样,这些艺术都会落到它的核心载体——文字,文字是大多数艺术的根,也是叶子,还是花瓣。
所以,当抛下形式以后,《爱乐之城》的剧情经典但也普遍,甚至可以说是普通。因为那都是好莱坞式的爱情包袱,为了一个目标相互鼓励坚持,但是生活会让你放下很多,总有一个人会掉队,甚至两个人都会掉队,但最后各自都坚持了下来,也获得了成功,但彼此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彼此。
在《爱乐之城》里,米娅渴望成为一名演员,不停的参加各式试镜,但总是无法摆脱咖啡师的角色。而与米娅邂逅的塞巴斯汀是一位天才般的爵士乐手,同样到处碰壁,最后也不得不干起了乐队到处商演,忙着赚钱过日子。
彼此都知道各自的梦想,于是相互鼓励。米娅告诉塞巴斯汀不要日复一日的做乐队演出了,而是把内心最爱的爵士拿起来;塞巴斯汀也鼓励催促米娅去做自己的话剧,去参加最重要的试镜。当然结局是塞巴斯汀放弃乐队开始做起了真正的爵士,歌迷如云;而米娅也试镜成功,推出了自己的话剧,一夜爆红。
但是再次偶尔见面的时候他们已经各安天命,米娅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重逢时,彼此连一句寒暄的话都说不出口,顶多不过是像对大多数客人一样,说一句“请”。这让我想起了1987年搬上荧幕的电影《秋天的通话》,周润发扮演的船头渡在海边开了一家叫“舢板”的餐厅,而这个名字是由钟楚红饰演的"十三妹"给他按的。
那个时候,十三妹是在纽约读书,她的“理想”是离开贫民区搬到长岛;而船头渡是一个华人混混,他为了十三妹,才决定立志开一家餐厅(当然他并不知道餐厅叫什么名字好)。他们因现实生活的各种距离而分开,再见面时,却在船头渡的那个叫“舢板”的餐厅门口,此时的十三妹也如愿搬到了富人区。
![]() |
《秋天的童话》剧照,船头渡伸手,仅有一个无言的“请”字 |
一时间彼此不知道说什么好,船头渡只做了一个“请”的手势,电影就戛然而止,画上了句号 。在《爱乐之城》里男主塞巴斯汀则是用那首彼此熟悉的爵士乐说了一句:“请”。
电影《秋天的童话》对彼此相互鼓励的情节处理,除了生活化以外,则更有中国式的对比效应。船头渡知道十三妹有一块祖传老表,但是没有表链。为了表链,他把自己的车当了,换了那条十三妹喜欢的表链,而十三妹搬去长岛时却把那块表当做生日礼物送给了船头渡。
《秋天的童话》出自香港导演张婉婷之手,是她移民三部曲之一,当年获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奖。不过对于今天的好莱坞,或许他们并不知悉中国香港还有一部电影叫《秋天的童话》。所以说《爱乐之城》是向《秋天的童话》致敬,是有一点中国人的狂妄自信在里面,只不过印证了好的艺术作品难免是惺惺相惜的。
当然从中折射的道理是,电影文学其实不难,不过是你自己为人类早已梳理好的道理重新找了一个故事。例如,关于自由,人们找了很多个故事,都讲了,还没有讲完。关于爱情,也一样,这世界总是缺少那么一个故事,等你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