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间价格翻了一番多,带来下游“连锁反应” 铁矿石刮起“价格旋风”
不经意间,一块小小的石头刮起“价格旋风”。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钢铁工业的原料铁矿石触底反弹,划出了一条长长的上扬弧线,成为业内关注的“大事件”。
铁矿石量价创出新高
三月的青岛春寒料峭,董家口港矿石码头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万里迢迢而来的巴西40万吨级“矿船航母”利瓦轮静静地停靠在码头,各类大型机械正在忙碌着将船上堆积如山的铁矿石卸载转运到堆场。这已经是2016年以来,董家口港“接待”的第59艘40万吨级矿石船舶,数量占全国靠泊同类船舶总数的七成以上。
董家口港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磁铁,源源不断地将全球的铁矿石吸引过来。来自黄岛检验检疫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黄岛口岸共检验进口铁矿1626批,重量11239万吨,创历史新高,占全国比重超过十分之一。这些铁矿石足够装满187万个火车车皮,如果把这些车皮首尾连接在一起,可以绕地球半圈多。在全国层面上,铁矿石总量更让人咋舌。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进口铁矿石总量超过10亿吨,同样创下历史新高。进入2017年以来,这样的趋势继续得以延续。
相较于数量,铁矿石价格的猛涨更加惊人。来自青岛海关的数据显示,2016年,山东口岸铁矿石月度进口均价在2月份跌至2003年8月以来新低,之后触底反弹,12月份进口均价涨至每吨462.8元,为2014年12月以来新高,同比大涨50.7%。进入2017年,价格上涨势头丝毫没有减弱。今年1月份,山东口岸进口铁矿石均价为每吨502.9元,同比上涨70.5%。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则显示,我国进口铁矿石在2016年1月均价不足每吨40美元,而到了今年1月份,已经一举突破每吨90美元,涨幅超过120%。
国内外铁矿“冰火两重天”
矿山无疑是这一轮铁矿石牛市的最大赢家。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铁矿石总产量为21亿吨,其中,“四大矿山”——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和FMG铁矿石总产量就达12亿吨,超过全球产量的一半,其在全球海运贸易中的比重则更高,更是掌握了全球铁矿石的定价权。
“四大矿山”发布的财报显示,淡水河谷和力拓2016年全年的净利润分别达到39.82亿美元和46.17亿美元,而必和必拓和FMG集团在2016年下半年的净利润分别达到了32.4亿美元和12亿美元。在3月16日于青岛举行的2017铁矿石国际市场研讨会上,来自FMG的商务发展总监庄彬俊说:“2016年下半年,我们的税后净利润达到12亿美元,目前公司自由现金流达到15亿美元,非常充裕。”
利润的增长与充足的海外订单,让“四大矿山”开足马力,纷纷扩产。数据显示,“四大矿山”2016年累计增产达到3500万吨,今年还将进一步扩大产量。“我们计划在一年内将年产能扩张到4亿吨以上。为此,我们正在全面升级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以满足产能扩大的需要。”淡水河谷铁矿部市场经理Franco说。而FMG则豪掷4.73亿美元巨资,让中国的船舶设计、制造公司为其量身打造装载量更大、装卸效率更高、更经济的铁矿石运输船。“我们一共订购了8条船,目前已经交付了两条。其余船只也将陆续交付投入使用,届时,我们的运力将大幅提升。”庄彬俊说。
与海外矿山赚得盆满钵满形成鲜明落差的,是国内铁矿行业的持续低迷。“国内铁矿行业总体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行业投资萎缩、收益下降、资金紧张、经营困难,绝大多数仍处于累计亏损状态,脱困发展依然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雷平喜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长期形成的国际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国内矿山品位低、生产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高,致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竞争力弱。
钢厂利润2016年一路上扬
按常规理解,作为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铁矿石价格的飞涨必然拉高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压缩其利润,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铁矿石的涨价确实拉高了我们的生产成本,但去年以来,我们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大幅度提升,出现了多年不遇的好局面。”山东省一家大型钢铁集团材料供应部一位经理告诉记者。
国泰君安研究数据显示,国内钢厂利润从2016年年初开始一路上扬,从每吨200元猛增到每吨600元,增长了两倍。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累计盈利达304亿元。这一数据让“寒冬”中的钢铁行业觉察到了“春天”的气息。要知道,就在上一年,这一数字还是亏损779亿元。
坚挺的钢价是支撑钢企利润的基石。山东省一家钢厂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主力产品螺纹钢每吨能卖到3700元左右,比春节期间高出300多元,比去年同期则要高出1000多元,比历史低点每吨高出近2000元。而且上涨趋势还在延续。数据显示,3月16日,全国11个主要城市螺纹钢价格震荡走强,价格每吨上涨10元至40元不等,部分城市螺纹钢价格已经“站”上每吨3800元的高位。“钢价不如白菜价”的尴尬局面已经远去,钢铁行业走出“寒冬”,迎来“春天”。
利润的大幅上涨极大地提高了钢厂的积极性,不少高炉开始复产,产能得以释放。1月份以来,全国高炉开工率从72.2%提高到75.5%。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粗钢产量达到8.08亿吨,在上年下降2.3%的颓势下逆势增长1.2%。而到了今年1月份,这一增幅达到5.8%。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刘振江在此前举行的全国长材企业生产经营座谈会上这样点评钢铁行业去年的表现:“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钢铁行业以化解过剩产能为突破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是扭转2015年行业严重亏损局面、扭亏为盈、取得较好效益的一年。”
前景:审慎乐观
罕见的牛市,让金融资本趋之若鹜,大批操盘手跃跃欲试。3月15日,国泰君安在青岛香格里拉大饭店举行“期货黑色专场沙龙”,与会者的数量与热情大大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现场一座难求,就连会议室的角落都塞满了观众。正在举行的2017铁矿石国际市场研讨会,也处处弥漫着“乐观的空气”。
然而,业界权威人士却表现出审慎乐观。
刘振江直言:“头脑要清醒,正确把握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观察人士指出,虽然去年钢铁行业实现了304亿元的利润,但还不到“四大矿山”总利润的一半,中国钢企为国际矿山“打工”的局面依旧没有根本改观。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雷平喜认为,影响2016年铁矿石市场的因素既有国家加大钢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功劳,也有宏观经济企稳向好,制造业回暖的推动。但由于铁矿石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扭转,加上港口铁矿石库存达到1.3亿吨的高位,在高产量高库存高价格叠加、市场炒作影响力度不减、供给结构单一、钢铁需求有限的情况下,铁矿石目前的价格水平难以保持。
![]() |
铁矿石量价创出新高
三月的青岛春寒料峭,董家口港矿石码头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万里迢迢而来的巴西40万吨级“矿船航母”利瓦轮静静地停靠在码头,各类大型机械正在忙碌着将船上堆积如山的铁矿石卸载转运到堆场。这已经是2016年以来,董家口港“接待”的第59艘40万吨级矿石船舶,数量占全国靠泊同类船舶总数的七成以上。
董家口港就像是一块巨大的磁铁,源源不断地将全球的铁矿石吸引过来。来自黄岛检验检疫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黄岛口岸共检验进口铁矿1626批,重量11239万吨,创历史新高,占全国比重超过十分之一。这些铁矿石足够装满187万个火车车皮,如果把这些车皮首尾连接在一起,可以绕地球半圈多。在全国层面上,铁矿石总量更让人咋舌。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进口铁矿石总量超过10亿吨,同样创下历史新高。进入2017年以来,这样的趋势继续得以延续。
相较于数量,铁矿石价格的猛涨更加惊人。来自青岛海关的数据显示,2016年,山东口岸铁矿石月度进口均价在2月份跌至2003年8月以来新低,之后触底反弹,12月份进口均价涨至每吨462.8元,为2014年12月以来新高,同比大涨50.7%。进入2017年,价格上涨势头丝毫没有减弱。今年1月份,山东口岸进口铁矿石均价为每吨502.9元,同比上涨70.5%。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则显示,我国进口铁矿石在2016年1月均价不足每吨40美元,而到了今年1月份,已经一举突破每吨90美元,涨幅超过120%。
国内外铁矿“冰火两重天”
矿山无疑是这一轮铁矿石牛市的最大赢家。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铁矿石总产量为21亿吨,其中,“四大矿山”——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和FMG铁矿石总产量就达12亿吨,超过全球产量的一半,其在全球海运贸易中的比重则更高,更是掌握了全球铁矿石的定价权。
“四大矿山”发布的财报显示,淡水河谷和力拓2016年全年的净利润分别达到39.82亿美元和46.17亿美元,而必和必拓和FMG集团在2016年下半年的净利润分别达到了32.4亿美元和12亿美元。在3月16日于青岛举行的2017铁矿石国际市场研讨会上,来自FMG的商务发展总监庄彬俊说:“2016年下半年,我们的税后净利润达到12亿美元,目前公司自由现金流达到15亿美元,非常充裕。”
利润的增长与充足的海外订单,让“四大矿山”开足马力,纷纷扩产。数据显示,“四大矿山”2016年累计增产达到3500万吨,今年还将进一步扩大产量。“我们计划在一年内将年产能扩张到4亿吨以上。为此,我们正在全面升级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以满足产能扩大的需要。”淡水河谷铁矿部市场经理Franco说。而FMG则豪掷4.73亿美元巨资,让中国的船舶设计、制造公司为其量身打造装载量更大、装卸效率更高、更经济的铁矿石运输船。“我们一共订购了8条船,目前已经交付了两条。其余船只也将陆续交付投入使用,届时,我们的运力将大幅提升。”庄彬俊说。
与海外矿山赚得盆满钵满形成鲜明落差的,是国内铁矿行业的持续低迷。“国内铁矿行业总体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行业投资萎缩、收益下降、资金紧张、经营困难,绝大多数仍处于累计亏损状态,脱困发展依然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雷平喜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长期形成的国际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国内矿山品位低、生产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高,致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竞争力弱。
钢厂利润2016年一路上扬
按常规理解,作为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铁矿石价格的飞涨必然拉高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压缩其利润,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铁矿石的涨价确实拉高了我们的生产成本,但去年以来,我们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大幅度提升,出现了多年不遇的好局面。”山东省一家大型钢铁集团材料供应部一位经理告诉记者。
国泰君安研究数据显示,国内钢厂利润从2016年年初开始一路上扬,从每吨200元猛增到每吨600元,增长了两倍。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累计盈利达304亿元。这一数据让“寒冬”中的钢铁行业觉察到了“春天”的气息。要知道,就在上一年,这一数字还是亏损779亿元。
坚挺的钢价是支撑钢企利润的基石。山东省一家钢厂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主力产品螺纹钢每吨能卖到3700元左右,比春节期间高出300多元,比去年同期则要高出1000多元,比历史低点每吨高出近2000元。而且上涨趋势还在延续。数据显示,3月16日,全国11个主要城市螺纹钢价格震荡走强,价格每吨上涨10元至40元不等,部分城市螺纹钢价格已经“站”上每吨3800元的高位。“钢价不如白菜价”的尴尬局面已经远去,钢铁行业走出“寒冬”,迎来“春天”。
利润的大幅上涨极大地提高了钢厂的积极性,不少高炉开始复产,产能得以释放。1月份以来,全国高炉开工率从72.2%提高到75.5%。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粗钢产量达到8.08亿吨,在上年下降2.3%的颓势下逆势增长1.2%。而到了今年1月份,这一增幅达到5.8%。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刘振江在此前举行的全国长材企业生产经营座谈会上这样点评钢铁行业去年的表现:“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钢铁行业以化解过剩产能为突破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是扭转2015年行业严重亏损局面、扭亏为盈、取得较好效益的一年。”
前景:审慎乐观
罕见的牛市,让金融资本趋之若鹜,大批操盘手跃跃欲试。3月15日,国泰君安在青岛香格里拉大饭店举行“期货黑色专场沙龙”,与会者的数量与热情大大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现场一座难求,就连会议室的角落都塞满了观众。正在举行的2017铁矿石国际市场研讨会,也处处弥漫着“乐观的空气”。
然而,业界权威人士却表现出审慎乐观。
刘振江直言:“头脑要清醒,正确把握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观察人士指出,虽然去年钢铁行业实现了304亿元的利润,但还不到“四大矿山”总利润的一半,中国钢企为国际矿山“打工”的局面依旧没有根本改观。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雷平喜认为,影响2016年铁矿石市场的因素既有国家加大钢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功劳,也有宏观经济企稳向好,制造业回暖的推动。但由于铁矿石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扭转,加上港口铁矿石库存达到1.3亿吨的高位,在高产量高库存高价格叠加、市场炒作影响力度不减、供给结构单一、钢铁需求有限的情况下,铁矿石目前的价格水平难以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