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聊得来”
刚才打扫卫生的时候顺便听着“大内密谈”主播们闲聊,相爷和飞猪突然说到“聊得来”这个话题,大体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难得找到一个能聊得来的朋友,尤其是过了30岁这个年纪,聊得来变成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找到能聊有趣事情的人真的很少”,深表赞同。正好最近跟朋友也聊到这个问题,不如就在这里一并写写讨论下好了。
先说说朋友吧,大三的时候遇到一位朋友,极其优秀,算是我的启蒙者,我之所以现在能成为今天的我,一部分原因在于认识这位前辈(另一部分原因大概在于我愿意去改变,哈哈)。彼时的我,懵懵懂懂,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最不会做的事情就是“拒绝”,尤其是对朋友。有一次我们聊到朋友这个话题,他说,“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被称为朋友”。我当时甚是不屑,觉得这个人太傲娇,朋友就是朋友,哪还分什么三六九等,等到后来认识的人渐渐多了,才慢慢体会到这句话。有些人也仅限于认识而已,有些人,即便外人看来是“朋友”,但也不一定真的能聊得来,是不是朋友,也只能自己心中慢慢体会了。现在的我,有时候在外人看来倒显得冷漠了,对于新认识的人,一般不会轻信,但是如果我一旦把你定义为朋友,大概会或多或少敞开心扉,自然而然地寻找“聊得来”的话题。
这些年来,我也积累了一些非常认可的朋友,散落在不同的城市,由于我的性格偏被动,平时我们聊天的机会反而很少,偶尔联系一下,或者出去玩的时候顺便拜访一下,每次都觉得时间不够用,聊天也罢,不聊的时候静静坐着也罢,不尴尬也不无聊,甚是舒服,想来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年纪大了,对于结交新朋友总是非常谨慎,有时候觉得认识新的人是一种赌博,你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维持一段感情,也要判断这人是不是我所认可的人,到头来可能是一场空,不如安安静静看看书,晃晃悠悠做点别的事情。
不过这样也有一些问题,因为我认可的人,大概都跟我类似,不是说性格类似,而是三观总是大差不差,那也就是说,我愿意对其敞开心扉的人都跟我有类似的价值观,那么我们在交流的时候,是不是总感觉像在跟自己交流?会不会接收不到新的观点?不过如果让我对我不喜欢的人说太多内心的想法,恐怕我也做不到,这样会不会把自己局限起来?不知道这算不算一个悖论,目前我也没有想到解决办法。
再说说父母好了,一直很羡慕那些可以跟父母聊聊内心想法的朋友,一!直!很!羡!慕!有个朋友,在上海读书,毕业之后留在上海工作,家在云南,她跟我年纪相仿,母亲比较严厉加酷炫,父亲是小学校长,谦谦君子比较温和唠叨,她青春期特别叛逆,到现在也是“不去旅行就会死”,停不下来折腾自己的人。有段时间我去上海玩,在她那里蹭住,晚上时不时看到她跟父亲聊天,好奇问他聊什么,她说,“从小到大,经常会跟爸爸探讨一些问题,感情、工作、事业、旅行、迷茫等等,爸爸不会觉得自己矫情,反而会认真倾听,即便我们对一些问题产生争执,也很喜欢这样去讨论。“我能说我真是羡慕到极致吗?毕竟能跟父母聊得来,而且不会被一味的指责,这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想起自己,大学时候每周会给父母打一通电话,每次都是寒暄,问问对方好不好,然后几句之后就是“没事挂了吧”,每次通话基本是保持在一分钟之内。当时经常看到舍友给父母打电话,可以聊很久,半小时,一小时……我与父母之间大概隔了不是一堵墙那么厚了。可我也不是没有尝试过,毕业之后选择去做一年志愿者,类似于间隔年,想让自己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大概也想摆脱被人安排人生的道路,父母、其他亲人、最亲密的朋友,一个个都反对,除了做志愿者认识的朋友,别人都在指责我。我那时候犟啊,顶着压力就走了,到现在还能想起那时候的感受,“众叛亲离”,但总归是希望父母可以理解,可以明白我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的决定,希望得到家人支持,然而每次尝试都沟通无果,每次都会被打断,并且以被训斥结束,几次之后便放弃了,再也不与家人表露内心,平时聊天话题仅限于“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或者偶尔看电视闲聊几句“,偶然开开玩笑,相安无事倒也过的不错。但是,我们之间毕竟还是缺少了一些东西,也是离得越来越远。
最后聊聊伴侣吧。选择伴侣方面,我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要聊得来。 怎样才能聊得来,说到底还是三观差不多,稍微有点共同爱好最好,如果没有,愿意一起培养共同爱好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不然两个人之间平日里没什么可聊的,或者每日的聊天仅止步于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那我干嘛找一个人徒增尴尬呢。。。父母总说,感情可以培养,我赞同,前提是两个人观念不要太过南辕北辙。毕竟,我不想重复父母的婚姻。
在我眼中,父母是失败婚姻的典范,两个人关注的点永远不在一条线上,父亲是典型的直男癌,以前从来不会关注母亲真正的需求(近几年稍微好点),也不愿意倾听母亲的real“唠叨”,两个人基本是每天都会吵架,大小看心情;母亲也许年轻的时候还有闯荡一番天地的劲头,但是这么年已经被家庭消耗殆尽,再加上年轻时与爷爷相处的不太融洽,心中积累了冲天的怨气,再加上母亲对别人对自己都要求高,所以在她看来事事都不顺心,成为了“唠叨”的集大成者。小时候他俩每次吵到天崩地裂要离婚的时候,都会分别跑来问我和妹妹,如果离婚,我们跟谁;也有时候会跟我们“推心置腹”(其实就是抱怨对方),说自己不离婚都是因为我和我妹。seriously?我相信我和我妹都不愿意戴这样的帽子,两位自结婚起已经是成年人,自己做的决定就要为自己负责,何必怪罪到孩子头上,我到现在都对婚姻有些忌惮,听到争吵就想立马躲得远远的,害怕。如果这就是父母说的,“感情可以培养”,那么他们为什么培养成这样?
对我来说,“聊得来”不仅仅指,对方说一句,你就能回应一句,如果牛头不对马嘴,那也不是双向的聊天,比如,你跟对方分享“今天的客户多么刁钻”,对方立马回应,“是啊,你很厉害,今晚吃什么。。。” 我相信你连继续说下去的欲望都没了,聊得来首先需要倾听吧,然后才是聊。想起我一个相亲对象,拥有绝对的颜值和身高,作为外貌协会的我绝对挑不出任何毛病,父母眼中完美的结婚对象,但是我们真的没什么可聊的,他一说话我就走神,虽然知道这很不尊重对方,但是我真的忍不住。可以想象,这样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要么没话说,要么一方怨念深重,还是要经常吵架的吧,那我还不如单着呢。
罗里吧嗦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说“聊得来”对我的重要性。父母不可以选择,也很难改变,那就保持这样的状态,好好相处吧;朋友和伴侣可以选择,人生苦短,当然要选择合适的人,否则怎么跟对方分享美妙的生活。
2017.3.27
于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