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咕解谜 |“四性五味”——食物也有性格标签
“今天吃什么”这个问题,喵咕觉得应该是人的一生排名前十的难题。每天被好多食物包围,就像皇帝面对后宫佳丽三千,不知道晚上该翻谁的牌子一样难以抉择。如果再加上如何吃得健康这个前提,那就从选择题变成了论述题。
现代营养学探讨的是食物中营养素的结构和功能,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等,要吃得多样化,结构合理,以维持营养素之间的平衡。中医探讨的是食物的四性五味,把食物分成寒、热、温、凉这四种性质,以及辛、酸、甘、苦、咸这五种味,通过因时、因地、因人地合理搭配,以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
四性
四性,也叫四气,寒与凉、热与温分别属于同一个门派,只是程度上有所差异。寒与凉同属于阴的阵营,热与温都属于阳的阵营。
“阴”通常代表静止、内守、下降、寒冷、抑制等特征,寒凉食物进入身体后,身体通常会有机体整体或局部温度降低,随之带来活力、兴奋性的降低,以及抑制机体整体或局部的功能;
与之相反,“阳”代表运动、外向、上升、温热、兴奋的特征,温热食物进入身体后,身体反应的是机体活力的增加、兴奋性的升高,让机体功能亢奋。
简单的理解,就是食物对机体产能和新陈代谢效率起着抑制作用或促进作用,以及产生作用的程度。为了身体的健康平衡,体寒的人就要少吃寒凉的食物,多吃温热的食物,体热的人则相反。当然,并不是所有食物都被分进了这两帮派,我们称这些中立的食物为平性食物,谁也不得罪那就谁也都可以吃啦。
五味
接下来说说五味。我们的舌头能尝出食物的不同味道,而五味可不止是这些,它们还跟我们的身体感觉有关。它说的是,食物进入身体后,产生的五种和“气”的特征相关的身体感觉及应答反应。这五种感觉和反应描述出来就是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同“软”)。
中医认为气的健康状态应该是平和的,如果失去这种平和状态,通常会表现有气散、气收、气急、气坚、气耎不同特征,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吃合适“味”的食物来矫正气的偏颇,让它重新变得平和。
辛散:指食物所产生的作用力方向是由里向外的,可以矫正气的“抑”或“收”的异常状态,让气发散,达到行气、温暖身体、发汗的效果,比如葱白、生姜、花椒、香菜、酒等。受了风寒,喝姜汤把寒气驱逐就是这个道理。
酸收:与辛作用方向相反,是由外向里的,可以矫正气的“外散”、“发散”,让它收敛一下,所以酸的食物能够止汗、止泻、改善遗精、遗尿或者小便多,比如乌梅、酸枣仁、石榴皮、山楂等。
甘缓:甘味食物可以使气迟缓,针对气“急”、“拘紧”的异常状态,它能够让气放松缓和下来,所以甘的食物能够缓解紧张,缓和痉挛等不适或者疼痛,还具有补益的作用,比如甘草、饴糖、白扁豆、蜂蜜、苹果等。
苦坚:苦味食物可以让气变得坚实,所以它针对的是气耎。通常干燥可以让物质变得坚实,所以苦味食物通常具有燥湿清热的功能,可以减少体内湿气、水气、热气的聚集,比如茶、莲子心等。
咸耎:与苦坚相对,咸味食物使气柔软疏散,针对气的“坚”“燥”异常状态。所以咸味食物使用的是湿润这个招数,起到润下、通便、化瘤散结的作用,比如盐、海带、牡蛎等。
当然,还有大量食物没那么有个性,属于淡味食物,虽然普通且对气的作用没那么强,仍然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利尿通窍,是我们日常饮食的好伙伴。
食物散发的独特气场,在进入身体之后可以影响着里面的“气氛”。不过我们又不是修道人士,哪里能感觉到什么气?
感受不到气没有关系,身体其实一直都有在跟我们沟通,饭菜吃得很香,吃得舒服,即使没有吃很多也感到满足,说明你吃到了身体需要的食物,身体里得到了平衡;而有时候我们吃了很多仍然不觉得满足,更别提舒服了,这都证明我们吃得不对,不是身体需要的,最终会成为垃圾堆在身体里。
五味与五脏
五味不仅调节身体的气,还和五脏有着紧密的联系。五脏也是五个脾气秉性完全不同的家伙,它们的喜好也完全不同,就像找对象一样。肝喜欢酸,肺喜欢辛,心喜欢苦,脾喜欢甘,肾喜欢咸。它们会选择性地把喜欢的味先归到自己这边,所以有“酸入肝、苦入心”等说法。味符合脏腑的喜好,对这个脏腑来说就是补。
通常情况下,五味对五脏起到补益调养的作用,病理情况下还可以治疗五脏的疾病。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比如五脏的实证,“脾欲缓,用苦泻之”,“心欲耎,甘泻之”等;五脏的虚证,如“肝欲散,用辛补之”,“心欲耎,用咸补之”等。
然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果使用不当或者用得太过,五味对五脏会起到伤害作用。
《黄帝内经》就讲到咸味的食物吃太多,会使血脉凝塞,血液流通不畅,皮肤的色泽也发生变化;过多食用苦味食物,则会使皮肤枯槁无光泽,皮肤上的毫毛也会脱落;过多食用辛辣味食物,则会使筋脉拘急,经常大腿或小腿抽筋,指甲干枯缺乏光泽;过多食用酸味食物,则会使肌肉粗厚发皱,口唇干裂;过多食用甘甜味食物,则会使骨骼疼痛,头发也容易脱落。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吃东西不要太“重口味”,不然会变丑哦~
都是帮助大家吃得健康吃得平衡,现代营养学强调的是物质结构方面的,就像是搭建房子的各种框架,让家坚固,能够挡风遮雨;而中医认为食物有“个性”有“味道”,进入身体后强调身体的感觉和反应,就像指导我们如何布置家里,处理好家人之间的关系,让家有温度、更宜居。食物对于我们身体来说,不仅仅是营养,还是调控身体代谢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加适应环境的变化。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对于今天吃什么这个问题,变得更加难以抉择了?求轻拍,本喵也在为这个问题发愁喂!
![]() |
现代营养学探讨的是食物中营养素的结构和功能,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等,要吃得多样化,结构合理,以维持营养素之间的平衡。中医探讨的是食物的四性五味,把食物分成寒、热、温、凉这四种性质,以及辛、酸、甘、苦、咸这五种味,通过因时、因地、因人地合理搭配,以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
四性
四性,也叫四气,寒与凉、热与温分别属于同一个门派,只是程度上有所差异。寒与凉同属于阴的阵营,热与温都属于阳的阵营。
“阴”通常代表静止、内守、下降、寒冷、抑制等特征,寒凉食物进入身体后,身体通常会有机体整体或局部温度降低,随之带来活力、兴奋性的降低,以及抑制机体整体或局部的功能;
与之相反,“阳”代表运动、外向、上升、温热、兴奋的特征,温热食物进入身体后,身体反应的是机体活力的增加、兴奋性的升高,让机体功能亢奋。
![]() |
简单的理解,就是食物对机体产能和新陈代谢效率起着抑制作用或促进作用,以及产生作用的程度。为了身体的健康平衡,体寒的人就要少吃寒凉的食物,多吃温热的食物,体热的人则相反。当然,并不是所有食物都被分进了这两帮派,我们称这些中立的食物为平性食物,谁也不得罪那就谁也都可以吃啦。
五味
接下来说说五味。我们的舌头能尝出食物的不同味道,而五味可不止是这些,它们还跟我们的身体感觉有关。它说的是,食物进入身体后,产生的五种和“气”的特征相关的身体感觉及应答反应。这五种感觉和反应描述出来就是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同“软”)。
中医认为气的健康状态应该是平和的,如果失去这种平和状态,通常会表现有气散、气收、气急、气坚、气耎不同特征,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吃合适“味”的食物来矫正气的偏颇,让它重新变得平和。
辛散:指食物所产生的作用力方向是由里向外的,可以矫正气的“抑”或“收”的异常状态,让气发散,达到行气、温暖身体、发汗的效果,比如葱白、生姜、花椒、香菜、酒等。受了风寒,喝姜汤把寒气驱逐就是这个道理。
![]() |
酸收:与辛作用方向相反,是由外向里的,可以矫正气的“外散”、“发散”,让它收敛一下,所以酸的食物能够止汗、止泻、改善遗精、遗尿或者小便多,比如乌梅、酸枣仁、石榴皮、山楂等。
甘缓:甘味食物可以使气迟缓,针对气“急”、“拘紧”的异常状态,它能够让气放松缓和下来,所以甘的食物能够缓解紧张,缓和痉挛等不适或者疼痛,还具有补益的作用,比如甘草、饴糖、白扁豆、蜂蜜、苹果等。
![]() |
苦坚:苦味食物可以让气变得坚实,所以它针对的是气耎。通常干燥可以让物质变得坚实,所以苦味食物通常具有燥湿清热的功能,可以减少体内湿气、水气、热气的聚集,比如茶、莲子心等。
咸耎:与苦坚相对,咸味食物使气柔软疏散,针对气的“坚”“燥”异常状态。所以咸味食物使用的是湿润这个招数,起到润下、通便、化瘤散结的作用,比如盐、海带、牡蛎等。
![]() |
当然,还有大量食物没那么有个性,属于淡味食物,虽然普通且对气的作用没那么强,仍然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利尿通窍,是我们日常饮食的好伙伴。
食物散发的独特气场,在进入身体之后可以影响着里面的“气氛”。不过我们又不是修道人士,哪里能感觉到什么气?
感受不到气没有关系,身体其实一直都有在跟我们沟通,饭菜吃得很香,吃得舒服,即使没有吃很多也感到满足,说明你吃到了身体需要的食物,身体里得到了平衡;而有时候我们吃了很多仍然不觉得满足,更别提舒服了,这都证明我们吃得不对,不是身体需要的,最终会成为垃圾堆在身体里。
五味与五脏
五味不仅调节身体的气,还和五脏有着紧密的联系。五脏也是五个脾气秉性完全不同的家伙,它们的喜好也完全不同,就像找对象一样。肝喜欢酸,肺喜欢辛,心喜欢苦,脾喜欢甘,肾喜欢咸。它们会选择性地把喜欢的味先归到自己这边,所以有“酸入肝、苦入心”等说法。味符合脏腑的喜好,对这个脏腑来说就是补。
通常情况下,五味对五脏起到补益调养的作用,病理情况下还可以治疗五脏的疾病。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比如五脏的实证,“脾欲缓,用苦泻之”,“心欲耎,甘泻之”等;五脏的虚证,如“肝欲散,用辛补之”,“心欲耎,用咸补之”等。
然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如果使用不当或者用得太过,五味对五脏会起到伤害作用。
《黄帝内经》就讲到咸味的食物吃太多,会使血脉凝塞,血液流通不畅,皮肤的色泽也发生变化;过多食用苦味食物,则会使皮肤枯槁无光泽,皮肤上的毫毛也会脱落;过多食用辛辣味食物,则会使筋脉拘急,经常大腿或小腿抽筋,指甲干枯缺乏光泽;过多食用酸味食物,则会使肌肉粗厚发皱,口唇干裂;过多食用甘甜味食物,则会使骨骼疼痛,头发也容易脱落。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吃东西不要太“重口味”,不然会变丑哦~
![]() |
都是帮助大家吃得健康吃得平衡,现代营养学强调的是物质结构方面的,就像是搭建房子的各种框架,让家坚固,能够挡风遮雨;而中医认为食物有“个性”有“味道”,进入身体后强调身体的感觉和反应,就像指导我们如何布置家里,处理好家人之间的关系,让家有温度、更宜居。食物对于我们身体来说,不仅仅是营养,还是调控身体代谢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加适应环境的变化。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觉得对于今天吃什么这个问题,变得更加难以抉择了?求轻拍,本喵也在为这个问题发愁喂!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