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会讲故事的人
“有天夜里,我从巴盟歌舞团排练完往林场走,路上经过一片小树林,突然看到一个老头在上吊,我把他弄下来一顿骂:“你妈了个逼的你死在这,老子以后怎么走!”对方痛哭流涕,一段攀谈才知道,是个右派活不出去了,后来我把他收留了一个阶段,带人把他送回了原单位,对方知道我的身份后,再没人敢欺负他了。”这是伯父在那个动荡岁月中众多有趣故事的其中一部,转述永远没有他描述那么生动,至今我每每想起,都忍俊不禁,故事中他貌似是个狠角色,却藏着一颗赤诚的热心。这就是石传铭同志,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我爱看锵锵三人行,里边有为非常有学识的知识分子叫梁文道,他也是地包天,也爱讲故事,每次看到他,我都能想到伯父讲故事的语气。伯父除了在专业上细腻,生活中是个彻头彻尾的大老粗,一切从简,尽量凑合,与人交往更是弱项,身边的朋友聚聚散散,但尘埃落定,褪去利益,朋友还是惦记石导演这个人,是善良的好人。
五年前,伯父在北京写了一年剧本,到现在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毅力让一个六十多岁只用一个指头打字的老人,在一个破旧的宾馆独自工作一年!从早一直坐到深夜,纹丝不动,这就是他的工作状态,我想动力一定不只是一句空头承诺,是匠心的精神,对戏剧的热爱。现在想起来,真的很心疼,当初为什么没有多多关心他,伯父知道我忙,很少打扰我,但每到周末我都去把他接回家里,让他换换心情,我们一起畅谈历史,听他讲述他的人生哲学,他是个知识分子,自然对过去那段荒诞历史中苦难的记忆最为真切,但是久经风霜让他很多话点到为止,最苦难的历程都是轻描淡写,很少抱怨。庄子的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歌曰:“生死本有名,气形变化中,天地知巨室,歌哭作大通。”我每次怀念大爷忍不住流泪的时候,都会想起这首歌谣,这是什么样的豁达。大爷具备这种豁达。我们以各种语言方式美化死亡,解宽心,死亡是超过恐惧能理解的残酷。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来这个世界堪忍,赎罪,最后结束痛苦。 而他堪忍的方式就是豁达,直言不讳,你对他的印象永远是在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嬉笑怒骂。我和他在北京生活时候,我们探讨过关于死亡的问题,他回答的简单粗暴“我不怕死,有球好怕,怕也得死!”临终坚守了他的信条,没有悲痛涕零,语无伦次,这是常人做不到的豁达。
在《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中,用长者口述形式传递了二战时期一位绅士传奇的一生,崔永元耗尽十年工夫拍摄了口述历史,现在伯父离世,我才恍然明白口述传承的重要。通过他的讲述我间接了解我爷爷的过去,了解奶奶年轻时的样貌,了解他们兄弟童年的生活,了解了刚建国中国北方农村的风貌,了解了动荡年代最残酷的事实和最扭曲的人性。 这一颗颗如珍珠的零散事件慢慢串联起来,有了年代的连续性,我想如我同龄的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家族历史不一定有一个很详实完整的记录,这些过去如果不传承,将永远尘封于历史当中。
前两天听到有人唱巴盟的民歌,不由得想到伯父,他们兄弟对河套平原有着深深的依恋,青春最美好的记忆都留在了这个第二故乡,伯父更是对河套文化如数家珍,我幻想我和他探讨民歌,他一定会滔滔不绝讲一个晚上,但这一切已不再可能。
伯父刚过世时,有天我梦里梦到他,坐在他最喜欢的皮沙发上,我说大爷再过几天你就要死啦,我不想你走,他笑着的对我说:“谁不死?” 我还不甘心又问他,以后不能和你聊天,听不到你讲故事了,此时他离我远了几米,笑呵呵地看着我,摆了摆手,面容渐渐模糊,这个摆手带着他一生的遗憾与无奈,带着对亲人的慰藉,带着对我们的期望,生活的故事要继续讲下去。
写在伯父一年祭
2017 3 27
我爱看锵锵三人行,里边有为非常有学识的知识分子叫梁文道,他也是地包天,也爱讲故事,每次看到他,我都能想到伯父讲故事的语气。伯父除了在专业上细腻,生活中是个彻头彻尾的大老粗,一切从简,尽量凑合,与人交往更是弱项,身边的朋友聚聚散散,但尘埃落定,褪去利益,朋友还是惦记石导演这个人,是善良的好人。
五年前,伯父在北京写了一年剧本,到现在我一直在想,是什么样的毅力让一个六十多岁只用一个指头打字的老人,在一个破旧的宾馆独自工作一年!从早一直坐到深夜,纹丝不动,这就是他的工作状态,我想动力一定不只是一句空头承诺,是匠心的精神,对戏剧的热爱。现在想起来,真的很心疼,当初为什么没有多多关心他,伯父知道我忙,很少打扰我,但每到周末我都去把他接回家里,让他换换心情,我们一起畅谈历史,听他讲述他的人生哲学,他是个知识分子,自然对过去那段荒诞历史中苦难的记忆最为真切,但是久经风霜让他很多话点到为止,最苦难的历程都是轻描淡写,很少抱怨。庄子的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歌曰:“生死本有名,气形变化中,天地知巨室,歌哭作大通。”我每次怀念大爷忍不住流泪的时候,都会想起这首歌谣,这是什么样的豁达。大爷具备这种豁达。我们以各种语言方式美化死亡,解宽心,死亡是超过恐惧能理解的残酷。这就是人之所以为人,来这个世界堪忍,赎罪,最后结束痛苦。 而他堪忍的方式就是豁达,直言不讳,你对他的印象永远是在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嬉笑怒骂。我和他在北京生活时候,我们探讨过关于死亡的问题,他回答的简单粗暴“我不怕死,有球好怕,怕也得死!”临终坚守了他的信条,没有悲痛涕零,语无伦次,这是常人做不到的豁达。
在《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电影中,用长者口述形式传递了二战时期一位绅士传奇的一生,崔永元耗尽十年工夫拍摄了口述历史,现在伯父离世,我才恍然明白口述传承的重要。通过他的讲述我间接了解我爷爷的过去,了解奶奶年轻时的样貌,了解他们兄弟童年的生活,了解了刚建国中国北方农村的风貌,了解了动荡年代最残酷的事实和最扭曲的人性。 这一颗颗如珍珠的零散事件慢慢串联起来,有了年代的连续性,我想如我同龄的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家族历史不一定有一个很详实完整的记录,这些过去如果不传承,将永远尘封于历史当中。
前两天听到有人唱巴盟的民歌,不由得想到伯父,他们兄弟对河套平原有着深深的依恋,青春最美好的记忆都留在了这个第二故乡,伯父更是对河套文化如数家珍,我幻想我和他探讨民歌,他一定会滔滔不绝讲一个晚上,但这一切已不再可能。
伯父刚过世时,有天我梦里梦到他,坐在他最喜欢的皮沙发上,我说大爷再过几天你就要死啦,我不想你走,他笑着的对我说:“谁不死?” 我还不甘心又问他,以后不能和你聊天,听不到你讲故事了,此时他离我远了几米,笑呵呵地看着我,摆了摆手,面容渐渐模糊,这个摆手带着他一生的遗憾与无奈,带着对亲人的慰藉,带着对我们的期望,生活的故事要继续讲下去。
写在伯父一年祭
2017 3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