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上1-12页
读了序论和第一章,第二章。主要讲了社会上出现分工的原因以及过程。
“在未开化的渔猎民族间,每一个能够工作的人,都多少会被雇佣在有用的劳动上,尽其所能,以生活上的必需品和便利品供给于自身,或供给于他家族内或部落内因过于老幼病弱而不能出去渔猎的人。但这样的国家是极其贫乏的,以致仅因为贫乏的缘故,迫不得已,或者至少是觉得迫不得已,有时竟忍心直接去损害他们的幼儿、他们的亲人或沾染痼疾的人,有时则把他们遗弃,让他们饿死,或被野兽吃掉。反之,在文明富庶的国家,虽然,有许多人全然不从事工作,其中许多人往往比大多数从事工作的人,会消费十倍那样多乃至百倍那样多的劳动的生产物,但因社会全部劳动的生产物极丰之故,以致一切人都常常有丰富的供给,以致最下等最贫穷的劳动者,也只要他是节省的勤劳的,就能比任何一个未开化人享受到更大一份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由此可以看出,贫富之间的悬殊差距就在于劳动力。其中“以致仅因为贫乏的缘故……或被野兽吃掉。”联想到了我国农村的留守老人,在老年状态下,绝大多数用自杀等非正常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主要原因还是穷,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撑自身的老年生活,出现问题之后只能给子女带来负担。
“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良,以及在任何处指导劳动或应用劳动时所用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都是分工的结果。”也就是说,由一人完成产品全部的制造工作,到一人只负责一个环节的流水线作业,就体现了分工的作用。
“在每一个进步的社会内,农民往往就只是农民,制造业者往往就只是制造业者。”感觉侧重强调的是分工,但能不能理解为阶层固化?
“分工最细密的各种制造业上所使用的机器,大部分原来是普通工人的发明,他们被使用在最简单的一种作业上,自然会想到要发现比较便易的操作方法。”人只要能专注于一件事,并在过程中投入思考,会作出意想不到的成就。
“今日文明社会中一个最卑微不足道的人,一个被人们极其错误地认为生活极其单纯朴素的人的日用品供给,亦少不了万把人的协作和合作。”
“那对于人性中某种确定的倾向,即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相互交易的倾向,是必然的但极其缓慢、极其逐渐的结果。这种倾向,是从来不会顾念到那样的广泛的好处的。”分工来源于人们欲望的扩张的要求,也可以看做是市场的推动。
“如果他没有别的方法叫同胞们按照他的意志来做,他就会做出种种卑鄙的阿谀的行为,来博取对方的愿意。不过这种办法,只能偶一为之,是不可能应用到每一个场合去的。”人们之间的物品交换等更多的来源于对彼此之间需求的满足,而不是单方面的施舍。
“我们所需的食物不是出自屠宰业者、酿酒业者、面包业者的恩惠,而仅仅是出自他们自己的利益的顾虑,我们不要求助于他们的爱他心,只要求助于他们的自爱心。”等价交换的结果,对彼此需求的互相满足。
“例如两个性格极不相同的人,一个是哲学家,一个是街上的挑夫,他们之间的差异,追究起来,大部分像是发因于习惯风俗与教育,并不发因于天性。”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本来的差异并不大,区别的产生受教育与风俗的影响,但根源是社会上人的分工。“然而归根说来,人类如果没有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根本倾向,各个人都须亲自生产自己生活上一切必需品、方便品,一切人的任务工作全无分别,从而,才能显然各异的唯一原因——工作的差异——怕亦就不能存在了。”这就解释了上文哲学家与挑夫之间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
分工使得人们能够专注于一件事或者一个行业,能够更有效的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产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又更多的剩余用于交换,从而过得其他方面的满足。分工的出现能够让人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然后使得自身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