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纯粹世界--评《玛丽和马克思》

六年后重看《玛丽和马克思》,感动自己的情景仍继续拨动心悬,即便在发现这个故事其实又小又轻,在与脑海里无数朦胧的大片连续对峙后,才发现对它的喜爱愈发浓烈。 《玛丽和马克思》讲述一位六岁的小萝莉与年过四十的大叔长达二十年单纯、直率的友情,两人的名字即是影片题目。 二十年间,萝莉玛丽逐渐长大,与马克思的友情陪伴着她经历父母相继离世,嫁为人妇,丈夫出柜和自己成为一个孩子的母亲;自豪自己是亚斯派(亚斯伯格综合症,即孤独症)的大叔马克思在与玛丽的接触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影片色调分为两种,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孤单的小女孩玛丽的生活影像,被导演用稍为丰富的彩色营造;而当镜头对准身处大都市里纽约孤独游走的马克思,除了他帽子上玛丽送的红色小毛球装饰品以及自由女神高举的火炬,画面全部被涂成黑白灰。 由于年龄的积累、对待身边事物简单又透彻的观察和理解,影片更多的笔墨是马克思。在懵懂无知的玛丽天真提问和倾吐下,患有精神疾病的马克思将他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呈现给玛丽,同时展示给我们,他告诉玛丽自己对周遭一切的不理解:人们乱丢垃圾的行为,女人对他的强吻举动……当然,这位长者也用自己的智慧教会了玛丽教训那些嘲笑和欺负她的小孩。在成年玛丽将马克思当做自己大学精神领域专业的研究病例时,他给玛丽寄过去打字机上的零件以示自己的对这份友情的失望和决裂。马克思说过,他喜欢当个亚斯派,这一点在他看来并没有影响他自己的生活,反而惋惜的是一件在我们看来是轻而易举的事—那就是无论他怎么酝酿情绪,都无法在悲伤的时刻滴下哪怕是一滴动情的眼泪。 当马克思决定敞开心扉表述这件人生大事时,玛丽还是个七岁的小姑娘。 在将近二十年之后,她将他当做病例研究、得出结论出版书籍,无疑玛丽已将马克思对他自己病症的独有见解遗忘了。驱使玛丽发出这一举动的原因最终经由玛丽丈夫达米安之口说出:“自信心膨胀,希望将一切变得完美”。玛丽自然想把她多年好朋友马克思的病治好,当时的她与达米安喜结良缘,意气风发内心膨胀,早已将好友独特的人生见解忘却得一干二净,以至于伤害了对方的感情及两人长久的友情。 从小时候第一封信开始,玛丽的每次来信都能带给马克思不小的生活波动,她里面关于“小孩从哪里来”、“Make Love是什么”、以及“如何避免自己被别的小孩嘲笑和欺负”……等等似乎每一个正常小孩都可能会遇到的可爱又好玩的问题,却给马克思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他有时在紧张过后能够写出趣味十足的答案给玛丽,有时候会焦虑得无法自抑。两人一小一大充满童真的沟通为这部影片抹上了一层温柔的喜剧色彩。 马克思遭遇比玛丽更加不幸的童年,而精神疾病也更加剧了他在面对这些问题和忆起不堪过去时产生的重度焦虑,以至于住进了医院,被各种先进医疗设备折磨,还在无意之中杀死了个哑剧艺术家。然而除了对生活当中人们的种种行为习惯感到不解,我们看到的是马克思精神疾病导致的简单思维也并没有让他的生活变得艰难,相反,他是个非常容易满足的人。我们看看这个人的职业履历:第一份工作是在地铁里收集纪念币,第二份工作在犹太人食品厂负责看管面条包装机,第三份工作给飞盘打上商标,第四份工作成为法庭陪审员,第五份工作变身清洁工…… 在马克思为玛丽写这些自我介绍的内容时,马克思的语气非常平和甚至带着孩童的调皮。而当这种语气与这一连串极其普通甚至卑微的职业联系起来之时,观众很难不对马克思的平静、自足生出一种敬佩和感动。在这个充满功利、匆忙的社会群体里仍然能恬淡自得的过着自己的生活。尽管只是将注意力放在周遭诸如乱丢垃圾等破坏环境的“琐碎小事”上,却让人觉得他目光如炬,产生一种众人皆醉唯他独醒的感觉,然而同时又因他的孤独症状对他产生难以抑制的怜悯。 马克思应该算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他不像很多普通的美国人拥有自家的院子、汽车,却住在充斥了嘈杂和垃圾的老旧公寓,那是我们并不常见到的美国。 当他讲述他的经历和生活,周围生活的环境一并出现在镜头中,我们不免生出失望。而作为长期居住在纽约的马克思来说,他不理解的仅仅是人们做出那样不守道德的行为本身,也许是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而导致了他如今的继续保持良好习惯却与周围环境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 人类的世界不可能像马克思所想,简单而直接的做到:大家都热爱环境,不抽烟、不拐弯抹角、诚实犹如空气般存在……看似极其容易,然而鬼迷心窍、贪婪自私在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人们总要千回百转在投机取巧的环境当中,每个人都心安理得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去破坏坏境。 在历经玛丽将他当做病例来研究之后,某天他终于对自己楼下乱丢烟头的乞讨者忍无可忍,举起手愤怒扼住对方的喉咙。当微弱的一句道歉传来,马克思直来直往的思维模式似乎获得了某种转弯的升级,乞讨者的无助表情,脑海中闪现玛丽寄来的炼乳罐上写下的道歉文字。 是人都会犯错,即便他唯一朋友也不会例外。而当他拒绝这一切的不完美,实际上也是在拒绝更容易的生活生活方式,拒绝曾经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珍贵友情。 于是有了后来那一幕:马克思寄过去的原谅包裹,救了企图自杀的玛丽和她肚里的孩子。等到玛丽带着孩子踏上美国那片土地,马克思已经离开了人世。只剩玛丽看着她寄过来的眼泪、自己儿时的照片还有一封封被马克思整齐熨帖粘在天花板上的温暖信纸,独自回味。 原谅与被原谅,理解与被理解,是纵横影片的主题。在两个人信件交流中,年少的玛丽多半是寻求理解的一方,生活经验相对丰富拥有孩子般纯真心灵的马克思在对方的询问中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和过往,给了小萝莉相宜的人生建议。 而在被这位小萝莉“背叛”之后,马克思通过他缓慢而压抑的人生际遇获得了更为透彻的体悟:无论是自己公寓楼下的不道德乞讨者,自己,还是伤害了自己的玛丽—人无完人。 而只有接纳这诸多的不完美,才能更好的在这个现实世界生存下去。 影片并不像它整体阴暗、朴素的色调给人压抑、痛苦的感觉,除了这对好友初建友谊时彼此幽默有趣的问答,两人在各自生活里遇到的小趣事会让观众忍俊不禁,例如在电梯里放屁后诚实的马克思举手承认、无法读懂女人秋波暗示马克思被强吻;玛丽爷爷拉尔夫向孙女解释对孩子从啤酒瓶里找到的,而小玛丽认为她的邻居莱恩由于战争伤害进而害怕与外面的世界接触是因为得了学名为“恐同症”的病……这样许多细腻微小却趣味横生的细节陈铺体现出导演亚当.艾略特(同时是本片编剧)对这部半自传式作品的用心和诚意,也让影片表现得更有层次和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