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灵魂不朽 读皮囊有感
《皮囊》一书是由作者蔡崇达所写。蔡崇达应该是属于那种大隐隐于市的新生代媒体人,他出生在福建泉州一个小镇子,来自渔民家境,童年生活一直浸泡在穷苦拮据当中。也许从小经受过生活的困苦与磨难,所以他的文章总透露出对人性、生活种种深刻的思考。他是典型的不靠拼爹靠个人奋斗的励志80后,年纪轻轻就已坐上了国内一线媒体的主编位置,同时也是“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他是“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真实写照。读他的《皮囊》,让我想到了我们大多数人,在泥沙俱下的生活中,在皮囊经受疼痛脆弱的时候,如何保持对独立灵魂的守护和对当下生命的热爱与敬意。
在书中的第一篇文字作者就写了同名文章《皮囊》,讲了他那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也就是他外婆的母亲。阿太是个很坚强很冷静甚至有点狠心的老太婆。她经历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却从未在孩子面前流过一滴眼泪,她为了让孩子学会游泳会把孩子扔到海里去,别人担心孩子会溺水,想把孩子救上来,但阿太却冷言道: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拿来伺候的。阿太就是如此硬气的老太太。她即使九十多岁了,可依然坚持用她缠过的小脚,自己一个人从村里走到镇上。她的生活观就是如果你整天伺候这个肉体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她在临去世的时候对孩子说: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看你们,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了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一个将近百岁的老人,走到了人生边上,早已看透了生死,甚至对于死亡这件事毫无悲观之言。
文中说:“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所以,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对生命的认知会更加透彻了。我们每个人都不愿被这俗世所累。可又有谁能真正地享受到简单的幸福和快乐呢?我们现代人太难以取悦,因为欲望太重,很难轻松地被生活的趣事所打动。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放下欲望的包袱,是不是人生之路走的会更加轻盈愉快了呢。让我们的皮囊和灵魂都回归到至间朴素的生活中去,永远保持着慢慢走,欣赏啊的人生态度,这应该是返璞归真最有敬意的生命姿态了吧。
还有几篇文章讲述了他父母的,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在接连两篇文章《母亲的房子》、《残疾》中,作者毫无掩饰袒露出自己饱经磨难的成长经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写尽了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带来的伤痕累累的心。父亲由于心脏瓣膜脱落引发脑血栓、中风而导致身体残疾,这让本是家里顶梁柱的父亲尊严崩塌了,家里经济来源节断了,从此整个家庭都蒙上灰暗的阴影,生活条件也更加艰难拮据。母亲是个心性要强且坚毅的女子,她一方面要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还有出去赚点零钱已贴补家用。她为了心中年轻的梦想,必须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为了留有内心唯一的尊严与骄傲,她希望用建房子来证明自己家庭在家族中的存在价值。
可生活从来就不是太好的观看者,更像一个严苛的导演,用一个个现实打击这个拼命想过体面生活的家庭。由于父亲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接受身体的残疾,他曾经是个意气风发的响当当的一家之主,他曾经是个做的很好的父亲和丈夫,现如今每天拖着残败萎缩的身体,不能动弹,这种无能之感让父亲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易怒。他看着拐杖,明白了生活的悲剧性。有时气急败坏拿起拐杖会往母亲身上打,这让整个家庭好几年都凝结着破败无望的氛围,家底也由于父亲的病和不断地手术而变得更加空落。可即使如此,一家人仍是不离不弃。在母亲的认定里,一家之主从来都是父亲,无论他是残疾还是健全,他发起了这个家庭。母亲坚持建好房子,就是为了父亲的脸面,她想让父亲发起的这个家庭看上去是那么健全和完整。这是母亲对父亲从未说出口的爱情。
我想,互相成全才是最好的感情模样吧。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在经营感情生活过程中,我们会遇到际遇坎坷、突发变故等诸多生活磨难,可只要家人们彼此坦相待、相濡以沫、齐心协力,终究会克服泥沙俱下、风雨飘摇的日子,迎来阳光温热、现世安稳的美好生活。
读《皮囊》,让我明白皮囊之下的那颗心是多么鲜活,是的,心会疼痛、会挣扎、会愤怒、会抗争,同样也会梦想、会跳动、会温暖、会坚强。皮囊不只是行尺走肉的驱壳,更应该裹有因历经生活而变得日益饱满的灵魂,让我们灵魂更轻盈、更有爱,因而达到永恒。
信念不死,灵魂不朽,感恩生命给予我们的一切,感恩我们还能如花儿般骄傲的绽放着,向生命的本真与质朴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