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关于意识流和自然主义
张祥龙:“意识流和自然主义——从叶峰教授的文章谈起”,载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3月,Vol.43, No.2
自然主义相信科学方法论和物理实在,而现象学提醒它,这不是现实的唯一通达途径。因而,现象学暗示了不同于自然科学所发现的现实的那种现实,或曰实事,也即意识的绝对性和明证性。这种意识的准确生存态是在时间中的意识流。这种意识流由于总是为第一人称所担负,所以也就是自身意识流。
现象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现象学承认自然科学是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而现象学是对这类途径的有效性的研究:包括比如逻辑的研究、数学基础的研究、自然科学认识方法论的研究、艺术本质的研究,等等。
现象学和自然主义的关系是,它们作为对立的哲学方法论和实在观,现象学倾向于先验主义,寻找经验的可能性条件,自然主义倾向于逻辑实在主义,以自然科学中所得到的基本实在,比如粒子,为前提。
在脑神经认知科学的研究日益产生影响的今天,自然主义的哲学态度也似乎重获根基。而现象学也在诸如“自然化的现象学”的口号下,探索现象学在多大程度上能容忍自然科学奉为前提的自然预设。
自然化的现象学是否在根本上违背了现象学的前提,也就是说,它在将胡塞尔认为必须悬搁的存在预设变成了讨论的基础,这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而今天,面对自然主义对现象学的挑战,现象学似乎还要进一步解决它在起始之处的严峻问题:如何现象学地理解存在,又或者,现象学的本体论究竟如何?
意识流作为一种现实,到底是怎样的现实?它与自然科学向我们证实的现实,分享有何种意义上的存在之根源,以及有何种的不同之处?
这一问题实际上贯穿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萨特的意识和虚无的思考之中,等等。
在张先生此文中,我发现几个微小但可能意义重大的创造性说法:
1. “这道意识之流是人的终极思想,一切哲学和宗教的‘实体’‘神灵’都是由之而成,但却被高举到超出流的超越空间中”。
这里暗示了现象学对于意识之流的论证结构,与近代认识论笛卡尔的沉思录非常相似,笛卡尔用上帝“保障”知识,而现象学的绝对意识之流,实际上也如同上帝的作用一样,它并非在我们的把握之中,而是在掌控着、保障着我们的把握性活动。
2. “就像对量子交叠态的观察必改变它,让它塌缩为服从二值逻辑的确定状态一样。”
逻辑命题或语句看起来确实像对日常语言的从三维立体态到二维平面态的坍缩啊
3. “大乘佛学和小乘中的一部分都不赞成这种还原论的看法,而主张无下限的彻底缘起论(华严宗称之为‘无尽缘起’或‘法界缘起’),也就是认为一切存在和非存在都是缘起而性空的。”
4. “‘自然化的’(naturalized)只是’非实体神灵化’、‘非迷信化’、‘非轮回主义化’等意,并不等同于‘叶文’的自然主义化。”
关于此文的另一个感想是:现象学和佛学,都是在追求彻底的认识。必须注意的是,实践知识不是彻底的知识,而是有底线的知识。因而,希望现象学或佛学地建立实践理论,如果我们彻底地贯彻现象学或佛学在认识论上的知识态度,那么,它们的实践理论很可能是荒谬反常识的。
现象学的彻底性澄明,可能在实践上必须回到它的不彻底性,也即回到某种有原则的预设上去。而这一伦理现象的可能性,实际上在胡塞尔的带主体性的意向性学说和海德格尔的有限性理论,都可以找到某种依托。
自然主义相信科学方法论和物理实在,而现象学提醒它,这不是现实的唯一通达途径。因而,现象学暗示了不同于自然科学所发现的现实的那种现实,或曰实事,也即意识的绝对性和明证性。这种意识的准确生存态是在时间中的意识流。这种意识流由于总是为第一人称所担负,所以也就是自身意识流。
现象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现象学承认自然科学是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而现象学是对这类途径的有效性的研究:包括比如逻辑的研究、数学基础的研究、自然科学认识方法论的研究、艺术本质的研究,等等。
现象学和自然主义的关系是,它们作为对立的哲学方法论和实在观,现象学倾向于先验主义,寻找经验的可能性条件,自然主义倾向于逻辑实在主义,以自然科学中所得到的基本实在,比如粒子,为前提。
在脑神经认知科学的研究日益产生影响的今天,自然主义的哲学态度也似乎重获根基。而现象学也在诸如“自然化的现象学”的口号下,探索现象学在多大程度上能容忍自然科学奉为前提的自然预设。
自然化的现象学是否在根本上违背了现象学的前提,也就是说,它在将胡塞尔认为必须悬搁的存在预设变成了讨论的基础,这还需要进一步观察。而今天,面对自然主义对现象学的挑战,现象学似乎还要进一步解决它在起始之处的严峻问题:如何现象学地理解存在,又或者,现象学的本体论究竟如何?
意识流作为一种现实,到底是怎样的现实?它与自然科学向我们证实的现实,分享有何种意义上的存在之根源,以及有何种的不同之处?
这一问题实际上贯穿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萨特的意识和虚无的思考之中,等等。
在张先生此文中,我发现几个微小但可能意义重大的创造性说法:
1. “这道意识之流是人的终极思想,一切哲学和宗教的‘实体’‘神灵’都是由之而成,但却被高举到超出流的超越空间中”。
这里暗示了现象学对于意识之流的论证结构,与近代认识论笛卡尔的沉思录非常相似,笛卡尔用上帝“保障”知识,而现象学的绝对意识之流,实际上也如同上帝的作用一样,它并非在我们的把握之中,而是在掌控着、保障着我们的把握性活动。
2. “就像对量子交叠态的观察必改变它,让它塌缩为服从二值逻辑的确定状态一样。”
逻辑命题或语句看起来确实像对日常语言的从三维立体态到二维平面态的坍缩啊
3. “大乘佛学和小乘中的一部分都不赞成这种还原论的看法,而主张无下限的彻底缘起论(华严宗称之为‘无尽缘起’或‘法界缘起’),也就是认为一切存在和非存在都是缘起而性空的。”
4. “‘自然化的’(naturalized)只是’非实体神灵化’、‘非迷信化’、‘非轮回主义化’等意,并不等同于‘叶文’的自然主义化。”
关于此文的另一个感想是:现象学和佛学,都是在追求彻底的认识。必须注意的是,实践知识不是彻底的知识,而是有底线的知识。因而,希望现象学或佛学地建立实践理论,如果我们彻底地贯彻现象学或佛学在认识论上的知识态度,那么,它们的实践理论很可能是荒谬反常识的。
现象学的彻底性澄明,可能在实践上必须回到它的不彻底性,也即回到某种有原则的预设上去。而这一伦理现象的可能性,实际上在胡塞尔的带主体性的意向性学说和海德格尔的有限性理论,都可以找到某种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