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马德里理工建筑设备课
来马德里后开的第一篇日记,倒不是闲的没事做了,主要是怕自己捉急的记忆力hold不住岁月的摧枯拉朽,在此记录一些感想,日后翻看回忆,也不白来一遭。
虽然题为“记马德里理工建筑设备课”,然而正确的写法应该是:记 马德里/理工/建筑/设备课。记设备课感觉冠冕堂皇一些,日后看来好像自己一直很认真的样子~
2017.02
三月起的笔,二月的事竟有些模糊。确切的日子就省略了吧。
(一)第一次长途飞行 | 曾经非常重视自己的第一次。第一次开车上路、第一次煮泡面、第一次决定人生走向的高考、第一次放飞自我、第一次和自己对话谈心...次数多了之后发现几乎每天都有第一次,第一次吃百香果、第一次听说x和x竟然是亲戚、第一次连续一个月不撸,才明白原来第一次是这么稀松平常的事,第一次坐飞机的体验还恰似昨天,又要第一次坐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飞机了,还是兴奋。出发的前一天晚上非常焦虑,十几个小时要怎么度过呢?于是连夜下载了星际大战全系列,坐等怒刷。
(二)飞行 | 出发的当天中午,坐在飞机上,心情激动。尽管已经是第七八次坐了,还是很期待起飞的加速度,这么安全又稳定的飙车感必须要调动我所有的感官好好享受。而且,也许半年之后我就丧失了这种乐趣,抓住机会享受一次是一次吧。事实上十几个小时的航行,一半时间在睡觉和吃饭,四分之一看窗外,另外四分之一也没法集中注意力一直看电影,可能是年纪大了精力衰退,好奇当初是怎么连着看完指环王三部曲的,年轻真好。
(三)天气 | 马德里的气温并不比上海冷,甚至感受上有些热,毕竟这里天干物燥,冷的直爽,不像上海,冷的缠绵。但我常常晚上直打哆嗦,因为昼夜温差大,白天能到20几度,这儿阳光和阴影底下又是天差地别的感受,太阳底下的体感温度可以有26左右,晚上又给降到5~6度,衣服显然没穿够。我只能说,如果我是一只瓜,我一定能长得肥美...
(四)时差调完调作息 | 调时差真的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少则两三天,多则一礼拜,大部分人都能转换过来。期间可能不舒服的是便意和困意会在原本应该的时间点出现,不过也不是很严重的事。但是西班牙人的作息时间真的是难以适应,8:30-10:00上第一节课,12:00-14:00上第二节课,14:00开始午饭时间,然后午休到晚上20:00开始晚饭,21:30开始上第三节课,23:30下课放学。如果正经的来留学的话估计早饭是撑不到午饭的,而且午休时间莫名的长,如果做个小运动,那么午饭也是撑不到晚饭的,所以一天吃5餐也就合情合理了。因为作息时间和我的生物钟实在太冲突,就没有再遵守任何一个,饿了吃,困了睡,回归最真实的自我。
(五)饮食文化 | 不知道是不是地域特色,西班牙的餐馆(中餐馆除外)大都座位较少,至少是不会被座位填满,后厨之外,一定是有吧台开放对外,一是直接点餐,二是不会产生大量油烟的食物制作。吧台前留有1-2.5m不等的间距,顾客就在这里点餐,点完餐后站着吃喝聊天,吃完结账走人。我也体验过一回,并不是觉得好奇,只是那家店里真的一个座位也没有,吧台的空间也是硬挤出来的,没有人觉得站着吃饭有什么不妥,摩肩接踵也聊的开心,没有谁在care吃饭环境,或者说他们觉得这就是很好的吃饭(聊天)环境。西班牙人真的很爱聊天,甚至很会聊天(不懂西语很懵逼,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很会聊天,但对话能够一直继续从不停止真的厉害)。大家一般就在吧台点杯啤酒,或者加个tapas,就可以聊上半个小时。大街上,地铁上也都是人们说话的声音,地铁里也不用担心说话被人白眼,因为他们自己也聊的很开心。这个倒是真的和中国很像,就算没有热情到主动微笑问好什么的(这么热情的话我有点慌),但真的不会有冷漠的感觉,只要自己狗open,感到孤单是非常难的事吧。
(六)第三世界国家 | 西班牙让我感到无比亲切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西班牙人的身高都不是很高,也许中国北方汉子的平均身高可以秒杀西班牙人。这样的环境使我可以非常顺滑的与人平视交流,再也不用为我的劲椎而烦恼了,这件事在国内也不是总能办到的。(第一世界-北欧,想象中可能自行车座椅可以到我胸吧哈哈;第二世界-中欧,也是无法直视的民族,我不想对着他们的胸毛说话)与此同时,他们的地铁站也是矮矮的,180的人可能感觉要撞到顶了,当然实际上可能有个200-210。(其实是马德里1号线这样,新建的都是通高的地铁站,中间上层是闸机和入口大厅,中间下层是铁轨,两侧是通高站台,感受会好很多。
(七)英语很烂 | 即使到日本也能靠英语问到路的我,到了西班牙觉得自己变成了哑巴。西班牙人的英语普及率真的低,虽然去景点一般是没什么问题,工作人员都多少会一些英语。但是餐馆就没那么周到了,快餐店偶尔有会英语的打工的学生,传统餐馆就只能google+比划+猜,然而还是有可能点到某些惊喜的菜品,也只能默默照单全收。另外,即使是马德里理工建筑学院,也只开设了2门设计、1门结构、1门高数、1门设备的英语课,没有更多。这些授课老师也是压力挺大,几乎所有的交换生都挤到了这些课里,而且还常常翘课旅游...
(八)
2017.03.27
今天设备课老师说了一句话,几乎是我来这里一个月的概括,非常之精辟。
"These days are rainy. We are all down a little bit. Because the sun is Life." --Prof. AT
2017.03.28
上了一个月设备课,多少能够体会出和国内设备课的区别。真希望国内的设备课老师能够来教学考察一下,如果这么学设备课,结课的时候我一定不会只知道几个名词,连概念都分不清,这一个学期学了啥都不知道。当然国内学校的氛围也真的不怎么样,特别是对待这些课的老师同学的态度,都很随意。

设备课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Design 设计(是的,就是建筑设计,设计一个建筑)
第二部分是Salubrity 卫生健康(翻译能力捉急,其实就是给排水,可能他们理解为这是卫生健康的基础)
第三部分是HVAC 暖通(包括热水采暖、通风、空调)
可能除了第一部分建筑设计,其他部分国内都是有讲的,但是这里的设备课讲的真的细致,大概是国内给排水和暖通专业的专业课了吧,学完基本可以画简单的水电暖通的图纸了。
很可惜没有能够听到之前建筑设计的部分,我开始上的时候已经是第一部分的尾声了,讲了一些我听不太懂的东西,大概和体形系数,节能相关,但是他们上完之后是能真真切切融入到设计中去的,需要学生有一个成果来检测你是否领会了课堂所学,国内教的大概只是个概论吧(可能只是科普)。
当然老师在一个部分的最后,会有个review,所谓的拎重点,以提问的方式,把前一阶段学的核心给同学梳理一遍。比如排水的核心是什么,是重力。这句话是不是看起来特别幼稚,但是之后回紧接着一系列提问,为什么排水管需要通风,为什么排水要沿着内壁螺旋下降,什么是计量排水的核心要素,流量上下限的依据是什么...接下来还有calculation。其实我是很讨厌计算的人,可能是国内的计算都太难了。但我倒是不太反感这儿的calculation,可能和计算本身无关,只是这种逐步深入和递进的节奏让我觉得接下来的计算顺理成章。国内考试前大家最爱听老师拎重点,但大都是为了考试好过一点,但是概念太多又没有深刻的理解,每次考试觉得亚历山大,考完又没有记忆,实在浪费时间。
每一部分完结了会有个大作业,第二部分就是在第一部分设计的建筑中布置给排水。而这个大作业之前,最后一堂课上会又个小测验,以图示表现这一部分的内容,来检验是否理解了这部分内容。相当于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其实是非常高的要求,也是很有效的自我检验。
虽然说国内的大学能够收获不错的友谊,不过单就学习的角度来说,真的不推荐在国内读本科(建筑学)。如果有机会,还是非常期待能到国外优秀的学校正经的读个博士或者本科。(为什么是本科...我也不太确定,但感觉有非常细致而扎实的一些东西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