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隍庙旧日江湖
去年十一月,我从上海返广州参加同学聚会,路过中山四路城隍庙。只见庙宇修葺一新,而门庭冷落。我们在庙前广场上稍事休息,十分惬意。
将近一百年前,也就是上世纪二○年代,在广州忠佑大街城隍庙周围,聚集着大批「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江湖佬」,有一百多个摊档。
这边卖治蚊符,那边卖止血符,更有医卜星相,每天有人前来求神问卜、寻医问药,吸引大批砧板蚁、沟渠鸭、腊猪头、乌龙尾、风炉扇、搅屎棍之类的神棍、讼棍在这里「搵食」,热闹非凡,恍如百鸟归巢、鹅鸭出栏,弄得周遭是圩咁嘈、虾咁跳(像集市般嘈杂,像生虾一样蹦跳)。
小时候,有粤语儿歌唱道:「为食鬼,砧板蚁,人咁高,佢咁矮!」(大意:馋嘴鬼,砧板上的蚂蚁;别人这么高,他那么矮。)蚂蚁进入砧板,自然是「为食而来」;又由于蚂蚁总是成群出没,所以成群「为食而来」者,乃是指广州的「乞儿帮」,就是「丐帮」。
广州「乞儿帮」以前还颇有点势力和名气,俗称「关帝厅人马」。这是因为他们的大本营,驻在西来初地华林寺附近的关帝庙内。有传说,当年黄花岗烈士的忠骨,就是「乞儿帮」仗义帮着收殓的。
沟渠鸭,「噶、噶、噶」的叫个不停,比喻到处乱说话,逢人都要东家长西家短闲扯一气者,通指「八卦婆」。
腊过的猪头,色泽红润美观,有香味,鲜美可口。明明本身是「猪头」,却要「腊一腊」,「扮阔佬」。腊猪头,也就是「猪鼻子里插根葱——装象」,泛指二流子。
俗语有云:「乌龙摆尾搞风雨。」「乌龙尾」过去多指乱传消息,把自己装扮成消息灵通、无所不知,搞风搞雨者。乌龙尾与搅屎棍有点相似,但又不像搅屎棍那样多嘴多舌。
乌龙尾有时也指向员警报料讨赏银的人,其具体形象就如滑稽剧「七十二家房客」中,向警察三六九报料,说阿炳偷东西的人。
以前,有人干脆以乌龙尾当作职业。遇到警察不方便出头探消息或摸底的情形,就会找这些人去做,这样,他们就会有一定的收入。
城市里都用柴火烧饭的年代,厨房一字排开会有几个红泥「风炉」,这就是炉灶。
先把煮饭的砂煲搁上风炉,在它底下放入一些废纸或刨花,再架上干柴,然后点火。废纸或刨花很容易就把干柴引燃着火,欢快地燃烧。
要是嫌炉火不够旺,可以用一把破葵扇,对着风炉煽啊煽。
所以,「风炉扇」的字面意思就是这把对着风炉煽风的破葵扇,指代「煽火」的人。
「风炉扇」专做一些「火上加油」的事情。但与「煽风点火」不同:他们只管煽风,并无点火能力。
说起「风炉扇」,不由想到另一种有点火能力人,叫「纸条佬」。
「纸条」又叫「纸媒」,形状像一支粗香,是用裁成长条的土制草纸纸卷搓捻而成。平时点燃着,但燃烧很慢。对着火头吹一口气,纸条就会燃出火苗,可用来点燃水烟。
民间说起那些到处「煽风点火」,搞事搞非的人,就会说,这位朋友是专吹纸条的。就是「纸条佬」。
由于「纸条佬」 煽风点火而引起争执,粤语是用「打更佬开更」来形容。
例如下面的对话:
「那边为什么这样嘈吵啊?」
「呃,打更佬开更嘛。」(有人煽风点火引起争执)
这样形容是因为打更佬开更必须做两件事,一是吹纸条点灯笼,二是打开更敲出密集鼓声。
「搅屎棍」是至今仍在流行的词语。
搅屎棍,原是农民搅动茅粪的棍子,目的是把沉淀的人粪尿搅拌均匀,用以浇灌农作物。后来引申为专指那些搬弄是非、兴风作浪、到处臭搅和、好事搅成坏事者,比喻一个人拨弄是非,把事情搞得更糟、更臭。
顺便说说「治蚊符」。
老友关兄数十年前曾在广东某剧团工作,与剧团中两位老艺人交往甚密,其中一位姓黄,是江湖卖药出身。下乡演出时,他们三人晚上同住一个房间。
因为乡下蚊子多,没有蚊帐,只见黄师傅用筷子把一个倒扣的饭碗撑起来,与桌面成一个角度。他继而对着饭碗,用手指书空画符,说是「收蚊子」,果然一夜没受蚊子侵扰。
第二天早上,黄师傅画符「放蚊子」,关兄亲见许多蚊子从倒扣的饭碗内飞出去。
再说「止血符」。关兄在文革时认识一位陈姓长者,公私合营前是广州某糖果厂老板,曾信奉道教。
有一次关兄手上受损出血,陈老取了一张纸片,对着纸片隔空画符,然后让他把纸片贴在伤损处,当场止血。
关兄问他,能不能先画好一些纸片储存,以备不时之需?答曰不能,必须现画现用。
我本人曾经亲眼见过的,只有「落骨符」。
父亲有位朋友姓陆,其妻有点胖,人称「肥陆太」,是「落骨」能手。五○年代时,我曾经看过她为别人「落骨」。
拿来一杯水,用筷子当笔在水中写字(画符),口中默念几遍,又用筷子在水中左右各搅拌三圈,最后,让患者把这杯「符水」全部喝下去,鱼骨头也就当即化掉。
听长辈亲友说,「肥陆太」虽然爱摆阔、讲大话,但这手「落骨」还是真有效。据说她这手本领是抗战走难时路遇高人,出钱请他传授所得。
关于用巫术「落骨」(或者叫「化骨」)成功的传说,我后来也听到过一些,而且至今不绝。当然,最可靠的还是到医院就诊。
一九二九年,为了改变城隍庙周围这种乌烟瘴气的局面,政府决定接管城隍庙,并把它改造成为国货市场,忠佑大街的「江湖」从此消失。
本文得刘滋荣、刘铁辉、关祖云等老友赐教,谨此致谢!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更多精彩文章,关注微信 张宇绰旧事新韵 即可见到。
本文原刊北美《世界日报》2017年03月27日。转载务请事先联系作者。
将近一百年前,也就是上世纪二○年代,在广州忠佑大街城隍庙周围,聚集着大批「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江湖佬」,有一百多个摊档。
这边卖治蚊符,那边卖止血符,更有医卜星相,每天有人前来求神问卜、寻医问药,吸引大批砧板蚁、沟渠鸭、腊猪头、乌龙尾、风炉扇、搅屎棍之类的神棍、讼棍在这里「搵食」,热闹非凡,恍如百鸟归巢、鹅鸭出栏,弄得周遭是圩咁嘈、虾咁跳(像集市般嘈杂,像生虾一样蹦跳)。
小时候,有粤语儿歌唱道:「为食鬼,砧板蚁,人咁高,佢咁矮!」(大意:馋嘴鬼,砧板上的蚂蚁;别人这么高,他那么矮。)蚂蚁进入砧板,自然是「为食而来」;又由于蚂蚁总是成群出没,所以成群「为食而来」者,乃是指广州的「乞儿帮」,就是「丐帮」。
广州「乞儿帮」以前还颇有点势力和名气,俗称「关帝厅人马」。这是因为他们的大本营,驻在西来初地华林寺附近的关帝庙内。有传说,当年黄花岗烈士的忠骨,就是「乞儿帮」仗义帮着收殓的。
沟渠鸭,「噶、噶、噶」的叫个不停,比喻到处乱说话,逢人都要东家长西家短闲扯一气者,通指「八卦婆」。
腊过的猪头,色泽红润美观,有香味,鲜美可口。明明本身是「猪头」,却要「腊一腊」,「扮阔佬」。腊猪头,也就是「猪鼻子里插根葱——装象」,泛指二流子。
俗语有云:「乌龙摆尾搞风雨。」「乌龙尾」过去多指乱传消息,把自己装扮成消息灵通、无所不知,搞风搞雨者。乌龙尾与搅屎棍有点相似,但又不像搅屎棍那样多嘴多舌。
乌龙尾有时也指向员警报料讨赏银的人,其具体形象就如滑稽剧「七十二家房客」中,向警察三六九报料,说阿炳偷东西的人。
以前,有人干脆以乌龙尾当作职业。遇到警察不方便出头探消息或摸底的情形,就会找这些人去做,这样,他们就会有一定的收入。
城市里都用柴火烧饭的年代,厨房一字排开会有几个红泥「风炉」,这就是炉灶。
先把煮饭的砂煲搁上风炉,在它底下放入一些废纸或刨花,再架上干柴,然后点火。废纸或刨花很容易就把干柴引燃着火,欢快地燃烧。
要是嫌炉火不够旺,可以用一把破葵扇,对着风炉煽啊煽。
所以,「风炉扇」的字面意思就是这把对着风炉煽风的破葵扇,指代「煽火」的人。
「风炉扇」专做一些「火上加油」的事情。但与「煽风点火」不同:他们只管煽风,并无点火能力。
说起「风炉扇」,不由想到另一种有点火能力人,叫「纸条佬」。
「纸条」又叫「纸媒」,形状像一支粗香,是用裁成长条的土制草纸纸卷搓捻而成。平时点燃着,但燃烧很慢。对着火头吹一口气,纸条就会燃出火苗,可用来点燃水烟。
民间说起那些到处「煽风点火」,搞事搞非的人,就会说,这位朋友是专吹纸条的。就是「纸条佬」。
由于「纸条佬」 煽风点火而引起争执,粤语是用「打更佬开更」来形容。
例如下面的对话:
「那边为什么这样嘈吵啊?」
「呃,打更佬开更嘛。」(有人煽风点火引起争执)
这样形容是因为打更佬开更必须做两件事,一是吹纸条点灯笼,二是打开更敲出密集鼓声。
「搅屎棍」是至今仍在流行的词语。
搅屎棍,原是农民搅动茅粪的棍子,目的是把沉淀的人粪尿搅拌均匀,用以浇灌农作物。后来引申为专指那些搬弄是非、兴风作浪、到处臭搅和、好事搅成坏事者,比喻一个人拨弄是非,把事情搞得更糟、更臭。
顺便说说「治蚊符」。
老友关兄数十年前曾在广东某剧团工作,与剧团中两位老艺人交往甚密,其中一位姓黄,是江湖卖药出身。下乡演出时,他们三人晚上同住一个房间。
因为乡下蚊子多,没有蚊帐,只见黄师傅用筷子把一个倒扣的饭碗撑起来,与桌面成一个角度。他继而对着饭碗,用手指书空画符,说是「收蚊子」,果然一夜没受蚊子侵扰。
第二天早上,黄师傅画符「放蚊子」,关兄亲见许多蚊子从倒扣的饭碗内飞出去。
再说「止血符」。关兄在文革时认识一位陈姓长者,公私合营前是广州某糖果厂老板,曾信奉道教。
有一次关兄手上受损出血,陈老取了一张纸片,对着纸片隔空画符,然后让他把纸片贴在伤损处,当场止血。
关兄问他,能不能先画好一些纸片储存,以备不时之需?答曰不能,必须现画现用。
我本人曾经亲眼见过的,只有「落骨符」。
父亲有位朋友姓陆,其妻有点胖,人称「肥陆太」,是「落骨」能手。五○年代时,我曾经看过她为别人「落骨」。
拿来一杯水,用筷子当笔在水中写字(画符),口中默念几遍,又用筷子在水中左右各搅拌三圈,最后,让患者把这杯「符水」全部喝下去,鱼骨头也就当即化掉。
听长辈亲友说,「肥陆太」虽然爱摆阔、讲大话,但这手「落骨」还是真有效。据说她这手本领是抗战走难时路遇高人,出钱请他传授所得。
关于用巫术「落骨」(或者叫「化骨」)成功的传说,我后来也听到过一些,而且至今不绝。当然,最可靠的还是到医院就诊。
一九二九年,为了改变城隍庙周围这种乌烟瘴气的局面,政府决定接管城隍庙,并把它改造成为国货市场,忠佑大街的「江湖」从此消失。
本文得刘滋荣、刘铁辉、关祖云等老友赐教,谨此致谢!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异议,请告知删除。
更多精彩文章,关注微信 张宇绰旧事新韵 即可见到。
本文原刊北美《世界日报》2017年03月27日。转载务请事先联系作者。
-
数袜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3-29 14: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