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淡蓝色的烈焰
《盗火线》是好莱坞著名动作导演麦克尔.曼的代表作之一,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以尼尔为首的四名金钱大盗在中间人指定的时间地点为某证券公司老板罗杰抢回了属于他自己的债券,因为这样以来罗杰就可以骗取巨额保险金。事发后雷厉风行的探长云信马上展开了事无巨细的调查。罗杰在尼尔等人为他抢回债权之后不但没有支付酬金反而雇用杀手反戈相击,幸亏尼尔等人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才逃过一劫。尼尔发誓必杀罗杰。尼尔等人又准备抢劫银行,可是这一切已在探长云信的监视之下。聪明机警的尼尔巧妙地摆脱了警方的盯梢,最终成功地抢劫了银行,只是在抢劫过程中损失了两员大将。最后尼尔找到罗杰杀死了他。尼尔在逃离之前为了替死去的兄弟报仇又冒着被捕的危险潜入饭店追杀叛徒荣谷。他如愿以偿杀死了荣谷,可最终也在逃亡的路上命丧探长枪下。
这个故事听起来庸俗不堪,因为如法炮制的警匪片不胜枚举,不要说在好莱坞,单就港片而言也是一抓一大把。不过做菜的原料虽然大同小异,可是经过不同厨师之手,成品可就大不一样,谁是泛泛之辈谁是美食天王立见分晓。
麦克尔.曼就是个中高手。
《盗火线》就是极品警匪片。
事实上《盗火线》是伪装在警匪枪战外衣之下的城市写真,这也是导演麦克尔.曼所一贯坚持的作风:写人、写情感。影片一开始就是夜景,火车寂寞地开出来,华灯闪烁,登时就让人明了这是一个如斯辉煌却又分外寂寞的暗夜都市。在影片的延续过程中也经常出现剧中角色站在阳台上看到的星火点点的夜色。主人公尼尔有一句台词说:在斐济有一种可以发光的海藻,每年只浮出海面一次。当时尼尔正和刚认识的女友伊荻站在楼顶俯瞰这座城市,千万不要以为他所说的话仅仅是为了赢取芳心,更多流露的是来自内心的荒芜与寂寞。城市行人内心的荒芜与寂寞最终都会幻化成一丝梦幻般的向往,比如遥远海上闪亮的海藻。尼尔是个稳重老练意志坚决的职业大贼,他行事谨慎步步为营,如果抛开他在电影中戏剧化的身份不讲,未尝不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为了事业辛劳工作的专业人士。专业人士终日奔波永无宁日,内心的空虚与孤独似乎只有他自己明白。所以导演给他安排了一座靠海的大房子,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才可以静静地坐在窗边面对碧海喝一点儿酒想一想心事。看着窗外宁静辽阔的海,谁不想告别喧嚣回归安详?可惜大海无非也是一个幻梦罢了。
尼尔老了,他也渴望爱情。他和在图书馆工作的寂寞女人伊荻分享了**缘之后便无法忘怀,所以他最终希望能与她远走高飞。像所有的小说与电影中的情节一样,谁都不能远走高飞。所以最终尼尔死了,死在死寂的旷野。他不知道伊荻还在伤心地等待着他。
尼尔还是个背负着太多道德责任的老大,他不知道这个世界已经不讲什么道德义气了,他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出卖与背信弃义,所以他一定要杀死邪恶商人罗杰,所以他一定要宰了歇斯底里的禽兽叛徒荣谷。他本来可以远走高飞,可是兄弟情江湖路拖拽住了他的衣襟,令他无法飞翔,结局必死无疑。商人罗杰代表着尔虞我诈的商业年代,恶魔荣谷代表着没有理性丧事人格的现代社会。尼尔呢?他是被黑夜蒙蔽了眼睛的城市游魂,孤身奋战,无路可逃。
我们不能忘怀另外一个主人公:探长云信。云信是个猎狗般的老家伙,他闻风而动,不知疲倦,永远都在追逐的路上。他为了正义为了缉凶几乎要遗失了自我,换句话说,他其实已经被残忍与鲜血麻痹了,他无法忘记被害者及其家人的伤痛与绝望,所以在他心里总有个迫切的声音催他上路。这个奔跑追逐的探长不可能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他离过三次婚,最后的婚姻也眼看就要土崩瓦解。正义感步步紧逼,同时惨痛的生活经历也紧紧扼住了他的咽喉,所以他暴躁不安无法平息。他离开妻子回到孤零零乱糟糟的小窝,那一刻电影之外的我真是觉得他凄苦极了。他一定在默默扪心自问:上天我错了吗你为什么要罚我?
云信与尼尔有过一次类似好朋友般的面谈,他们推心置腹互吐心事。云信说我不能任由你们纵横霸道我终将为你们送葬,尼尔看着云信的眼睛说:我一定等到最后。
他们的眼神都是分外寂寥的。
他们活在这个伤心城市,他们被社会赋予了不同的道路,他们无力抗拒,只能各自上路,一条道走到黑。
电影中,有一个黑人女孩被残忍地杀害了,她的母亲被警察拦在尸体之外很远的地方痛不欲生;有一个假释出狱的黑人小伙子试图努力工作重新作人,可是社会最终还是把他逼上了死路,他满怀希望的妻子只能哽咽无语。
上帝真有悲悯之心吗?
电影中,劫匪之一基斯的妻子被警察拘禁变成诱饵,当基斯赶来看见阁楼上的爱人之时,爱人无言,只是含着泪摆了摆手让他赶紧离去,那一刻基斯的神情真是令人伤心欲绝。
这是爱
总之,他们都活在一个很难见到太阳的凄凉城市,这城市每夜灯火灿烂上演一出出现代人的悲剧。警也罢,匪也罢,注定孤独。凄凉城市难以逃脱,只有背水一战,死的死伤的伤,只有星光伴着灯火闪烁依旧。
引子
1972年,Al Pacino出演《教父》第一集,他那种冷峻逼人的风格让影迷折服。在这部电影中,尚未成名的Robert De Niro跑了把龙套,演一个小混混,站在钢琴旁边一言不发。
1974年,Al和Robert共同主演了《教父》第二集,但是他们没有对手戏,他们演出的是不同年代的父子。
之后,Al和Robert都成了巨星,风格和戏路都有些相似,但是再也没有合作了。
1995年的《盗火线》中,这两个人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对手戏。
在恰当的时候,遇见一个最适合的对手,难道不算是一种幸运?
我们只等来迟到许久的“幻影+雾之恋”,我始终觉得ALAN和LESLIE这般了结遗憾才是真正的遗憾。不过我们却没有自《教父》之后一再错过熟悉的AL PACINO对面坐着的是ROBERT DE NIRO,一场我们望眼欲穿的对手戏。在ROBERT DE NIRO几乎任何一部片中,他或多或少都对其他男人构成威胁,一种自然流露的威胁。如同这个真情义的江湖人,不一样的是与他下棋的是传说中的AL PACINO,一个举手投足不经意间散发让人无法抗拒魅力的对手。
如果找不到一个最值得一交的朋友,那就让我遇上一个最值得尊敬的对手。坐在这里的你我,象极了两个普通人。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既然我们已经遇见。我们在不知所措的幻变天气里与将要改变自己的人相遇见,那大概就是上帝将彼此的人生线系在了一起,再狠狠打个死结。一个警察,一个劫犯,两个在现实世界里始终孤独着的男人,盗火线,每一回合都是电光火石的高手过招,我仿佛知道你现在的思想,你也好似了解我心里的独白。任何华丽的修饰都无法遮掩的真切共鸣。那一幕咖啡馆,那一对硬碰硬的两颗横竖横的心。
太多的故事在改变我们的记忆,太多的段落没有被风吹雨打去,忘不了VAL KILMER妻子在阳台上的一个隐蔽的手势,忘不了ROBERT DE NIRO在人群中无奈的远离自己的爱人,忘不了AL PACINO发现女儿自杀时的一脸震惊。还有当火星撞上地球的一场只许满分的暗战。“我不想杀了你,但是如果下一次在你抢劫的时候让我遇到你,我一定会对你开枪。”“为什么不想想另一种可能,不是你杀了我,而是我杀了你,如果我看到你,我一定会先杀了你,毫不犹豫。”现实终究是那么死板的执行着悲观的预言,你带不走你想要的一切,因为我杀了你。孤独如我,也无法接受留给自己的悲伤,一切都在慢慢蜕变的沧桑中,不被人察觉的接近绝望。
明明可以越过千里,明明可以不再接受危机。偏偏要来邂逅这无道理命运的最后日期。因为彼此相惜而妥协,才是现实里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ROBERT DE NIRO若能不死,才不至于真的残忍。尾声火花四溅且精彩绝伦,胜负生死只在机场探照灯扫来的一瞬,以为可以杀出个未来的猝然倒下,多谢你,上前伸出上帝的手来告别这今生唯一的对手。多谢MICHAEL MANN,即使镜头里横竖横之后,该告别的都告别,提醒我们还是要依旧寂寞的活着,为了那些也是懂得自己的符合,而活着。在命运交会又错身的瞬间,却依然记得是谁说过,我不会别的事情,你也一样。你不想做别的,我也一样。永远留下的是无法用文字形容的耀眼灿烂,在那一刻,我们就象一对多年未曾谋面的老友般亲切,我们在心底都给对方留出了一个空间,似曾相识的我们也许不会再见面,也许就在黎明破晓前,硬碰硬能活下一个。
当岁月越走越远,远到失去记忆,我才可以不去回头重温他们之间的动人故事。
“你怎么不选择一种正常人的生活?”
“正常?那是什么样?野餐、烧烤、踢足球?”
家太远了
就差一步,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劫匪尼尔,就能够和女友伊莉远走高飞到斐济去看红色海藻。悲剧,正是在这关键的一步之遥下,爆发出力量。
影片充满了忧郁,一种银灰色的悲凉。一辆转弯的列车缓缓驶来影片开始,刚与柔,车灯和夜幕互相映照,一种不同于其他好莱坞电影,以快速切换画面,递进节奏的动作片序幕拉开。主角尼尔一身工作装亮相,画面上的街道又是一个转弯标记,后来我们明白他的人生也正在一个转弯的时候。尼尔穿过医院手术病房,镜头开始切换,音乐的鼓点开始加重,预示一些事情将要发生。这一幕到尼尔取走医院救护车结束。
场景接连转换,瓦尔·基默饰演尼尔搭档克里斯到商店购买炸药,滑头迈克尔和刚出狱的温格罗在车上接头,从两人交谈气氛中看出不和谐。音乐依然紧张。几个镜头,三组人来到预定地点,在撞车后音乐静音,一条蓝色装饰带缓缓落地。3分钟的抢劫迅速,温格罗开枪杀人。使行动出现变化,但却是后面更大变化的开始。
另一个重要人物阿尔·帕西诺饰演的警官文森特·汉纳的出场夹杂在这一伙人抢劫的行动中。场景是在家中的床上,汉纳和妻子亲热突然中止,然后是洗澡,跟着女儿和妻子为发夹不见了吵架,因为女儿要和亲身父亲见面。这是汉纳的家庭,问题在短短的镜头中都交待了。
家庭,是这部影片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盗火线》有别于其他动作片的关键。两个主角都享有家,但家庭都离他们太遥远。因为他们选择的社会身份一个是贼,一个是兵,而他们都是其中最出色的,于是悲剧无可避免的发生。
尼尔在联系业务的时候,见到克里斯的妻子和别人有染,冲进屋子里让她回到克里斯身边,给克里斯一个机会。为此还安排一个宴会。而在宴会过后,他感到寂寞,决定和伊莉长久交往下去。在叙述柔情过程中,随时也有紧张的插曲,比如此时已经陷入汉纳安排的监视。
随后在为抢劫银行作准备工作时,尼尔偶然间发觉黑暗中在监视他们的警察,此时光亮和黑暗也形成对照。事后,尼尔设计引警方露面,在空旷处的汉纳大声说话和在高处的尼尔冷静沉默也形成对照。黑白对立不是故事的重点,人物性格和对生活的抗争到失败,才是《盗火线》打动我们的核心力量。
如果没有对人物性格的丰富演绎,那么也就没有今天的《盗火线》。尼尔的形象恰恰不同与过去的匪徒,对克里斯的照顾,对打劫任务的民主,对出卖同伴人的宽恕,还有对伊莉的感情,在寻常动作片看似很软的细节上,由罗伯特·德·尼罗的干练演出反而成为《盗火线》不可分的看点。这个主角由此变得立体。
而警官文森特·汉纳,在阿尔·帕西诺标志性火爆演技下,也没有失去他精明的判断力。比如影片开始不久,夜色下,汉纳来到尼尔等人的犯罪现场,看了几眼,然后就滔滔不绝的分析,做调查安排。工作能力在一分钟就给人难忘的印象。但是他在家庭中恰恰因为工作,变得不在状态,连与妻子亲热**都很敷衍。汉纳的解释是“要随时保持焦虑状”,令第三任妻子也不能忍受,婚姻濒于临破灭。这种优秀警察的形象,也是超出我们预计的。而且后来妻子有了**情,可原因是为了让汉纳注意她的存在。可这一幕要到汉纳以为尼尔消失了,发现养女割腕自杀才出现。
高贵的忧伤
导演让两大对手交锋的意义,在于全方位展示生活、智力、人格等等。悲剧是导演迈克尔·曼拍片意图的陈述。但是,重要的理解在于,这部作品是动作片的突破,因为它的含义更为丰富。
家庭和个人是一对矛盾,可以有朋友,但家人使他们行动的负累。也就是尼尔一再提及“放下一切,30秒内走开”的原因。他的搭档做不到,都安了家,尼尔前面都很好,可预见伊莉以后,他也想休息了。
也是影片开始暗示转弯的原因。尼尔为伙伴安排聚会是在一家中国餐馆,家庭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而迈克尔·曼也是最热中表现东方文化的导演之一。《借刀杀人》里面,他也几次提到《易经》。
人物是《盗火线》成功的核心,而人物碰撞的火花是更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惊叹。可是迈克尔·曼没有在我们面前,让这两个不得了的人物作飚戏一样的火爆对决,反而两大演技派,都很冷静很灰色,《盗火线》的精彩全在于内敛的锋芒,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尼尔和汉纳在咖啡馆谈话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场对手首次正面碰头的戏,居然没有让两人同时出现在画面中,始终都是两人分开,这不像一些人猜测的,是因为拍戏时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不和睦。而是导演和摄影故意制造的影片效果,他们注定只能在精神上惺惺相惜,生活中永远是对手。
谈话时,两人很放松,口气都充满自信,
但提到做梦,内心都充满了忧愁
因为生活不应该这样,他们都没有过正常人的生活。但是,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对手存在,自我的价值才得到了体现!这正是一种“阴阳”哲学。
正如这一交锋的前一幕,用直升机俯瞰整个洛杉矶,灯火掩映,但是在漆黑中闪烁的万家灯火,然后是公路夜行,追上尼尔,路上音乐不断升华,渲染这一幕将是高手相见,但后面却是一番话语和眼神的较量。情节上出现落差。
等到汉纳回到办公室知道尼尔摆脱监视,真正的**才出现——银行抢劫喋血街头。这场戏十几分钟的时间,基本改变了拍摄手段,运用手提摄影机跟踪拍摄,完全突出了现场感。但是影片依然在这里没有忘记对人物的刻画,尼尔在银行大厅跳上桌子,叫有心脏病的人可以靠在墙边。大厅充满金属感,等走出银行,也是就差一步就成功!克里斯开枪,大战开始。尼尔最后救走受伤的克里斯,但是滑头迈克尔因为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死在汉纳的枪下。这是一段慢镜头,画面是迈克尔抱着小女孩转身,汉纳举枪瞄准射击。非常利落,但情绪仍然很忧伤。
后面就是警方设计捉拿克利斯,克利斯改变造型前往和妻子见面,这一幕没有什么台词,深蓝色的夜幕,妻子的脸部特写在蓝色的光线下,很难看。克利斯见到一个手势,然后黯然神伤的转身。跟着就是尼尔和伊莉的矛盾,尼尔好容易搞定伊莉,准备一起离开,但还是出于义气要为朋友的死负责,到机场侯爵酒店去干掉惹事出卖伙伴的温格罗。但是,警察还是赶到了,伊莉在车子里,原本和安静的楼下,因为火警,人越来越多,车也越来越多,伊莉的表情显出深深的忧虑。尼而终于出现,但在关键时刻也是看了一眼伊莉转身而去,伊莉慢慢打开车门,回头见到追来的汉纳,音乐响起,悲伤是注定的宿命。
结尾是被影迷讨论多次的,依然是影片转身的刹那,一切发生了。飞机场的灯光照亮,枪声响起,尼尔倒下。忧伤的音乐再次响起,汉纳走到尼尔身边,最后和尼尔握了手,从特写切换成远景,银灰色的死,在深蓝的夜幕下和远处的光亮形成一股高贵的忧伤,弥漫在空气里……
这是最具风格化的一幕。也是这部影片超出一般警匪动作片正邪对立的地方,树立一种新高度。
最伟大的对峙
世间的对峙,不外乎正义与邪恶。
完美的对峙,则无关对与错。
十年来,每当有人拔枪对峙,怒目而视;每当餐馆有人面似平心静气,实则暗藏玄机的交谈,每到街头出现悍匪,疯狂与警方交火,我都会想到《盗火线》。
这部时长超过寻常警匪片一倍的影片,中间穿插着通常作为支线存在的关于爱情与家庭的细节,这些一向与枪火无缘的支线,在影片中所展现的并不是琐碎与抽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