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过的房间
2016年在重庆广州衡阳长沙之间来来回回,整理了很多次行李,也搬了几回家。说起来,22年里一共住过六个不同的房间,差不多也能代表不同阶段的生活。
第一个房间是在兰江,爸爸学校家属宿舍的二层小楼里,上楼左转倒数第二个套间。有一个客厅一个卧室,打开门是大家公用的长廊。八岁之前和爸爸妈妈就住在小卧室里,记忆里房间是很好的,有一个小窗,窗外是一片竹林,近的可以伸手去摘竹叶,卧室里放着大床,刷了薄荷绿和米黄色的漆,爸妈结婚的那个年代非常流行这样的配色,如今这两年又开始流行这种小清新马卡龙色,正所谓潮流是个大转盘。床的右边是同色系的衣橱,床尾隔着一条过道靠墙摆着一排矮柜,放着小小的电视机。玻璃柜门里还藏着零食饼干。长廊外栽着一排和两层家属楼一样高的广玉兰树,开碗口大的白花,爸爸经常用撑衣杆勾下来给我玩。院子里的小孩很多,住在那里的那段时间很开心。
第二个房间在城区北门,爸爸的学校搬进城了,我也跟着转学过来了,我们租在小学旁的北门草桥的小巷里,还是两间卧室,不过有了一个单独的小厨房,和邻居共用着天井和厕所。住了两年左右。邻居是个开早餐店的中年女人,极其邋遢。想起有一次,她挂在墙上的腊肉被老鼠咬掉了一块。奶奶看见了,劝她别吃了,老鼠很脏,咬过的东西不干不净的。她笑着说了一句,“老鼠不怕我,我还能怕它。” 照旧洗了切了炒了一大碗吃掉了。当然隔日嘴唇就肿起来了。这个邋遢的邻居让我对小学附近的小吃摊都产生了恐惧。每日下午从她那边厨房飘来熬拌粉酱的香味,我心里就泛起一阵恶心。在那住的两年里,一次也没敢去她店里吃。因为是在小学附近,又靠近农贸市场,街坊邻居很多是做小生意的,各行各业的都有,鱼龙混杂。有摆小摊的,擦鞋的,开出租车的,卖魔芋豆腐的,还有楼上用电脑软件给人家算命的伯伯。这个热闹闹的大杂烩似的小巷生机勃勃,对我来说也是个乐趣无穷的小天地。
爸妈攒了钱在南门买了地盖了新房子,我们就从草桥搬走了。新家的小区齐齐整整,也安静了许多。邻居们则变成了警察,老师,医生。我们住在河边,刚搬过去的时候,水还很清澈,河中间有绿茸茸的小岛,岸边种了果树和各色蔬菜,春天有金灿灿的油菜花田,夏天可以沿着石阶在高高的向日葵丛中穿行,到了秋天,苗圃里的菊花和桂花开了,绒球般的白菊到处都是,桂花的香气笼罩着整个小区。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卧室和书桌,但是爸妈老不在家,家里老是空荡荡的。后来邻居家的小狗生了一窝小狗崽,送了一只给我,于是我有了一个忠实的小伙伴。我和贝利在家经常玩捉迷藏的游戏,也带他去河边散步,偷偷的把热狗里的香肠留给他吃。算了算,到现在为止,已经是住在这里的第十二个年头了,我从一个小学生变成一个大人了。这期间,道路翻修了一次,路两旁高大的白杨树被砍掉了,取代它们的是种满栀子花和杜鹃的花坛,还有带着青苹果气味的香樟树。我们一家还一直住在这里,但是可爱的像小皮球一样的小狗贝利已经不在了。
读大学之后来到重庆,人生第一次住进了宿舍,开始和陌生的同学分享生活空间。宿舍在山顶,从教学楼到宿舍的必经之路可谓是山路十八弯,又是陡坡又是阶梯,无论寒暑,回一趟宿舍都是汗流浃背。我们学校的宿舍在大学中应该算是条件优良,有独立厕所阳台,热水器空调这些也都有,并且宿舍不断网不断电。可惜的是,大学里和其中两位室友关系并不是很好,大概我性格也比较懦弱,有什么事情一忍再忍,过得并不开心。大三之后考虑搬出来住,在山下教师公寓租了一个单间。教师公寓在山下,窗外直接可以看见层层叠叠的山岭,日落和日出尤其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坐在飘窗上看书写作业,累了,就抬头看看窗外的风景。教师公寓的绿化做得很好,有带池塘的小院,池塘呈八卦图状,里面养了各色锦鲤。住在山下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外卖选择多了好多,于是我开始狂吃夜宵,重庆烧烤不要太好吃啊,必点锡纸脑花和金针菇。教师公寓常住的多是退休老师,早上起来可以看见他们开始晨练,晨练完出门买个菜,买完菜之后取个报纸。到了晚上就是各位爷爷奶奶遛狗遛孙时间,有一阵还格外羡慕这种离退休生活,实在是惬意啊,现在想想可能我骨子里真的是比较懒散。
毕业之后和好朋友毅然决然去了广州,一边写论文一边找工作一边看房子。一线城市租房实在难,条件合适的小区没有下两千的,价格便宜的城中村握手楼又不敢住。看房子的时候真是觉得自己是社会底层的蝼蚁。几经周折,从一个男孩子手里租到了一个一室一厅的套间,公寓式大楼,后面就是城中村,好在离公交站近,不用穿过密密麻麻积满污水的小巷。位于顶层,视野也相对开阔一点。没有厨房,只能在小阳台上做饭,一下大雨整个阳台开始下小雨。我总是担心放在阳台上的冰箱、洗衣机这些会不会有天突然漏电。因为靠近城中村,附近住客好多都是在制衣厂流水线作业的男女工人。华南天气湿热,雨水又多,每次下班挤完沙丁鱼罐头般的地铁,又转沙丁鱼罐头般的公交,最后回到顶楼的小房间,一身疲惫,而这时的浴室晒了一天之后,变成了一个大蒸笼,洗完澡,每次逃也似的跑出来透气。那段时间老是熬夜加暴饮暴食,气色很差,心里也着实郁闷。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在这个钢筋水泥蒸笼里实在透不过气。无论是工作,住所,还是交通,都让人精疲力尽。最后裸辞了,离开了这个广州海珠区40平米的顶楼小房间。
曾今每一个住过的房间都储存一段时间的记忆,我带着不同的心情入住,又带着不同的心情搬走。以后不知道还会住到哪里去,在那些房间里过上怎样的生活。
第一个房间是在兰江,爸爸学校家属宿舍的二层小楼里,上楼左转倒数第二个套间。有一个客厅一个卧室,打开门是大家公用的长廊。八岁之前和爸爸妈妈就住在小卧室里,记忆里房间是很好的,有一个小窗,窗外是一片竹林,近的可以伸手去摘竹叶,卧室里放着大床,刷了薄荷绿和米黄色的漆,爸妈结婚的那个年代非常流行这样的配色,如今这两年又开始流行这种小清新马卡龙色,正所谓潮流是个大转盘。床的右边是同色系的衣橱,床尾隔着一条过道靠墙摆着一排矮柜,放着小小的电视机。玻璃柜门里还藏着零食饼干。长廊外栽着一排和两层家属楼一样高的广玉兰树,开碗口大的白花,爸爸经常用撑衣杆勾下来给我玩。院子里的小孩很多,住在那里的那段时间很开心。
第二个房间在城区北门,爸爸的学校搬进城了,我也跟着转学过来了,我们租在小学旁的北门草桥的小巷里,还是两间卧室,不过有了一个单独的小厨房,和邻居共用着天井和厕所。住了两年左右。邻居是个开早餐店的中年女人,极其邋遢。想起有一次,她挂在墙上的腊肉被老鼠咬掉了一块。奶奶看见了,劝她别吃了,老鼠很脏,咬过的东西不干不净的。她笑着说了一句,“老鼠不怕我,我还能怕它。” 照旧洗了切了炒了一大碗吃掉了。当然隔日嘴唇就肿起来了。这个邋遢的邻居让我对小学附近的小吃摊都产生了恐惧。每日下午从她那边厨房飘来熬拌粉酱的香味,我心里就泛起一阵恶心。在那住的两年里,一次也没敢去她店里吃。因为是在小学附近,又靠近农贸市场,街坊邻居很多是做小生意的,各行各业的都有,鱼龙混杂。有摆小摊的,擦鞋的,开出租车的,卖魔芋豆腐的,还有楼上用电脑软件给人家算命的伯伯。这个热闹闹的大杂烩似的小巷生机勃勃,对我来说也是个乐趣无穷的小天地。
爸妈攒了钱在南门买了地盖了新房子,我们就从草桥搬走了。新家的小区齐齐整整,也安静了许多。邻居们则变成了警察,老师,医生。我们住在河边,刚搬过去的时候,水还很清澈,河中间有绿茸茸的小岛,岸边种了果树和各色蔬菜,春天有金灿灿的油菜花田,夏天可以沿着石阶在高高的向日葵丛中穿行,到了秋天,苗圃里的菊花和桂花开了,绒球般的白菊到处都是,桂花的香气笼罩着整个小区。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卧室和书桌,但是爸妈老不在家,家里老是空荡荡的。后来邻居家的小狗生了一窝小狗崽,送了一只给我,于是我有了一个忠实的小伙伴。我和贝利在家经常玩捉迷藏的游戏,也带他去河边散步,偷偷的把热狗里的香肠留给他吃。算了算,到现在为止,已经是住在这里的第十二个年头了,我从一个小学生变成一个大人了。这期间,道路翻修了一次,路两旁高大的白杨树被砍掉了,取代它们的是种满栀子花和杜鹃的花坛,还有带着青苹果气味的香樟树。我们一家还一直住在这里,但是可爱的像小皮球一样的小狗贝利已经不在了。
读大学之后来到重庆,人生第一次住进了宿舍,开始和陌生的同学分享生活空间。宿舍在山顶,从教学楼到宿舍的必经之路可谓是山路十八弯,又是陡坡又是阶梯,无论寒暑,回一趟宿舍都是汗流浃背。我们学校的宿舍在大学中应该算是条件优良,有独立厕所阳台,热水器空调这些也都有,并且宿舍不断网不断电。可惜的是,大学里和其中两位室友关系并不是很好,大概我性格也比较懦弱,有什么事情一忍再忍,过得并不开心。大三之后考虑搬出来住,在山下教师公寓租了一个单间。教师公寓在山下,窗外直接可以看见层层叠叠的山岭,日落和日出尤其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坐在飘窗上看书写作业,累了,就抬头看看窗外的风景。教师公寓的绿化做得很好,有带池塘的小院,池塘呈八卦图状,里面养了各色锦鲤。住在山下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外卖选择多了好多,于是我开始狂吃夜宵,重庆烧烤不要太好吃啊,必点锡纸脑花和金针菇。教师公寓常住的多是退休老师,早上起来可以看见他们开始晨练,晨练完出门买个菜,买完菜之后取个报纸。到了晚上就是各位爷爷奶奶遛狗遛孙时间,有一阵还格外羡慕这种离退休生活,实在是惬意啊,现在想想可能我骨子里真的是比较懒散。
毕业之后和好朋友毅然决然去了广州,一边写论文一边找工作一边看房子。一线城市租房实在难,条件合适的小区没有下两千的,价格便宜的城中村握手楼又不敢住。看房子的时候真是觉得自己是社会底层的蝼蚁。几经周折,从一个男孩子手里租到了一个一室一厅的套间,公寓式大楼,后面就是城中村,好在离公交站近,不用穿过密密麻麻积满污水的小巷。位于顶层,视野也相对开阔一点。没有厨房,只能在小阳台上做饭,一下大雨整个阳台开始下小雨。我总是担心放在阳台上的冰箱、洗衣机这些会不会有天突然漏电。因为靠近城中村,附近住客好多都是在制衣厂流水线作业的男女工人。华南天气湿热,雨水又多,每次下班挤完沙丁鱼罐头般的地铁,又转沙丁鱼罐头般的公交,最后回到顶楼的小房间,一身疲惫,而这时的浴室晒了一天之后,变成了一个大蒸笼,洗完澡,每次逃也似的跑出来透气。那段时间老是熬夜加暴饮暴食,气色很差,心里也着实郁闷。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在这个钢筋水泥蒸笼里实在透不过气。无论是工作,住所,还是交通,都让人精疲力尽。最后裸辞了,离开了这个广州海珠区40平米的顶楼小房间。
曾今每一个住过的房间都储存一段时间的记忆,我带着不同的心情入住,又带着不同的心情搬走。以后不知道还会住到哪里去,在那些房间里过上怎样的生活。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