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故事
从小到大看过的书,多半都忘得一干二净了,经历形成的观念却变成了对生活指指点点的tips。
不记得在哪本(些)书上看见过,描写上个世纪初欧洲浪子的人生,少年轻狂而富裕,醉心于毫无意义的事,败完家产,众叛亲离,最后孤独地死去。而且书中一定会描述他如何撑着一把黑伞独自行走在凄风冷雨中,终日生活于悔恨里,生命就像深秋树梢的最后一片树叶那般摇摇欲坠,只等死亡带走这个罪人。实在是太惨了!后来这样的场景就构成了我关于“凄惨人生”“一个人最惨可以有多惨”的刻板印象,并在大脑里的郊外建起一个监狱,关押对此的恐惧,以时时提醒教育自己,千万不要落到这般田地——虽然我并不理解主人公为何会落到这般田地,大概因为他是个坏人吧?
可我后来才发现,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惨法,这种刻板的凄惨,或许是相对来说比较好的结局。
有一个叫小明的随处可见的小孩,虽然随处可见,可他的属性是未知的。这个小明并不知道自己是谁,有什么能力,会变成什么样。也可能,每个人都是小明,也可能,只有我自己。
场景一,小明在某个夏日夜晚看见远处的山上挂着一轮巨大的红色月亮,他问妈妈,妈妈你能看见月亮吗,你能看见吗?妈妈回答:不要用手指月亮!天狗会咬你耳朵!其实小明想说的是,妈妈你看见的月亮和我看见的月亮是一样的月亮吗?这样的疑问同样出现在小学美术课上,小明一直在想,同学眼睛里的太阳说不定是绿色的,于是拿起12色水彩笔问同学,太阳是什么颜色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同学奇怪地看着小明,但还是告诉了小明答案,小明终于安心了,却因为上课讲话被老师批评。
场景二,小明的爷爷对小明很好,老人家嘛。小明要吃什么零食,爷爷都会买给他,爷爷还给小明买了新书包。小明以为爷爷很爱自己,自己也很爱爷爷,可什么是爱呢?小明可能还没有那个概念吧,每天的相处日复一日,后来爷爷生病了,小明越来越讨厌他。爷爷死了,小明没有掉一滴眼泪,也不怎么悲伤,只是松了一口气。
场景三,小明长到十几岁,疏离于这个世界,内心的孤独无法排遣,于是变成了文艺少年。小明喜欢画画,却不知道怎么和画画这件事相处,任何事都有步骤和窍门,小明耗尽了自己粗糙的热情却毫无长进,像苦追一人多年却总是被拒绝那样,他绝望了,愤而掷笔。这是小明的巨大失败,以种子般隐秘的方式蚕食了小明的世界,直到失败的种子冲破地面,结出硕果。
场景四,小明被闷棍击晕了好些年,终于打算鱼死网破,和人谈起了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小明想要做一个好人,可他的好在别人看来似乎完全扭曲了,变成了自私和城府。也许这是真的,但小明不知道为什么,也没有人会告诉他。
场景五,小明热心工作,却被有的人讨厌。有一次说话被人打断后,小明表示不满,对方反而生气走掉了。所有人都站到了小明对面。
。。。。。。
我也不知道,上面的场景,哪一个比较惨。也许我能想到一些共通之处,但我还不能充分地认识人性,也不能用足够好的叙事结构把这些事的表里搭建起来。我唯一想到的,小明看上去是个随处可见的平常人,却为什么没有能力做一个正常人?为什么不能连接自己的意志,连接他人,连接身处的世界?假如我是小明的父母,用普通的方式养育小明,却得到一个不可被理解也不能理解他人的孩子,我会怎么想?小明仿佛是一个程序设置错误的机器人,这种出发点和结果之间的差异不足以让小明马上断电停机,但过多的故障迟早会让小明的系统崩溃。
也许,当一个人不能理解的东西积累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另一个异化的世界。他同时活在两个世界里,就像上课走神,虽然一时间也看不出来上课心不在焉,还能拥有逃课的乐趣,但现实是,你上课的时候就已经在考试了,从各个意想不到的层面和角度,现实都像针一样在刺探人的弱点,给出不及格的结果。凄惨可以有很多种,但从来都不需要等到人生的终点。只是到了最后,它已经无法改变了。
不记得在哪本(些)书上看见过,描写上个世纪初欧洲浪子的人生,少年轻狂而富裕,醉心于毫无意义的事,败完家产,众叛亲离,最后孤独地死去。而且书中一定会描述他如何撑着一把黑伞独自行走在凄风冷雨中,终日生活于悔恨里,生命就像深秋树梢的最后一片树叶那般摇摇欲坠,只等死亡带走这个罪人。实在是太惨了!后来这样的场景就构成了我关于“凄惨人生”“一个人最惨可以有多惨”的刻板印象,并在大脑里的郊外建起一个监狱,关押对此的恐惧,以时时提醒教育自己,千万不要落到这般田地——虽然我并不理解主人公为何会落到这般田地,大概因为他是个坏人吧?
可我后来才发现,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惨法,这种刻板的凄惨,或许是相对来说比较好的结局。
有一个叫小明的随处可见的小孩,虽然随处可见,可他的属性是未知的。这个小明并不知道自己是谁,有什么能力,会变成什么样。也可能,每个人都是小明,也可能,只有我自己。
场景一,小明在某个夏日夜晚看见远处的山上挂着一轮巨大的红色月亮,他问妈妈,妈妈你能看见月亮吗,你能看见吗?妈妈回答:不要用手指月亮!天狗会咬你耳朵!其实小明想说的是,妈妈你看见的月亮和我看见的月亮是一样的月亮吗?这样的疑问同样出现在小学美术课上,小明一直在想,同学眼睛里的太阳说不定是绿色的,于是拿起12色水彩笔问同学,太阳是什么颜色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同学奇怪地看着小明,但还是告诉了小明答案,小明终于安心了,却因为上课讲话被老师批评。
场景二,小明的爷爷对小明很好,老人家嘛。小明要吃什么零食,爷爷都会买给他,爷爷还给小明买了新书包。小明以为爷爷很爱自己,自己也很爱爷爷,可什么是爱呢?小明可能还没有那个概念吧,每天的相处日复一日,后来爷爷生病了,小明越来越讨厌他。爷爷死了,小明没有掉一滴眼泪,也不怎么悲伤,只是松了一口气。
场景三,小明长到十几岁,疏离于这个世界,内心的孤独无法排遣,于是变成了文艺少年。小明喜欢画画,却不知道怎么和画画这件事相处,任何事都有步骤和窍门,小明耗尽了自己粗糙的热情却毫无长进,像苦追一人多年却总是被拒绝那样,他绝望了,愤而掷笔。这是小明的巨大失败,以种子般隐秘的方式蚕食了小明的世界,直到失败的种子冲破地面,结出硕果。
场景四,小明被闷棍击晕了好些年,终于打算鱼死网破,和人谈起了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小明想要做一个好人,可他的好在别人看来似乎完全扭曲了,变成了自私和城府。也许这是真的,但小明不知道为什么,也没有人会告诉他。
场景五,小明热心工作,却被有的人讨厌。有一次说话被人打断后,小明表示不满,对方反而生气走掉了。所有人都站到了小明对面。
。。。。。。
我也不知道,上面的场景,哪一个比较惨。也许我能想到一些共通之处,但我还不能充分地认识人性,也不能用足够好的叙事结构把这些事的表里搭建起来。我唯一想到的,小明看上去是个随处可见的平常人,却为什么没有能力做一个正常人?为什么不能连接自己的意志,连接他人,连接身处的世界?假如我是小明的父母,用普通的方式养育小明,却得到一个不可被理解也不能理解他人的孩子,我会怎么想?小明仿佛是一个程序设置错误的机器人,这种出发点和结果之间的差异不足以让小明马上断电停机,但过多的故障迟早会让小明的系统崩溃。
也许,当一个人不能理解的东西积累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另一个异化的世界。他同时活在两个世界里,就像上课走神,虽然一时间也看不出来上课心不在焉,还能拥有逃课的乐趣,但现实是,你上课的时候就已经在考试了,从各个意想不到的层面和角度,现实都像针一样在刺探人的弱点,给出不及格的结果。凄惨可以有很多种,但从来都不需要等到人生的终点。只是到了最后,它已经无法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