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是我近期花很长时间和精力阅读的一本书,绝对算得上是一本佳作,干货颇丰。对这本书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所包含思考又很有深度,作者深厚的功底可见一斑。在这里,我想谈谈我的一点点体会。
我读书到一定阶段,最大的收获大概是打破了许多思维定势。从前我认为对的、无可置疑的事,在我看了许许多多新观念后,对它们开始产生了怀疑。这也让我的视野慢慢变宽阔,开始学着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问题。基于这本书的有些观点,我想谈谈一些“新观点”。

作者在书中花了很长的篇幅描述了人类起源。“演化”贯穿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喜欢读历史的人应该都了解,历史更多是从宏观的角度看问题,个人在历史长河中往往是被忽略的。举个例子,好比元朝末年民不聊生,朱元璋起来造反并统一中国,在历史上是有一统天下之大功的,但没有人会去关注造反过程中某个士兵的去世对他的家人带来的伤害,因为这对于历史来说,微不足道。人类的演化也是如此,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今天的世界毫无疑问远比采集社会要先进,但从作者的视角看,单就个人而言就并非如此。我们如今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也就是说每个人需要掌握的技能知识其实是越来越少的。生活是越来越方便了,但人的依赖程度也是越来越大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退化”了。因为人们越来越离不开集体,设想如果现在把你扔到野外,你能像采集社会人那样独立生存吗?而我想因为这种个人能力的“退化”以及对集体的依赖程度加强,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现代人为何存在所谓的“从众”心理,以及喜欢结伴、随波逐流,大概可以为古斯塔夫·勒·庞提供新的视角。

前几日和阿文讨论过这个话题。其实不仅仅是生理的“退化”,人的精神世界也不见得是比以前好了多少。在通讯不便的年代,社交是近距离的,远距离的更多只有思念。人们也会珍惜自己的感情,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话,一定是“内涵丰富”。在没有社交软件的年代,人的情绪波动或许也不会有如今这么大,往往是能联系上就觉得很不容易了,哪还有时间去生气、吵架。还真是物以稀为贵。现代人联络变得如此方便,也就产生了许多交流的垃圾。你会发现我们在社交软件和社交平台上发布的,超过一半以上是废话或者无病呻吟。人们也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这往往让许多感情变得廉价。我恰恰认为,含蓄能让感情变得珍贵,而慎重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何尝不是对自己的珍惜。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我们以为我们驯化了小麦,其实是小麦驯化了人。因为许多事都是双向的,我们影响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简单的例子,我们的生活节奏、习惯一定会因为我们开始养一只宠物狗后发生变化,因为它虽然需要听懂你的一些“命令”,但同时你也需要为满足它的生活需求而做准备。而且在作者的文章里,用的是“驯化”一次,这个词其实是把人的地位抬高了,觉得是人比植物高一等(感觉),但讽刺的是,人类因为这个“自以为是”付出了许许多多的代价。从前只要在外面找食物吃,无拘无束,而现在需要定居,并春耕秋收,并且因为劳动,各种如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的问题也接踵而来。若这么想,现实中许多事,或许都是“陷阱”。你考进了最好的大学,你以为人生从此光彩无限,可你发现你必须十分努力去学习取得学分,哪怕许多课程很难并且你觉得毫无用处,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超越别人不掉队,哪怕真正所得并不与成绩单上的高分所匹配,同时你也要牺牲许多原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但好的事可能存在许多“陷阱”,那坏的事或许也存在着许多好的地方呢?我相信这样的例子一定也是有的。

作者选择更大的话题,但小到我们身边,每一段失败的恋爱经历就好比一段”不成功“的历史。在我们热恋的时候,我们会想到我们最后会分道扬镳吗?或许在分手之后回头看,我们会说,我们的确太不一样,分手是注定的。做事后诸葛亮是容易的,可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叹息、无奈。

再从恋爱这个角度来说,或许我们经历过恋爱,虽然最后这一段时光在我们眼里看来是”失败“的,但以看待历史般的眼光去看它,我们学会的或许就是“不过喜,不过悲”。简单说,心态变得更坦然了,知道幸福时光来之不易,也明白它可能不会长久,也知道了悲伤的时刻其实离我们并不远,也知晓那种痛苦的感觉。对未来不会盲目乐观但也不会一味消沉,当结局来临时,无论是好是坏,我们都可以坦然面对。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就是这恋爱的历史长河中的小水滴。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经历都是有意义的,所以也就不存在“正确”与“错误”,他们统统都是“有价值的”。
恋爱如此,历史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