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所爱红豆曲,陌上少年足风流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听红豆曲第一句就泪目了,惆怅旧欢如梦。
苦海,翻起爱恨。在世间,难逃避命运……
听到一生所爱,矫情的抱着抱枕。
偏偏身边那位空気が読めない人,煞有介事说,“嗯味道差了点”,“嘘”“真的,我觉得跟原唱比……”“你听着!”“不信你对比看看”“闭嘴!”“这首我好喜欢那个粤语版”“滚!”
以前我对李健的喜爱还是持保留态度的,比如我会写理财软文“玷污”他:我们静水流深的李健哥哥,用什么把生活过成了诗,在贝加尔湖畔弹拨昂贵的吉他呢。
比如我会质疑人们对他过誉了:如果他很丑?所有的不妥协是否还会被冠以刚烈?如果他没有在大众媒体成功,所有的静水流深是否还会被冠以人生如诗?
现在不会了。
(“我输了,经过那么多年,我还是输给了你,一败涂地。”by知名小言笙箫默)
原来赞美他,把日子过成了诗,把琴棋书画过成了爱,温婉长明的月光,清风自在的少年感~~
现在,把红楼梦和一生所爱搬上歌手,对我来说,就是赤裸裸的撩情了。太过分了!
既然都如此过分了,我也不妨过分解读一把吧。这两首歌放一起,怎么就那么搭呢?
四大名著中,只有红楼梦和西游记是完全架空的。架空是什么,架空是抽象,是极致。不用介意现实的合理性,可以穷尽一切可能。因此,红楼极尽情之百态。西游尽幻之百态。在我看来远胜三国水浒。当然了,大话西游其实也是以情取胜。所以红豆曲和一生所爱可以极尽“情投”而能“意合”。
看过87红楼的,应该都记得宝玉拿着筷子敲着瓷盘,双目含情似水的唱出这首红豆曲。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这当然唱的是黛玉。
王立平的作曲本来就有点民间小曲的韵味,唱起来又像是在吟念,仿佛宝玉“无故寻愁觅恨”的痴绝状就在你眼前。黛玉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画面也是历历在目。
说李健的红豆曲没有原唱有味道,我猜是说少了那种小曲的味道,似乎平淡,淡情了很多。一方面固然因为李健唱歌还是比较“收”的,很少看到他大开大合。另外也跟歌曲的结构有关。
首先,原版的红豆曲出场前,宝玉先行了一个酒令。“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原曲的版本,其实是酒令+红豆曲。酒令是起势和气氛带入,红豆曲已经是高潮的部分。曲毕,浮现的画面是,痴情儿女,撒泪如血。是要陪着宝玉,放声一哭的。
而李健的版本是 红豆曲+一生所爱。红豆曲是他的起势与定调。真正的高潮在一生所爱。所以红豆曲的部分要收一收,先带入痴情潦倒的气氛中,体会相思之苦。是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的具象之苦。
到了一生所爱,爆发出浓烈的情感,既是红豆曲的递进,又把整个气氛带去到命运,缘分,上天的抽象之苦。是相亲不可相近的无奈与接受。是已经“消化”之后的苦。是浓情之后的“转薄”。哭,是哭不出来的。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听红豆曲第一句就泪目了,惆怅旧欢如梦。
苦海,翻起爱恨。在世间,难逃避命运……
听到一生所爱,矫情的抱着抱枕。
偏偏身边那位空気が読めない人,煞有介事说,“嗯味道差了点”,“嘘”“真的,我觉得跟原唱比……”“你听着!”“不信你对比看看”“闭嘴!”“这首我好喜欢那个粤语版”“滚!”
以前我对李健的喜爱还是持保留态度的,比如我会写理财软文“玷污”他:我们静水流深的李健哥哥,用什么把生活过成了诗,在贝加尔湖畔弹拨昂贵的吉他呢。
比如我会质疑人们对他过誉了:如果他很丑?所有的不妥协是否还会被冠以刚烈?如果他没有在大众媒体成功,所有的静水流深是否还会被冠以人生如诗?
现在不会了。
(“我输了,经过那么多年,我还是输给了你,一败涂地。”by知名小言笙箫默)
原来赞美他,把日子过成了诗,把琴棋书画过成了爱,温婉长明的月光,清风自在的少年感~~
现在,把红楼梦和一生所爱搬上歌手,对我来说,就是赤裸裸的撩情了。太过分了!
既然都如此过分了,我也不妨过分解读一把吧。这两首歌放一起,怎么就那么搭呢?
iiiiiiiiii
四大名著中,只有红楼梦和西游记是完全架空的。架空是什么,架空是抽象,是极致。不用介意现实的合理性,可以穷尽一切可能。因此,红楼极尽情之百态。西游尽幻之百态。在我看来远胜三国水浒。当然了,大话西游其实也是以情取胜。所以红豆曲和一生所爱可以极尽“情投”而能“意合”。
看过87红楼的,应该都记得宝玉拿着筷子敲着瓷盘,双目含情似水的唱出这首红豆曲。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这当然唱的是黛玉。
王立平的作曲本来就有点民间小曲的韵味,唱起来又像是在吟念,仿佛宝玉“无故寻愁觅恨”的痴绝状就在你眼前。黛玉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画面也是历历在目。
说李健的红豆曲没有原唱有味道,我猜是说少了那种小曲的味道,似乎平淡,淡情了很多。一方面固然因为李健唱歌还是比较“收”的,很少看到他大开大合。另外也跟歌曲的结构有关。
首先,原版的红豆曲出场前,宝玉先行了一个酒令。“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原曲的版本,其实是酒令+红豆曲。酒令是起势和气氛带入,红豆曲已经是高潮的部分。曲毕,浮现的画面是,痴情儿女,撒泪如血。是要陪着宝玉,放声一哭的。
而李健的版本是 红豆曲+一生所爱。红豆曲是他的起势与定调。真正的高潮在一生所爱。所以红豆曲的部分要收一收,先带入痴情潦倒的气氛中,体会相思之苦。是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的具象之苦。
到了一生所爱,爆发出浓烈的情感,既是红豆曲的递进,又把整个气氛带去到命运,缘分,上天的抽象之苦。是相亲不可相近的无奈与接受。是已经“消化”之后的苦。是浓情之后的“转薄”。哭,是哭不出来的。
但是歌曲没有戛然而止。最后再用一段空灵的吟唱,把一切带去空蒙。这段吟唱中,你看到宝玉破衣烂衫踽踽独行的背影,看到至尊宝扛着金箍棒夕阳下落寞的远行。但人间万象,一曲又如何能歌尽,此刻又只好情郁于中!这是歌曲最后给听者余韵的空间。
如果没有这一段,听完“那缘分何处说感恩”,就上来一个韩式平眉半永久妆主持人,叽里呱啦耍嘴皮子,那可就不下饭了。
我喜欢李健,大概就是他很懂“叙述的艺术”。以上的三段论可能是我过分演绎,但他的歌的确有叙述的层次。每一首都“走心”,并不强调声音本身的技巧。按文学手法手法来说,就是平字见奇,朴字见色。
而且,我觉得以他浩瀚的阅读量,他在一生所爱的歌词中,没有选用新的国语版歌词,应该还是刻意为之。
随便选几句对比下:
苦海翻起爱恨
在世间难逃避命运
相亲 竟不可 接近
或许应该相信是缘分
……
痛爱 让人悲哀
在世上 命运不能更改
放开 不能再相爱
难道这是上天的安排
下面是国语版,从音律考虑,似乎更压韵。但从意境上,差了好多。让人悲哀的痛爱终究有些阴柔缠绵,和翻起爱恨的苦海一比,情感的力度上差了太多。一个“翻”字,已是浊浪滔滔的雄浑气象。
相亲竟不能亲近。难道竟不是对上阙红豆曲中宝黛爱情的呼应。
而最后几句“信海,渊源同根,这世间,迷津无痕,相见终是再见,那缘分,无处说感恩,那缘分,何处说感恩。”我没有印象,大概是李健自己写的。世间迷津无痕,众生何必执着。其实也是给痛爱相思一个出口。虽然难逃命运,仍可感恩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