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发几枝(一)
![]() |
沿着溪谷边的山路,两边草木葱茏 |
初中的时候,某日同桌在书本上写下了: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我心中不禁称奇,一时对这位上课打瞌睡,下课闹哄哄的同学另眼相看。我估摸着,文学这种东西,还是要靠悟性,灵性啊,没有这些东西看再多的东西也是学不来。文学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靠学来的知识装配出来的吧。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想考了一段时间。
那时很流行“清风”这种纸巾,我很少留意它的包装。直到某天,几个女生兴致盎然的讨论起来。出于好奇,我看了看,原来上面就是这首诗。心中不禁一笑。
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这首诗与纸巾的关系是什么。但是当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有一种植物的果实可以寄托情意,还是感到蛮有意思的。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南国春天,红豆可是年年都种,和甘蔗一同种下去,甘蔗起垄地时候刚好可以收获。每年都种很多很多,在屋顶铺开来晒,深的浅的,好的烂的,一点点一片片,象一幅刺绣。晒干了,用塑料的可乐瓶装着,刚好赶着夏季煮冬瓜汤。
然而我却从没听说过这叫相思豆。
后来,有个节目叫《生存大挑战》,有一幕特别深刻。这次一群女子来到了森林接受挑战。一个女子看见了山边一从红色的小果子,鲜艳夺目,甚是耀眼。她伸手去摘,随后哇哇大叫起来。原来她没发现这星星点点的果实上还挂着几只蜜蜂。解说员后来说这就是相思豆。
第一次看到相思豆,却是惊悚多过动人。
再后来,听到王菲的那首《红豆》,婉转动人,一直听了很多年。方大同也翻唱过,使这首歌又有别样的韵味。但我有时会想,这首歌好是好,但是现在还有人拿红豆寄情吗?有些人可能连红豆都没见过呢?这样的典故化用会不会有点矫揉造作呢?
偶然一次看到林夕的专访,谈及填词的经历。他特别说起了这首词。他说,那段时间相当高产,但也相当忙碌。不过当时的心境相当好,能把生活和工作两相顾及。填这首词的时候,他还在看日剧。词本来也填得差不多了,这时他看到了剧中的女人在煮红豆,因为担心伴侣离开,心不在弦,把红豆煮焦了。他觉得挺感动,于是把这件事写进了词里。于是有了歌名和“还没为你把红豆,熬成缠绵的伤口”这一句。
原来林夕写的真的就是我们种的吃的那种红豆,只是因为我先入为主,将情歌联想到古诗词里的红豆!
有时人生中多多少少都有这些后知后觉的误解。有些误解大到可能让人走向完全不同的人生路径,就像张爱玲《半生缘》中那句沉重的“我们回不去了”;可是有些不经意的误解却能为人生带来些许光彩。我知道当年的同桌并没有如我所想,是个天然的文学奇才,但是能注意到并肯把这样一首诗写下来,肯定是个心地柔软的人。我知道听了多年的《红豆》后的感知跟林夕所要表达的根本就是两种路数,但不妨碍这首歌在我的某个人生阶段中发着别样的光芒。
有人认为“春来发几枝”是一个问句。我觉得这个理解挺好的,到底发了多少枝?不如去看看吧!有种故地重游,凭吊怀古的意味。春去春又来,年年都在重复着,可是有些东西每年看每次看,又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就像这个溪谷,不知走了多少次,有时是为了到山顶找个安静的地方看看书,有时是为了走走路,攀攀山,流点汗。
但这次不一样,我只是单纯想看看,在气温渐暖的光景中,那些寻常的草木,有些什么动静。
![]() |
笔管榕(全株) |
![]() |
笔管榕,花瓣一样的托叶 |
![]() |
青果榕 |
![]() |
青果榕,新芽,叶绿素还没来得及形成 |
![]() |
朴树,米粒一样的小芽苞缀满枝头 |
![]() |
桃金娘,伸出两个长长的芽,两片小叶子将小小的花蕾夹在里面 |
![]() |
小果柿,奸诈的花市商人将其称为“黑檀”、“小叶紫檀”; |
![]() |
豺皮樟,新叶鲜艳的红色 |
![]() |
豺皮樟,转绿的新叶依然可爱 |
![]() |
车轮梅,也叫春花,这时节最热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