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成长史
微信刚出来的时候,我刚上高中,好友只有我爸妈、我姨、几个闺蜜,时常在朋友圈里发一些学习相关的内容,引来爸妈点赞。
后来啊,上了大学,开始关注了公众号,还记得第一个关注的公众号是学校查成绩的账号,后来呀,学习、读书、情感、优惠、新闻。最开始关注时都是自己喜欢的,是啊,不喜欢怎么会关注呢。后来啊,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再也没有每天打开手机,看看自己关心的公众号发了什么的冲动,我看或者不看,他都会发,想删点什么,又在想,万一什么时候会看呢,万一有用呢,留下吧,留下吧,就留到了现在。
朋友圈也是这样,从最开始的只有寥寥数个家人、好友,增加到同学、同事、甚至是代购。朋友圈里最常见的,从心情,变成了代购、转贴居多,朋友间的交流从最开始的分享喜悦,分享优质好货变成了“帮我点下朋友圈第一条赞”,更多的,说的也是工作。
细想一下,几百,甚至上千的好友,还有几个是每天联系的呢?
我们想买一个产品,也很少去咨询曾经的好友,更倾向于在网上搜索“经验”,可是熟悉了就会知道,互联网上的“广告”太多了,所谓的经验,也是别人编造出来的面具。我们渐渐习惯用同一款产品,去同一家店铺,可是遇到从没买过的东西时,还是会踩雷。
最近生日,收到好友寄来的一盒生日礼物,是当地略小众的特产,但是特别精致,口感也很好,我和家人都十分喜欢,妹妹也想买一些。但是在向好友表达谢意之时,很难直接问她这个是在哪儿买的。不成想,她居然主动告诉我可以通过盒子上的标签直接购买,尝试了一下发现居然真的可以,朋友说,她是优必上的渠道商,乍一听,我以为她在给我推销,便赶紧和她岔开了话题。后来,我将特产送给了亲戚和朋友,有亲戚找我妈问我能不能告诉他们在哪儿买的,有的朋友们则委婉的说他们也想买一点来送人,有了这一次的分享,许多朋友也开始在朋友圈晒起了生活的油盐酱醋。我突然发现我的朋友圈又“活”了起来,大家好像又有了新的话题,新的分享,就算大家在不同的地区,甚至是不同的时区,因为分享,我们这一条条渐行渐远的相交线,好像又有了新的交点。
后来啊,上了大学,开始关注了公众号,还记得第一个关注的公众号是学校查成绩的账号,后来呀,学习、读书、情感、优惠、新闻。最开始关注时都是自己喜欢的,是啊,不喜欢怎么会关注呢。后来啊,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再也没有每天打开手机,看看自己关心的公众号发了什么的冲动,我看或者不看,他都会发,想删点什么,又在想,万一什么时候会看呢,万一有用呢,留下吧,留下吧,就留到了现在。
朋友圈也是这样,从最开始的只有寥寥数个家人、好友,增加到同学、同事、甚至是代购。朋友圈里最常见的,从心情,变成了代购、转贴居多,朋友间的交流从最开始的分享喜悦,分享优质好货变成了“帮我点下朋友圈第一条赞”,更多的,说的也是工作。
细想一下,几百,甚至上千的好友,还有几个是每天联系的呢?
我们想买一个产品,也很少去咨询曾经的好友,更倾向于在网上搜索“经验”,可是熟悉了就会知道,互联网上的“广告”太多了,所谓的经验,也是别人编造出来的面具。我们渐渐习惯用同一款产品,去同一家店铺,可是遇到从没买过的东西时,还是会踩雷。
最近生日,收到好友寄来的一盒生日礼物,是当地略小众的特产,但是特别精致,口感也很好,我和家人都十分喜欢,妹妹也想买一些。但是在向好友表达谢意之时,很难直接问她这个是在哪儿买的。不成想,她居然主动告诉我可以通过盒子上的标签直接购买,尝试了一下发现居然真的可以,朋友说,她是优必上的渠道商,乍一听,我以为她在给我推销,便赶紧和她岔开了话题。后来,我将特产送给了亲戚和朋友,有亲戚找我妈问我能不能告诉他们在哪儿买的,有的朋友们则委婉的说他们也想买一点来送人,有了这一次的分享,许多朋友也开始在朋友圈晒起了生活的油盐酱醋。我突然发现我的朋友圈又“活”了起来,大家好像又有了新的话题,新的分享,就算大家在不同的地区,甚至是不同的时区,因为分享,我们这一条条渐行渐远的相交线,好像又有了新的交点。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