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纪录片开始后期制作
尤其是所谓的独立纪录片。虽然独立这个词已经变成了一块幌子。或者说变成了头脑简单技术稚嫩和成本低廉的遮羞布。但这毕竟是个好词,尤其是在当下的语境。
对我来说,首先困扰我的是找素材。因为贫穷,我拍片用的带子有一小部分是用过一次或几次的,还有从别人那里蹭的,还有我用了一半接着拍的。大多数的素材还是没什么问题。但往往我会觉得大多数素材没什么用,真正好的内容在这些零零碎碎的素材里。用过的带子经常会出的问题是出现横条或者马赛克。大多数的问题可以用不断清晰机器磁头的方法来解决。但总有一部分,录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我发现我常用的190P采带子不太合适,不少旧带子播放时会出问题。而我的小机器索尼21E却比较皮实,能识别很旧很脏的带子,而且一连采个十盘八盘没一点问题,热乎乎的像个暖水袋。还有一个困扰是拍摄的时候没有在磁带上做好记录,内容和时间都没有记录。这也为后期制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一些很重要的素材就这样消失了。
伴随着素材丢失带来的遗憾,下一步就要开始正式剪辑。面对这么多的素材,该找一个什么样的线索呢,按照什么顺序什么结构来剪辑呢。把线索剪的清楚明了一点,自己会觉得这个片子幼稚,单纯,像专题片,像CCTV,没有电影感。把线索剪得隐晦一点,自己和别人又会觉得晦涩冗长没有章法没有技术含量不懂剪辑。镜头长了觉得长,镜头短了又觉得是种妥协。说剪辑的时候不管别人或者观众的感受是不可能的。对一个纪录片来说,绝大多数观众对影片中人和事的理解都仅仅靠影像本身来接受,所以常常有种很不好的状况,作者自己心里很清楚是怎么回事,观众会觉得晦涩或者不明白。但是又不能把事情说的太明白,太明白了又会觉得幼稚。这种感觉,或者说这种错觉可能也制约了很多人的思路。
要欣慰的是现在的硬盘这么便宜。我现在有三个硬盘盒了。腾了很多空间,还是不够。又买了一个1T的硬盘加硬盘盒,才700块钱。以前买个80G的大约也是这个价格。
每当开始拍一个新的片子,会有很多理由让自己相信这是个好片子。但是拍几年下来,这些想法会渐渐的变弱。自己往往会觉得自己那时候的想法比较幼稚。那么,一个片子的前后往往会有不一样的章法。如何统一风格,是不是把早期拍的东西多扔一点就完事了?可能过很多年还是会后悔,又会发觉新阶段的幼稚。这个片子是拍我自己的,说实话,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无非也就是吃喝拉撒。以前,我喜欢在片子里硬塞一些政治啊,历史啊,故事性啊,戏剧冲突啊,社会啊等等,用这些东西来让片子看起来好看,并吸引人们的目光。这不就是一种投机心理吗。新片我要用减法来剪,把这些东西全部削弱,看看还能不能看。有时候我发自内心的欣赏小津,洪尚秀这样的导演,吃喝拉撒怎么就能拍成片子?是怎么找到信心的?最普通的世俗生活究竟有多少值得记录的地方?没有反抗暴政之举,没有时代浪潮之左右,没有大变故,没有大喜大悲……剩下的还有什么,这些究竟有何意义?难道这才是生活,生活为什么会这么小?最近看过几个老头的片子,《老爷车》和《天伦之旅》,都是很好的片子。我更喜欢影片的前半部分对生活的描述。尤其是《老爷车》。但是《老爷车》后面的故事性加强了,可能这是商业的考虑,但我觉得故事的存在使得这部片子贬值了。我为什么开始讨厌故事了呢。许鞍华说,通过《天水围的日与夜》,她找到了对生活和电影的信心。如果她没有获奖,信心是不是也有呢?
通过网络和短信我知道,2010年又有很多纪录片作者会拿出一些生猛的作品,虽然没有看,但透过文字,大体能体会到作品的感觉。这个时代的确有太多的事情需要记录,一个最坏的时代,往往能提供最多的素材。我如果不要时代给我的素材,仅仅要我自己提供的素材,这是犬儒?时髦?自私?自恋?自卑?还有,因为是私人纪录片,尺度和道德怎么把握呢……写着写着,突然又想到了一个线索。因为有个记者来找过我,聊了很多,基本都是扯淡,但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我可不可以把这个扯淡的采访作为一个线索贯穿影片,贯穿这三年来拍摄的素材呢?好像有些像《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啊。这种结构是不是很幼稚?算了。
支撑我做下去的信心是什么呢?在哪里呢?
魏晓波
2010-2-26于中国长沙
对我来说,首先困扰我的是找素材。因为贫穷,我拍片用的带子有一小部分是用过一次或几次的,还有从别人那里蹭的,还有我用了一半接着拍的。大多数的素材还是没什么问题。但往往我会觉得大多数素材没什么用,真正好的内容在这些零零碎碎的素材里。用过的带子经常会出的问题是出现横条或者马赛克。大多数的问题可以用不断清晰机器磁头的方法来解决。但总有一部分,录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我发现我常用的190P采带子不太合适,不少旧带子播放时会出问题。而我的小机器索尼21E却比较皮实,能识别很旧很脏的带子,而且一连采个十盘八盘没一点问题,热乎乎的像个暖水袋。还有一个困扰是拍摄的时候没有在磁带上做好记录,内容和时间都没有记录。这也为后期制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一些很重要的素材就这样消失了。
伴随着素材丢失带来的遗憾,下一步就要开始正式剪辑。面对这么多的素材,该找一个什么样的线索呢,按照什么顺序什么结构来剪辑呢。把线索剪的清楚明了一点,自己会觉得这个片子幼稚,单纯,像专题片,像CCTV,没有电影感。把线索剪得隐晦一点,自己和别人又会觉得晦涩冗长没有章法没有技术含量不懂剪辑。镜头长了觉得长,镜头短了又觉得是种妥协。说剪辑的时候不管别人或者观众的感受是不可能的。对一个纪录片来说,绝大多数观众对影片中人和事的理解都仅仅靠影像本身来接受,所以常常有种很不好的状况,作者自己心里很清楚是怎么回事,观众会觉得晦涩或者不明白。但是又不能把事情说的太明白,太明白了又会觉得幼稚。这种感觉,或者说这种错觉可能也制约了很多人的思路。
要欣慰的是现在的硬盘这么便宜。我现在有三个硬盘盒了。腾了很多空间,还是不够。又买了一个1T的硬盘加硬盘盒,才700块钱。以前买个80G的大约也是这个价格。
每当开始拍一个新的片子,会有很多理由让自己相信这是个好片子。但是拍几年下来,这些想法会渐渐的变弱。自己往往会觉得自己那时候的想法比较幼稚。那么,一个片子的前后往往会有不一样的章法。如何统一风格,是不是把早期拍的东西多扔一点就完事了?可能过很多年还是会后悔,又会发觉新阶段的幼稚。这个片子是拍我自己的,说实话,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无非也就是吃喝拉撒。以前,我喜欢在片子里硬塞一些政治啊,历史啊,故事性啊,戏剧冲突啊,社会啊等等,用这些东西来让片子看起来好看,并吸引人们的目光。这不就是一种投机心理吗。新片我要用减法来剪,把这些东西全部削弱,看看还能不能看。有时候我发自内心的欣赏小津,洪尚秀这样的导演,吃喝拉撒怎么就能拍成片子?是怎么找到信心的?最普通的世俗生活究竟有多少值得记录的地方?没有反抗暴政之举,没有时代浪潮之左右,没有大变故,没有大喜大悲……剩下的还有什么,这些究竟有何意义?难道这才是生活,生活为什么会这么小?最近看过几个老头的片子,《老爷车》和《天伦之旅》,都是很好的片子。我更喜欢影片的前半部分对生活的描述。尤其是《老爷车》。但是《老爷车》后面的故事性加强了,可能这是商业的考虑,但我觉得故事的存在使得这部片子贬值了。我为什么开始讨厌故事了呢。许鞍华说,通过《天水围的日与夜》,她找到了对生活和电影的信心。如果她没有获奖,信心是不是也有呢?
通过网络和短信我知道,2010年又有很多纪录片作者会拿出一些生猛的作品,虽然没有看,但透过文字,大体能体会到作品的感觉。这个时代的确有太多的事情需要记录,一个最坏的时代,往往能提供最多的素材。我如果不要时代给我的素材,仅仅要我自己提供的素材,这是犬儒?时髦?自私?自恋?自卑?还有,因为是私人纪录片,尺度和道德怎么把握呢……写着写着,突然又想到了一个线索。因为有个记者来找过我,聊了很多,基本都是扯淡,但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我可不可以把这个扯淡的采访作为一个线索贯穿影片,贯穿这三年来拍摄的素材呢?好像有些像《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啊。这种结构是不是很幼稚?算了。
支撑我做下去的信心是什么呢?在哪里呢?
魏晓波
2010-2-26于中国长沙
魏晓波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最简单的把普通耳机变成蓝牙耳机的方法 (2人喜欢)
- 油画原作出售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