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读后感 与众不同的的
2017年 看了蔡志忠的漫画,今天终于看了 《坛经》原著。
执着于书的内容是没有价值。
一. 横向比较 佛道最高境界是一样的。 道:道法自然。 佛:“无我” “无我”怎么理解 看《金刚经》解释:像普通的人一样该吃饭时候吃饭。像普通人一样该睡觉。 像普通。内心不受外界影响 也不去主动影响外界。 感觉是不是像草原的一棵小草。是不是像大海的一滴水。是不是和别的草和别的水没有不同。 重新换角度理解“无我”。 人是细胞组成,细胞不知道人的存在,按照细胞规律生存死亡。 把宇宙看成一个人,人看成一个细胞,人在宇宙微不住道,自生自灭 周而复始。 这样一看 佛和道 追求的结果是一样的。 佛 说船是过河的工具,过去河 ,船就不需要。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 ,沟通完,语言就不需要了。 佛和道只是修行的过程不同。
二.佛于儒 儒家《论语》把孔子只言片语组装起来并按照统治的意愿修改了很多遍,儒按照统治的需要推向历史的舞台。让知识分子按照儒家标准去行动。 但是并不是适应政治。遇到2个问题 1.帮助别人,别人恩将仇报。小人阿谀奉承的更吃开的。侍奉父母 忠于皇帝,反而不领情。 2.在做一番事业。需要和非君子交往。怎么去平衡这种关系,在黑暗的官场怎么保持清白。论语没有讲。
王阳明《传习录》 做了重新解释。 从自己心出发 解决上面两个问题 1.侍奉父母 父母反而说不孝。到底孝不孝。 2.要做一番事业 可以任用小人,给小人利益。 以最终目标去评判人。
慧能讲的从心出发。王阳明 讲从自己内心评判 慧能 讲“定慧一等 定慧一体”。王阳明“知行合一” 王阳明解释完全从佛教中参悟出来的。
三.佛与别的教派 为什么信仰。 1.人在生存产生各种负面感情,在宗教找缓解的答案。 2.宗教通过长期正能力暗示,并养成习惯。或者条件反射。 3.在祈祷,念经,中发现症状明显减轻,推广给朋友子女信仰形式。
这种信仰暗示 和冥想,催眠没什么区别,只是达到心灵的放松解脱。 很少人真心去追求最高境界。
四。内部比较。 神秀: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慧能: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神秀:先定后悟 慧能:先悟后定。
只是修行方式不同。 神秀和前5个祖做法一样 通过不停的修行 磨炼自己的内心,达到悟的状态。 慧能的定慧一等,先悟才和修行相结合。
六。谁更高明,不管谁更高明。反正历史选择了慧能。 我分析原因。慧能是顿悟,聪明的人选择顿悟。 不聪明的选择渐悟大数多人 更喜欢渐悟,大多数人学会不是追求最高境界,而是安稳自己的内心。
但是为什么慧能胜出, 1.慧能吸收的都是聪明人。 2.渐悟课能需要氛围。大家互相切磋。顿悟不需要。 3.五祖衣钵招牌给了慧能
七.为什么没有七祖。 1.五祖什么都没传给慧能 ,只传给了一个头衔,一个招牌。 2.渐悟需要一个领军人物。模仿。或者说需要一个参考的模板。 3.慧能开启了一个新的顿悟时代。顿悟遍地开花,每个人顿悟过程是不一样的 招牌意义不大。如果招牌给其中一个徒弟,就是否定其他徒弟。
八。修佛用不用出家 或者在寺庙? 慧能说“ 佛不给我给你的,是自己悟出了。只要悟到出随便”
九。神秀的门人志诚跑去慧能。 反向思考 顿悟毕竟是少数人,那慧能多少门人跑去了神秀哪里。最终目的是修佛,不能拿这个事情贬低神秀。
十。“发达”故事 讲不要拘泥于形式。
十一。“神会”这个例子 我看蔡志忠的漫画 没看懂看。看到原著 才明白慧能批评神会不懂装懂。
慧能“见不见是两边 痛不痛是生灭” 见不见是空间 痛不痛是时间 我理解“痛不痛”这句的意思,当时痛以后就不痛了。或者里面为 肉体在时候痛 肉体不在的时候不通。
十二。坛经中 各种颂 《传衣付法颂》,《正价动静揭》《无相颂》《灭罪颂》等 只是通过不停的颂读,不停的暗示,达到开悟。参考“佛与别的教派”
十三。佛给我们普通什么启发。 1.该吃饭时候吃饭,该工作的时候,该休息的时候。不纠结。 2.看开一切。以过程为导向。“无欲则刚” 不追求结果,才能达到更好的结果。 3.“我”本来就不存在,何必纠结得得失失呢。 4.外界的环境不影响你的内心 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