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逃避,你会失去更多
学过心理学的人,应该是更宽容的,一般人会批判、反感的,到了我们这里,更多地会去理解这种行为的意义,当事人通过这种行为所要传达的信息。但有时也会有个两难,即是接纳更多些呢,还是要给一些危机感呢,尤其是面对动不了的人,看着当事人在情绪漩涡里打转,不知何时是个头,也会着急,也会无力,有时全能感上来了,会有种魔术思维,即哪个点触到了,碰对了,他们就可以马上启动,也会合理化,也许他们是需要一段时间梳理的,这是一种酝酿,是一种孵化,也许他们只是被情绪蒙蔽了,才找不到他们要的答案。如果仅仅将停滞不前,解释为对改变的恐惧,对挫败的羞愧,对方向的迷茫,不敢跳出安全区,又似乎太过简易,里面混杂着的心理内容,也许还有很多。
学过心理学的都知道:孩子在某个阶段,是特别需要父母让他感觉他是被满足的,是被深爱的,是被温柔对待的,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如果这个阶段是混乱的、疏忽的,可能会让孩子卡在,对外界威胁的防卫上,和对当下需求的满足上,而无法长远地看待问题。可能会让孩子,更加无法相信自己是有力量的,是可以依靠自己解决很多问题的。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匮乏的,被剥削的,自己是不能满足自己的,别人是可能随时离开自己的,必须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占有更多,才可以让自己觉得安全、舒适,很多时候,对于外来的东西,只是摄入,却无法化为己有。
孩子在某个阶段,是特别需要自己依靠亲身体验,去获得控制感和秩序感的,去经历暂时的痛苦和无序,摸索自己的节奏,找到获得快乐、建立秩序的途径。如果这个阶段遭到更多的是父母的打断、强迫、过度控制,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混乱,在父母的意志与自己的意志之间,父母的感觉与自己的感觉之间,左右为难,可能会让孩子更难自我控制。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更加害怕失控,很担心自己做事情的过程中,遇到意外,不如所愿,受制于人,而对自己恢复控制、应对突发情况是缺乏信心的,似乎总要万无一失、周全准备、顺风顺水,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才可以有控制感,甚至常常会将自己不能控制的部分,如比较随机、偶发的部分,取决于别人的部分,也会想去控制。可能会更加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什么对自己是更好的,别人的意见很容易影响到他们,也会更加担心选的是不是最好,万一选错怎么办,容易陷入对坏的结果,和随之可能出现的自我否定的恐惧中。也可能会放大孩子对痛苦、失序的恐惧,加重无力感,而对于克服之后可以获得的更大安定感、效能感是缺少体认的。
孩子在某个阶段,是特别需要父母的积极反馈,去获得自己是最棒的,自己是有能力的、是有价值的确认,在他分享他对世界的发现时,取得的成就时,是特别渴望父母可以表示兴趣和赞赏的,通过此种方式来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长期的被忽略、被拒绝、被比较、被贬低、被苛责,或早年的一些重大的受挫和受辱事件,也可能积累下很多挫败感和羞耻感。这些都可能会让孩子今后在相关问题上,或遇到危机时,容易出现逃避行为。看似逃避的是当下的刺激,其实可能是害怕过去压抑的强烈感受卷土重来。
对亲密关系的逃避,是很常见的。早年关系中的负面体验,在没有安抚的情况下,孩子容易产生“不是我不好,而是你们不好”、“不是我融入不了你们,而是你们不配跟我玩”的想法,以此来平复难以忍受的羞愧感和挫败感,尽管内心充满的是对亲近和接纳的渴求。早年没有得到信任、支持、包容的亲密关系,长大后依然会期待着无条件的关注和爱,可能别人指出不足、提出不同意见,或是在关系中提出条件和要求,或是别人与之的亲近程度,不如自己所要的那么亲,就会激发自己的无力感,就可能会以贬低他人的方式,或中断关系的方式,而让自己不那么难受。强势的背后还是带着恐惧的,即一旦别人发现自己的不好,一旦达不到别人的要求,一旦关系里有了些间隔、距离,即意味着关系不复存在。
早年关系中的负面体验,也可能使他们尽量在关系中关闭自己或是干脆拒绝、回避关系。袒露脆弱,表达情感,提出需求,曾经遭受到的,可能是无视,可能是拒绝,可能是贬低,并没有多少被回应、被满足、被接受的经历,因此他们并不觉得这些会带给自己美好的体验,会让自我感觉更加良好,会让自己的情绪更加稳定,会减轻压力感、增加抗挫力,会让关系更加亲近、深厚,而且一谈这些,就可能触发内部的动荡,且有失控的危险。也可能在曾经的关系中,他们是承担更多的那一方,为此关系在他们的印象里是沉重的负荷,很多问题不能共同面对而是独自应付,另一方更多的是妨碍、拖累,而不是助力;他们是被限制、被掌控的那一方,为此关系在他们的印象里是缺少自由和空间的,很多时候必须勉强、违心地顺着另一方,自主性将受到很大的侵犯;也可能曾经在关系里有太多不稳定的经验,因小事而闹僵,在小处而翻脸,或者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先兆的,就爆发冲突,或关系破裂,为此关系在他们的印象里非常易碎、脆弱,再长久、再紧密的关系,也是随时可能化为乌有的。
也可能在曾经的关系中,他们是被要求完美的那一方,再好的表现,都可能被挑刺,为此关系在他们的印象里是不允许有缺点、弱点存在的,不然很可能遭到嫌弃、厌恶,他们可能很容易觉得别人是对他们不满的,别人是难以取悦的,是看不到他们已经做到的、已经拥有的,而是不断对他们指出更多错误的、提出更高要求的;他们是被忽略的那一方,另一方是对他们缺少关注和兴趣的,可能必须以自己的成绩、自己的进步、自己胜过别人来让另一方注意到自己,为此关系在他们的印象里是很难维持的,是相当疲累的,更多需要靠优于别人,更多需要靠外在获得,更多需要靠新鲜变化,而非内在持久不变的一些特质,而非情感上的彼此慰藉、支撑。
对于规则的逃避,也是常见的。一方面可能是过去遵守的规则,与自己的节律相违背,自己随性的时候少,而觉得规则就是束缚;一方面可能是过去的规则太严格,自己怎么做都被挑剔,而让自己觉得,只要是规则,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是没法达到的。他们无法感受到规则是一种保护,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大的自由,规则是一条捷径,可以让他们更笃定地获得他们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以让他们拥有一种内在的平衡和自在。他们可能会觉得规则就是别人的意志,遵守了就是委屈自己,规则就是自己获得快乐的绊脚石,遵守了就会受更多的苦,也有从不遵守规则中获得挫败、反抗权威的快感。
有些人对机会、好事、竞争,可能会习惯性的逃避。他们的内心可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一无是处的自我,觉得所有这些情境,都可能是会露怯的,出丑的,自己就是比别人差的,不可能胜出的,不可能把握得住的,不可能被人注意到的,即便别人并没有在用好坏、对错做比较、做判断,但在他们的内心还是会发生,并激起相应的不如人、很失败的感觉。另一个是无懈可击的自我,别人都是喜欢自己的,别人都是不如自己的,别人是不可以批评自己的,一旦自己的表现不够完美,不能引得众人瞩目、叹服,一旦不能马上看到成效,就会对自己不满了,就会觉得自己糟糕了。他们比较难做到,在退缩时,以自己的优势、强项,为自己鼓劲,以此举可以给自己带来的收获,为自己加油,他们更多想到的是,可能的受挫,可能的徒劳,可能的自恋受损;他们比较难做到,在进取时,关注自己进步的部分,感到自己享受的部分,而不仅仅以外界回应、别人反馈,来看待自己到底做得如何。
可能在知道这些背景之后,对于逃避行为可以有更丰富的应对。有些可能要深究潜意识到底有何阻力,但有时也会延误对社会的积极参与,有时也会成为不作为、不改变的借口。更多的可能还是要按照以小改变带动大改变的思路。首先还是要意识到,很多事并非不想去做,或是没能力做,真正在阻碍的是一些积压的负面感受或是一些无意识的恐怖化期待。逃避,只会让更多的内部需求得不到满足,内部压力更大、更失衡,从而让自己的恐惧更多的泛化,让自己的逃避行为愈加严重,越发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而一些恐怖化期待,可能会在一次次的逃避中,变为现实,一些负面的自我认知,也会变得更加牢固。
当然通过回顾自己的一些受挫或受辱的经历,在谈论中也可以得到部分释放,也可以以今天的眼光重新去看待过去,看清自己的得失和优劣,是个途径。而更多的,可能还是需要通过做新的尝试,才可以释放出来、逐渐淡化、进行转化。恐惧感强烈的,可以先在安全环境下,以比自己现有能力、水平高一点为目标,去做尝试,再过渡到不确定性更大、或冲击更大的挑战中。尝试,是可以破除很多恐怖化期待的,发现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发现自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发现自己是有应变力的,对困难和冲突是有化解能力的,同时也可以纳入更多新的体验。
这可能也需要更多的进行比较,旧的模式给自己什么感觉,新的模式给自己什么感觉,哪些感觉是之前没有的,哪些让自己感觉是更好的,每一次尝试不以结果论成败和输赢,而是在体验上更多的去做总结。很多时候,并不是熟悉的才是最好的,而是没试过才不知有更好的。有时,也必须要以可能发生的重大失去,去推动,毕竟人在无力、挫败的情绪中,往往会有些自暴自弃,觉得做什么都没用,或是做不做是无所谓的,可能会忽略只要微调,就可以有不同,可能会执着于当下的免于痛苦,放大不变的好处,而看不到之后更加无法逆转、无法承受的痛苦。
© 本文版权归 lightinme820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