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表征
阿瑟丹托:艺术界
沃尔夫林:图像学
中国视觉文化贡献
图像学/笔墨学
神性-图像表征-艺术界
人格理想-笔墨特征-书画界
黄宾虹:五笔七墨
笔墨外在形态
吴昌硕:画气不画形,气碎,气不整,画家不行
气贯通是一种能力
毕加索的整体感
看问题整体 韵律变化 气足 气脉
表征系统:外在语言和内在精神相比,外在语言是表征系统。
美学,心理学上的“同构”,公孙大娘舞剑,同构相对,不确定。
荒寒之气
寒烟澹墨如见其人
徐士昌
马英九中国世博馆,象征海峡交流团结
重要:黄框式局部
分析,好几年,画一画,停一停,每一段在不同历史时期画,纪录了黄公望的追求,对艺术理解的转变。对笔墨从初创时到体系建立的关键意义的思考,从南宋到宋元之变的意义。
笔墨与客观对象贴得比较紧,感觉没找到自己要表达的。
用笔更有变化,更有细微变化,松灵一点。
在元代画像不是问题,精神,主观对客观的理解,回到自然中修炼自己,第三段笔墨松灵平和单薄,没有烟火气。第四段最后山峰,客观没有高峻的山,孤峰独立,音乐高潮感。很久之后加上焦墨黑点,没有道理,是苔草还是树不重要,浓点,再画远山远坡。四大段,画了4-5年,6-7年,黄公望对中国笔墨理解和推进。过程建立,思想改变,阅历,学术思想的提高。心里的富春山,与自然理解,“象”不是他看到的,中国画都不是实景,与自然,人生的理解相关。轻松,放开,自然,随心所欲不逾矩,符合应该有的。没有道理更符合对象的追求,痛快,整体,有表现性。
古希腊之后,欧洲进入基督教时期,追求神性的光辉,而不是个体的完善。古希腊时期与中国的魏晋时期没有神的统率 ,人要控制欲望,追求美好的名声,审美化人生,是毕生的追求目标,讲究个人心灵。
董其昌的书画都差口气,是人品问题,中国人讲诚。画如其人,书如其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神性光辉--图像理论--艺术界(艺术作品,艺术鉴藏,艺术理论)
人格理想--笔墨表征--书画界(书画作品,书画鉴赏,书画理论)
三、笔墨作为形式语言--风格,面部,表情
笔墨的五级组合——“笔墨结构”:
(1)笔画笔触的最小的笔墨单元——一笔一墨——单元字符(五笔七墨)
(2)由笔墨单元组成的笔墨组合——三点三角——词与词组(芥子园程式)
(3)由笔墨组合构成的笔墨体势——书写意气——句式组合(气与韵)
(4)由笔墨体势组成的气脉布局——章法结构——段落组合(构图)
(5)画面各种因素构成整体气象——笔墨整合——整体文本(诗书画印)
笔墨单元
笔墨组合(三点三角)
笔墨组合(齐与不齐)
笔墨体势
气脉布局
整体气象
气与势的梳理与组成
布局的取舍与规整
笔墨体势与气脉布局对艺术家风格特色的建构与强化作用
上述笔墨的五级组合是对笔墨的技术性解释,这种技术性的结构是视觉的、感性的,诉诸于人的感官,而且是依凭人的书写动作来完成的。此即所谓“视觉语言”。而艺术家主体的精神内涵必须通过此种视觉语言的传递才能被观赏者感知和理解。所以笔墨的技巧性、艺术性是极为重要的。而笔墨技巧后面的精神性则是这一文化结构的价值核心。笔墨技巧和精神内涵之间时一种“表征”与“被表征”的关系。
四、笔墨范例作为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
表征系统的相对性:
中国书画作伪表征系统,主要基于笔墨书写过程中手的运动状态,与整个身体运动感受的同构行。在手的细微动作和整个身体的大动作之间建立起一种心理上的通感,这种通感在眼与脑的互动契合中建立起来,并通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而获得一种经验性的习惯。但这种基于身体运动的同构性的通感非常微弱,而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相对性与抽象性。
表征系统的有效性:
表征系统的有效性不是先验的,也不是必然的,现成的。而是要通过学习、体悟、修炼来获得的。需要学习语言。进入语境。在思考与训练中建立。“伯牙善古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不复古琴。”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其实非常困难,十分难得。
所以,“鼓者”与“听者”都必须是高水平的,而且在长期的互动中建立联系,达到默契。如此,表征系统才会是有效的。
音乐:鼓者-音律-听者
绘画:画者-笔墨-观者 音律与笔墨作为表征系统,其精神传递的有效性是分为不同层级的。
听懂和看懂的必要条件是“懂语言”,“入语境”,还要“知其人”,
而这三者都很不容易,难度很大。然而这种难度恰恰可以成为吸引更多的人群称为爱好者的动力。
五、对人格理想的欣赏、追慕、信仰、塑造。
魏晋名士的人物品藻风习,洋溢着对人格典范的欣赏与追慕之情。名士们特立独行,而又互相倾慕,自由讨论,辩疑析难,忠于理想,将道义名节看得比性命还重。这种审美性、超越性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世典范。
而后,又有王维、东坡、黄公望、倪瓒、青藤、八大等文士而兼画家的众多典范的身体力行,继承推进,使书画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和人生目标既充满了历史性的崇高感,又展现出时代性的鲜活特色。
对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阶层而言,这样的人格理想是一种共同信仰。这代代相传的知识精英们,他们都信。“信”是此中关键。这种对先辈榜样的崇拜、追慕、验证,成为文士们的生活内容。这种群体性的人格理想正是文士们的精神支柱、寄托、和精神家园。
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中国人的终极关怀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种群体性的人格信仰代替了对上帝的信仰,对神的崇拜。这是一种内在化的、此岸的、现世的信仰。通过这种信仰,文士们提升了自己的境界,将自己塑造成自己所希望的自由的存在。
笔墨与修为
黄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图》经数年创作才得以完成,这幅画为何要画数年?在这数年中,作者在思考什么?探索什么?如果我们比较此长卷的起首段、中前段、中后段、末尾段的笔墨,就可以大致的推测黄公望在数年中的思考和探究之所在。
四段的山体均用披麻皴表现纹理质感。起首段的皴法笔墨显得谨慎,运笔过程中显出思考的痕迹,虽一望而知,仍是大家气概,但在处理对象结构和笔墨书写这一对矛盾时,略感慎重有余,笔墨较紧,并有局部淡墨撩染,未能充分洒脱:作者在画了起首段之后,一定有“未能尽意”之不满足感,这种不满足感在当时的黄公望心中也是模糊的,是一种萦绕在心里的困惑,他要寻找新的出路:所以只好停下笔来游山看水,静观思索。
这是起首段笔墨,虽处于大家之手,却略显谨慎,皴笔与山石形体贴的较紧,笔线较为平行,严谨。此为长卷开头,心中充满期待,但下一半怎么走,仍在思考中。
许久之后,忽有所悟,又起画意:提笔漫写中前段富春山景,轻松皴擦勾勒,层层山岩、郁郁树木,尽在眼前。中前段的皴法笔墨显然比起前段更为松灵,曲折较多,皴笔有更多交错,也更为丰富,笔墨不滞于物,显得更为清爽。然而,画到此处作者仍感有不足,不足在何处?黄公望心里也仍然是不清晰的,仍然有困惑。所以还要继续寻找感觉。于是又停下笔来,看水游山、体悟自然、体悟人生。
此中前段笔墨,皴笔的独立性加大,随意性增加,笔线相互交错、错乱。虽突显出书写性,但心中仍有焦虑在。
有记载说,黄公望常常“终日在荒山乱石丛木深藻中坐,意志忽忽,人不测其为何,又每往湖中通海处,看急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诵而不颤,这种与大自然的交互融通,正是心性修炼的典型状态之一。修炼无疑是有实际效果的。中后段的山景显然也是停笔一段时间后再接通的,此段显然比前段更为轻松通畅,作者心境更佳舒缓,山势结构与笔墨皴发结合更为自然,此段是整个长卷的高潮,又是笔墨更为精彩的部分,但面到此处不知为何又有停顿,一定又有所思。
此为中后段,皴法笔线更为松灵,更加胸有成竹,更有把握,可见画家心态舒散,宁静,轻松画去,不急不乱,整体笔墨疏朗有致,树的安排也显得轻松而整体。这一段最显出艺术家闲适自如的心境。
又是许久之后,忽然又有所悟,再起画意,遂成末尾段山峰,平远水岸边孤峰陡立,这在富春江一带是少有的景色,其实是画家心中独立的孤峰,虽然也是披麻皴,从近处岩石向上画去,比随心走,淡然自若,意趣天成。此中有程式,有法又无法,只是自自然然随意画去而已,这末尾段的山峰,笔墨更为通畅爽快,疏峦排列更有节奏韵律,笔墨既附着于山体有独立于山体,结结实实又空空灵灵,这便是所谓”写意“,画到此处,孤峰耸立,嘎然而止,后边只是一抹平川,作者觉得对了,就该这样来,但还想再放一段时间,再思考一下。大的又过了些时日,作者又取出画来,默默按览品味,数年来的困惑与探寻,修炼与体悟,全记录于此长卷中,颇感欣慰!然静观数日之后,又感有所不足,有何不见?不适在何?仍然颇费思索!有了!猛然间,作者饱蘸浓墨,手起笔落,在孤峰上点下一串墨点,潇洒放逸的画面之上,顿生百般精彩!此时黄公望心里清楚,赏画者作作为知音心里也清楚,正所谓:此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
此段为末尾段,孤峰突起,用笔痛快,枯湿浓淡不经意而变化自然,笔墨随意性更大,更放松自由,不拘于程式,全凭对于笔墨节奏与结构章法的形式敏感。信手书写,顿时眼前,笔墨与丘壑同时活泼灿然起来,这是全画的高潮,显出黄公望人格中的豁然大气 ,这是其坎坷经历后的人格境界使然。这一点非常重要,正是“四王”们学了一辈子都学不到的所在。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说明中国文人大夫画家是如何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特别是对笔墨的探究和思索,来提高自己对绘画艺术本质的理解,同时也是提高自己对宇宙人生的理解,这是一个修炼过程。对于中国画家来说,是紧密相关,互相促进的统一体,对艺术理解的背后,就是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只有对宇宙人生有深刻的体悟,才能深刻地体悟中国的绘画,中国的笔墨。
所以我们说:笔墨是人生境界的表征系统,对于中国文人士大夫而言,诗、文、书、画,包括音律,都是为了人的自我能力和自我完善,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是围绕着个体的人的自我修为和自我完善建构起来的。
六、群体性人格理想作为自我塑造之价值导向的未来学意义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中谈到:
也许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完全符合士的理想典型,但是这一理想典型的存在终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它曾对中国文化传统中无数真实的’士’发生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鞭策作用。
福柯在研究古希腊的道德实践中,看到了当时的道德基础来自于城邦中的公民“对自己的关心”,即“看护自己”。对希腊人而言,主动控制自己的欲望是为了获得一种美的名声,创造出个人的美学风格,赋予自己一种特殊的生命华彩。这是一种生存美学,一种生活的艺术。——这种被福柯激赏的对个体人生的美学风格的自觉建构,与魏晋名士们的实践在本质上何其相似!与陶、苏、李、杜、云林、八大的自我完成何其相似!
书画是中国人创造的,独特的“自由艺术”。而这种自由优势被不断演进着的人格理想所引领。所以锤炼笔墨是一个参悟的过程,与学佛一样,也是每日不可少的“日课”。笔墨的文化学价值,正在于它是这一群体性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中国的诗文,书法也是同样。
在当今世界,好莱坞大片的英雄主角其实也在宣扬着一种群体性的人格理想推广着典范的引领作用。而当代的静悟与禅修也在契而不舍的探索着远古的方法与未来的信仰之间的贯通与契合。这些可敬佩的重建精神性的努力,能够给我们中国书画的现代转型提供什么样的启示呢?
中国画笔墨的鉴赏,是一种非常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需要丰富深厚的艺术素养和长时间的熏陶实践。笔墨实践与笔墨鉴赏不是一件孤立的技术性的事情,而是与士大夫文化人的整体人生修为密切相关,是整体人生修为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如其人”是中国艺术理论的独特理念,笔墨典范是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这是中国文脉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域文化的独特文化成就。
沃尔夫林:图像学
中国视觉文化贡献
图像学/笔墨学
神性-图像表征-艺术界
人格理想-笔墨特征-书画界
黄宾虹:五笔七墨
笔墨外在形态
吴昌硕:画气不画形,气碎,气不整,画家不行
气贯通是一种能力
毕加索的整体感
看问题整体 韵律变化 气足 气脉
表征系统:外在语言和内在精神相比,外在语言是表征系统。
美学,心理学上的“同构”,公孙大娘舞剑,同构相对,不确定。
荒寒之气
寒烟澹墨如见其人
徐士昌
马英九中国世博馆,象征海峡交流团结
重要:黄框式局部
分析,好几年,画一画,停一停,每一段在不同历史时期画,纪录了黄公望的追求,对艺术理解的转变。对笔墨从初创时到体系建立的关键意义的思考,从南宋到宋元之变的意义。
笔墨与客观对象贴得比较紧,感觉没找到自己要表达的。
用笔更有变化,更有细微变化,松灵一点。
在元代画像不是问题,精神,主观对客观的理解,回到自然中修炼自己,第三段笔墨松灵平和单薄,没有烟火气。第四段最后山峰,客观没有高峻的山,孤峰独立,音乐高潮感。很久之后加上焦墨黑点,没有道理,是苔草还是树不重要,浓点,再画远山远坡。四大段,画了4-5年,6-7年,黄公望对中国笔墨理解和推进。过程建立,思想改变,阅历,学术思想的提高。心里的富春山,与自然理解,“象”不是他看到的,中国画都不是实景,与自然,人生的理解相关。轻松,放开,自然,随心所欲不逾矩,符合应该有的。没有道理更符合对象的追求,痛快,整体,有表现性。
古希腊之后,欧洲进入基督教时期,追求神性的光辉,而不是个体的完善。古希腊时期与中国的魏晋时期没有神的统率 ,人要控制欲望,追求美好的名声,审美化人生,是毕生的追求目标,讲究个人心灵。
董其昌的书画都差口气,是人品问题,中国人讲诚。画如其人,书如其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神性光辉--图像理论--艺术界(艺术作品,艺术鉴藏,艺术理论)
人格理想--笔墨表征--书画界(书画作品,书画鉴赏,书画理论)
三、笔墨作为形式语言--风格,面部,表情
笔墨的五级组合——“笔墨结构”:
(1)笔画笔触的最小的笔墨单元——一笔一墨——单元字符(五笔七墨)
(2)由笔墨单元组成的笔墨组合——三点三角——词与词组(芥子园程式)
(3)由笔墨组合构成的笔墨体势——书写意气——句式组合(气与韵)
(4)由笔墨体势组成的气脉布局——章法结构——段落组合(构图)
(5)画面各种因素构成整体气象——笔墨整合——整体文本(诗书画印)
笔墨单元
笔墨组合(三点三角)
笔墨组合(齐与不齐)
笔墨体势
气脉布局
整体气象
气与势的梳理与组成
布局的取舍与规整
笔墨体势与气脉布局对艺术家风格特色的建构与强化作用
上述笔墨的五级组合是对笔墨的技术性解释,这种技术性的结构是视觉的、感性的,诉诸于人的感官,而且是依凭人的书写动作来完成的。此即所谓“视觉语言”。而艺术家主体的精神内涵必须通过此种视觉语言的传递才能被观赏者感知和理解。所以笔墨的技巧性、艺术性是极为重要的。而笔墨技巧后面的精神性则是这一文化结构的价值核心。笔墨技巧和精神内涵之间时一种“表征”与“被表征”的关系。
四、笔墨范例作为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
表征系统的相对性:
中国书画作伪表征系统,主要基于笔墨书写过程中手的运动状态,与整个身体运动感受的同构行。在手的细微动作和整个身体的大动作之间建立起一种心理上的通感,这种通感在眼与脑的互动契合中建立起来,并通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而获得一种经验性的习惯。但这种基于身体运动的同构性的通感非常微弱,而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相对性与抽象性。
表征系统的有效性:
表征系统的有效性不是先验的,也不是必然的,现成的。而是要通过学习、体悟、修炼来获得的。需要学习语言。进入语境。在思考与训练中建立。“伯牙善古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钟子期死,伯牙不复古琴。”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其实非常困难,十分难得。
所以,“鼓者”与“听者”都必须是高水平的,而且在长期的互动中建立联系,达到默契。如此,表征系统才会是有效的。
音乐:鼓者-音律-听者
绘画:画者-笔墨-观者 音律与笔墨作为表征系统,其精神传递的有效性是分为不同层级的。
听懂和看懂的必要条件是“懂语言”,“入语境”,还要“知其人”,
而这三者都很不容易,难度很大。然而这种难度恰恰可以成为吸引更多的人群称为爱好者的动力。
五、对人格理想的欣赏、追慕、信仰、塑造。
魏晋名士的人物品藻风习,洋溢着对人格典范的欣赏与追慕之情。名士们特立独行,而又互相倾慕,自由讨论,辩疑析难,忠于理想,将道义名节看得比性命还重。这种审美性、超越性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世典范。
而后,又有王维、东坡、黄公望、倪瓒、青藤、八大等文士而兼画家的众多典范的身体力行,继承推进,使书画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和人生目标既充满了历史性的崇高感,又展现出时代性的鲜活特色。
对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阶层而言,这样的人格理想是一种共同信仰。这代代相传的知识精英们,他们都信。“信”是此中关键。这种对先辈榜样的崇拜、追慕、验证,成为文士们的生活内容。这种群体性的人格理想正是文士们的精神支柱、寄托、和精神家园。
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中国人的终极关怀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种群体性的人格信仰代替了对上帝的信仰,对神的崇拜。这是一种内在化的、此岸的、现世的信仰。通过这种信仰,文士们提升了自己的境界,将自己塑造成自己所希望的自由的存在。
笔墨与修为
黄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图》经数年创作才得以完成,这幅画为何要画数年?在这数年中,作者在思考什么?探索什么?如果我们比较此长卷的起首段、中前段、中后段、末尾段的笔墨,就可以大致的推测黄公望在数年中的思考和探究之所在。
四段的山体均用披麻皴表现纹理质感。起首段的皴法笔墨显得谨慎,运笔过程中显出思考的痕迹,虽一望而知,仍是大家气概,但在处理对象结构和笔墨书写这一对矛盾时,略感慎重有余,笔墨较紧,并有局部淡墨撩染,未能充分洒脱:作者在画了起首段之后,一定有“未能尽意”之不满足感,这种不满足感在当时的黄公望心中也是模糊的,是一种萦绕在心里的困惑,他要寻找新的出路:所以只好停下笔来游山看水,静观思索。
这是起首段笔墨,虽处于大家之手,却略显谨慎,皴笔与山石形体贴的较紧,笔线较为平行,严谨。此为长卷开头,心中充满期待,但下一半怎么走,仍在思考中。
许久之后,忽有所悟,又起画意:提笔漫写中前段富春山景,轻松皴擦勾勒,层层山岩、郁郁树木,尽在眼前。中前段的皴法笔墨显然比起前段更为松灵,曲折较多,皴笔有更多交错,也更为丰富,笔墨不滞于物,显得更为清爽。然而,画到此处作者仍感有不足,不足在何处?黄公望心里也仍然是不清晰的,仍然有困惑。所以还要继续寻找感觉。于是又停下笔来,看水游山、体悟自然、体悟人生。
此中前段笔墨,皴笔的独立性加大,随意性增加,笔线相互交错、错乱。虽突显出书写性,但心中仍有焦虑在。
有记载说,黄公望常常“终日在荒山乱石丛木深藻中坐,意志忽忽,人不测其为何,又每往湖中通海处,看急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诵而不颤,这种与大自然的交互融通,正是心性修炼的典型状态之一。修炼无疑是有实际效果的。中后段的山景显然也是停笔一段时间后再接通的,此段显然比前段更为轻松通畅,作者心境更佳舒缓,山势结构与笔墨皴发结合更为自然,此段是整个长卷的高潮,又是笔墨更为精彩的部分,但面到此处不知为何又有停顿,一定又有所思。
此为中后段,皴法笔线更为松灵,更加胸有成竹,更有把握,可见画家心态舒散,宁静,轻松画去,不急不乱,整体笔墨疏朗有致,树的安排也显得轻松而整体。这一段最显出艺术家闲适自如的心境。
又是许久之后,忽然又有所悟,再起画意,遂成末尾段山峰,平远水岸边孤峰陡立,这在富春江一带是少有的景色,其实是画家心中独立的孤峰,虽然也是披麻皴,从近处岩石向上画去,比随心走,淡然自若,意趣天成。此中有程式,有法又无法,只是自自然然随意画去而已,这末尾段的山峰,笔墨更为通畅爽快,疏峦排列更有节奏韵律,笔墨既附着于山体有独立于山体,结结实实又空空灵灵,这便是所谓”写意“,画到此处,孤峰耸立,嘎然而止,后边只是一抹平川,作者觉得对了,就该这样来,但还想再放一段时间,再思考一下。大的又过了些时日,作者又取出画来,默默按览品味,数年来的困惑与探寻,修炼与体悟,全记录于此长卷中,颇感欣慰!然静观数日之后,又感有所不足,有何不见?不适在何?仍然颇费思索!有了!猛然间,作者饱蘸浓墨,手起笔落,在孤峰上点下一串墨点,潇洒放逸的画面之上,顿生百般精彩!此时黄公望心里清楚,赏画者作作为知音心里也清楚,正所谓:此中有深意,欲辩已忘言”。
此段为末尾段,孤峰突起,用笔痛快,枯湿浓淡不经意而变化自然,笔墨随意性更大,更放松自由,不拘于程式,全凭对于笔墨节奏与结构章法的形式敏感。信手书写,顿时眼前,笔墨与丘壑同时活泼灿然起来,这是全画的高潮,显出黄公望人格中的豁然大气 ,这是其坎坷经历后的人格境界使然。这一点非常重要,正是“四王”们学了一辈子都学不到的所在。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说明中国文人大夫画家是如何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特别是对笔墨的探究和思索,来提高自己对绘画艺术本质的理解,同时也是提高自己对宇宙人生的理解,这是一个修炼过程。对于中国画家来说,是紧密相关,互相促进的统一体,对艺术理解的背后,就是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只有对宇宙人生有深刻的体悟,才能深刻地体悟中国的绘画,中国的笔墨。
所以我们说:笔墨是人生境界的表征系统,对于中国文人士大夫而言,诗、文、书、画,包括音律,都是为了人的自我能力和自我完善,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是围绕着个体的人的自我修为和自我完善建构起来的。
六、群体性人格理想作为自我塑造之价值导向的未来学意义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中谈到:
也许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完全符合士的理想典型,但是这一理想典型的存在终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它曾对中国文化传统中无数真实的’士’发生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鞭策作用。
福柯在研究古希腊的道德实践中,看到了当时的道德基础来自于城邦中的公民“对自己的关心”,即“看护自己”。对希腊人而言,主动控制自己的欲望是为了获得一种美的名声,创造出个人的美学风格,赋予自己一种特殊的生命华彩。这是一种生存美学,一种生活的艺术。——这种被福柯激赏的对个体人生的美学风格的自觉建构,与魏晋名士们的实践在本质上何其相似!与陶、苏、李、杜、云林、八大的自我完成何其相似!
书画是中国人创造的,独特的“自由艺术”。而这种自由优势被不断演进着的人格理想所引领。所以锤炼笔墨是一个参悟的过程,与学佛一样,也是每日不可少的“日课”。笔墨的文化学价值,正在于它是这一群体性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中国的诗文,书法也是同样。
在当今世界,好莱坞大片的英雄主角其实也在宣扬着一种群体性的人格理想推广着典范的引领作用。而当代的静悟与禅修也在契而不舍的探索着远古的方法与未来的信仰之间的贯通与契合。这些可敬佩的重建精神性的努力,能够给我们中国书画的现代转型提供什么样的启示呢?
中国画笔墨的鉴赏,是一种非常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需要丰富深厚的艺术素养和长时间的熏陶实践。笔墨实践与笔墨鉴赏不是一件孤立的技术性的事情,而是与士大夫文化人的整体人生修为密切相关,是整体人生修为的重要组成部分。“画如其人”是中国艺术理论的独特理念,笔墨典范是人格理想的表征系统,这是中国文脉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域文化的独特文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