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吉光34:信这个信那个,不如先信“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分辨善恶,若基于个人情绪,则难免判断失误、偏颇。孔子在此只推崇仁者。那是在很高的境界分辨善恶,是可靠的。同时孔子也指出,仁者只是准确分辨善恶,但不会对世界或个人怀有厌恶之情。
因为仁者爱人。他只是基于博爱,分辨善恶、好坏、美丑,并不怀恨。仁者分辨这些事物的消极面,目的可能在于改变它们。就像佛与菩萨,看到恶人,只是想感化他,从而拯救他。
西方先哲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在孔子而言,应该是:人中的仁者,才是万物的尺度,是万物的观察者、判断者、指导者。西方先哲的说法与孔子相比,显然倾向片面与消极。就像科学技术一样。
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但最终是“无恶也”,所以,仁者是不带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他的观察与判断,很超脱。所以,一个有志于达到仁之境界者,最低表现可能是对人世的超脱。
在我看来,超脱人世,无非超脱一个“情”字和一个“欲”字,以及由此衍生的对世俗价值的看重。就是说,仁者是没有强烈的情和欲的,这一点,比较接近修炼到很高境界的和尚与道士。我一直认为儒家的高处接近佛家,其实在灵魂层面,又何尝不接近道家呢?儒、佛、道,乃至一切宗教目的,都是殊途同归的吧?
到了仁的境界,没有仇恨,没有忧伤,没有愤怒,一切判断都是冷静客观的。唯一接近情的地方,是仁者愿意为不善的一切,做出改变的努力。就像孔子在人世的表现一样。哪怕知其不可为,也要为之。这份英雄情怀,比较有“情”的味道。这个境界低于佛,大致与菩萨相当。
孔子的这个要求,不是现代人可以迅速理解的,因此也是难以实践的。从现代宗教事业表现来看,很多令人失望之处,因为宗教与宗教之间往往有隔阂,即便同一个宗教,还可能分成很多派,互相瞧不起,乃至仇恨。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尤其能自我否定。这不是宗教的不幸,而是人类的不幸。因为宗教的源头,如释迦牟尼、老子、耶稣等等,他们从没有自称是某某教主。他们在世的时候,没有相应的宗教。他们甚至不允许设立偶像。
所以,在宗教没落的时候,不妨看看孔子的话语。信这个信那个,不如先信“仁”。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分辨善恶,若基于个人情绪,则难免判断失误、偏颇。孔子在此只推崇仁者。那是在很高的境界分辨善恶,是可靠的。同时孔子也指出,仁者只是准确分辨善恶,但不会对世界或个人怀有厌恶之情。
![]() |
张小石摄于2017年4月1日 |
因为仁者爱人。他只是基于博爱,分辨善恶、好坏、美丑,并不怀恨。仁者分辨这些事物的消极面,目的可能在于改变它们。就像佛与菩萨,看到恶人,只是想感化他,从而拯救他。
西方先哲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在孔子而言,应该是:人中的仁者,才是万物的尺度,是万物的观察者、判断者、指导者。西方先哲的说法与孔子相比,显然倾向片面与消极。就像科学技术一样。
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但最终是“无恶也”,所以,仁者是不带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他的观察与判断,很超脱。所以,一个有志于达到仁之境界者,最低表现可能是对人世的超脱。
![]() |
张小石摄于2017年4月1日 |
在我看来,超脱人世,无非超脱一个“情”字和一个“欲”字,以及由此衍生的对世俗价值的看重。就是说,仁者是没有强烈的情和欲的,这一点,比较接近修炼到很高境界的和尚与道士。我一直认为儒家的高处接近佛家,其实在灵魂层面,又何尝不接近道家呢?儒、佛、道,乃至一切宗教目的,都是殊途同归的吧?
到了仁的境界,没有仇恨,没有忧伤,没有愤怒,一切判断都是冷静客观的。唯一接近情的地方,是仁者愿意为不善的一切,做出改变的努力。就像孔子在人世的表现一样。哪怕知其不可为,也要为之。这份英雄情怀,比较有“情”的味道。这个境界低于佛,大致与菩萨相当。
![]() |
张小石摄于2017年3月31日 |
孔子的这个要求,不是现代人可以迅速理解的,因此也是难以实践的。从现代宗教事业表现来看,很多令人失望之处,因为宗教与宗教之间往往有隔阂,即便同一个宗教,还可能分成很多派,互相瞧不起,乃至仇恨。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尤其能自我否定。这不是宗教的不幸,而是人类的不幸。因为宗教的源头,如释迦牟尼、老子、耶稣等等,他们从没有自称是某某教主。他们在世的时候,没有相应的宗教。他们甚至不允许设立偶像。
所以,在宗教没落的时候,不妨看看孔子的话语。信这个信那个,不如先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