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混,其实每个人都是有价格的 。
![]() |
1、出来混,其实每个人都有价格的 。
据媒体报道,一名94年的在读女大学生自称因为“缺钱,没办法”,在微信群里看到了“捐卵”广告,便变产生了“捐卵”的想法,随后她在地下市场卖20颗卵子获得了2.5万报酬。
![]() |
![]() |
之后,跟踪采写新闻的记者发现,女孩在取卵结束后的没几天里,QQ聊天窗口的在线提醒已从“4G在线”变成了“iPhone 7 Plus在线”。此时记者才想起了女孩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是真的缺钱,没办法。”
之后专家出来答疑解惑:女性卵子的数量都是有限的,用完就没有了。而且提前“透支”的话,会加速衰老。取卵手术会留下很多伤口,万一不当也会影响生育。
众口一词的议论是:为了一部iPhone 7就去出卖卵子,简直比卖肾还疯狂。
看了这样的报道后,想起了朋友的一句话:出来混,其实每个人都有价格的 。
换句话讲,就是没有感情基础的话,或者说感情基础无从构建的话,那么,人就是纯粹的商品,在不同层面和关系里,出卖自己。
只不过出卖的形式,在普世价值体系里,有的显得更高级更有尊严,有的比较低级低贱。
卖卵子也好,卖肾也罢,也无非只是一个自我标价问题。
类同的其实也比如上班挣工资,或者妓女拉客。区别就是上班出卖的是劳动力或者大脑智商之类,妓女出卖的是最原始的肉身。
既然都是出卖,那么,自己值什么?卖身体的哪个结构、哪个部位,全看个人选择。
如果女孩子觉得自己的卵子仅值一部iPhone 7 ,那就是她对自己的价值判断。
如果有女孩子觉得自己的卵子值男人用亿万家产来迎娶,那也是她对自己价值的判断。
至于这些判断哪个更准确更符合价值规律和人情世故,则是另外一回事。
那么,有了感情基础就不是商品了么 ?也未必。
只不过,这时候的商品属性被情感过度包装,不再那么显现性了而已。
就比如谈恋爱——
如果男人的付出止于买几个小礼物请吃几顿饭,那么在这个男人眼里,这个女人就值几个小礼物和几顿饭;
如果男人吃饭礼物之外,还会送房子送车,那女人在男人心里的分量或者说价格当然更值钱些。
至于最后娶回家里,当然就是“无价之宝”了。所谓“无价之宝”,完全是基于感情特别到位的缘故。
朋友关系也是如此。甚至同事关系等等。
当然,好处是,无论在哪一种关系里,彼此都是商品—— 我不值你更不值。反过来也一样——你值肯定是基于我也值。
选择权不是在一个人手中。
功利吗?貌似是的。
但这就是人生真相。
值得庆幸的是,人与人之间毕竟如此不同——
总有人的情感,简陋得像饥荒年代从来没有尝过美味的人,认为饱就是好,幸福就是吃多少都管够.......永远只把自己摆在被挑选的位置上,所求甚微,谁出个稍微差不多的价码就可以交换和出卖。
也总有人,秉持着——你(所有你)喜欢不如我喜欢——的原则,在清楚了解自身价值的基础上,更多是以买家的身份去挑剔和衡量,至少求个物有所值。
很难讲哪种选择更正确,毕竟每个人对世界的需索并不尽相同。只能说,自己喜欢就好,自己甘愿就好。
至于茨威格说的“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我想,茨先生所指的这个价格,其实也是一种变量,而绝非宿命。如果你自己觉得自己值得更高更好,努力让自己匹配就是。
即便是宿命,命运肯定也会暗中根据每个人不断变化的质地和成色,而暗中不停调整档次与价格。
所以说,一个人的值什么,说到底,还是由自己决定和掌握吧。应该是这样。
2、“要优雅”,也是一种毒。
“要优雅”——这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其实,在没有合理环境和生存空间的基础上,妄谈优雅,无异于痴人说梦。
虽然有钱也未必能修炼出优雅的的调儿儿,但没有金钱滋养的优雅肯定无异于无本之木。
比如那天看一位时装老板谈穿衣的境界:品味不一定跟钱有关,但是与钱无关的品味总觉得飘,指点他人的人生时,总觉得装.....底气不足。一眼看出刻意,努力,使劲,.小贫乍富的即视感。
优雅也是一个道理。使劲装出来的优雅,使劲约束出来的优雅,毋宁说仅仅是一种礼貌。
你或者会反驳说那谁谁谁家道中落后仍不失大家闺秀风范.........嗯,前提是她们的大家闺秀风范早先都是钱堆出来的,早已经融入血脉,之后种种不过是破落户沿袭旧习罢了。
所以,首先要好好地生存,为自己寻到立足之地。等到空间和底气都足够了,再优雅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