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宗朝独孤贵妃身世小考
看了《大唐荣耀》,被里面万茜扮演的独孤靖瑶圈粉,进而对独孤贵妃的身世感兴趣,于是到处上网查资料翻史书,想看看历史上的独孤贵妃是什么样子的,来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看了一部剧涨了知识,感谢万茜,感谢独孤靖瑶。╮(╯3╰)╭
先上图震楼。

一、关于生年
独孤氏(?—775年),谥号贞懿皇后。名字不详。旧唐书说她在750年(天宝九年)生了李迥,这也意味着至迟在749年就已经入广平王府了。
唐前期规定女子15岁结婚,据研究统计唐代女子普遍结婚的年龄就是15岁。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又规定女子13岁即可结婚,皇室也曾有13岁就结婚的情况,例如代宗曾将自己的才人赐给了孙子唐顺宗,这位才人是唐宪宗生母,当时13岁,以良家子召选入宫。不过16岁甚至17岁结婚的都不在少数。
一般来说入宫的女人很快都会得到御幸,所以根据李迥的出生时间,再结合唐代一般女人结婚时间,推测独孤贵妃应大约生于734年。
二、独孤氏家族
下图是根据相关资料做出来的独孤氏家族的世系表。

独孤家族比较有名的分别有:
独孤屯,在北周与北齐的沙苑战役中跟随高欢与北周战斗,战败被北周大将独孤信所擒,配为士伍,后渐得亲近赐姓独孤。
独孤楷,隋朝将领,北周时封县公,隋被封汝阳郡公,多次出征,屡有战功;先后任右卫将军、原州总管,领兵镇压蜀王叛乱,后任益州总管、并州总管等,多有功绩。独孤景云,因父军功被封县公。
独孤盛,隋末宇文智及、司马德戡等人杀隋炀帝时,时为右屯卫将军的独孤盛保护隋炀帝,大骂杀隋炀帝的人,最终也被杀死,是个忠君护主的人。
独孤卿云,右屯卫大将军、左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高宗龙朔三年(663年)为右武卫将军助吐谷浑防吐蕃,乾封元年(666年)受诏为鸭渌道行军总管参加唐灭高丽的战争。其女独孤开,嫁给杨执一。这个杨执一也颇有家世背景,往上数与隋杨坚属同族,在唐任高位,为右羽林将军、爵弘农郡公。
独孤彦云,参与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一起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后封幽州都督、历阳郡公,德宗时以贞观五十三功臣画图于凌烟阁。
独孤祎之,《旧唐书》说他是右羽林将军,《新唐书》《元和姓纂》《张夫人(独孤祎之妻子)墓志石》均记载他是左羽林将军。中宗神龙三年(707年)参与太子李重俊诛杀武三思的兵变失败,包括独孤祎之在内的人都被赐死。
从上面可以看出,独孤家族在独孤贵妃曾祖辈以上时,在朝廷很有地位,在军事上占据重要地位,参与各种重大的军事战争,并在多次重要的皇室政变中均有其家族人物的身影。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独孤家所支持的派别往往都是后世肯定的那一派,可见其家族的政治观还是挺正的。
但到独孤贵妃爷爷辈开始似乎不如之前显要了。离独孤贵妃比较近的一些人,曾祖父独孤元节为怀州长史,赠兵部尚书;祖父独孤珍为左卫郎将知巡;父亲独孤颖为左威卫录事参军,赠工部尚书(贵妃册文显示为礼部尚书);伯父独孤楚被赠工部侍郎。大历初,叔父独孤卓被封为少府监,哥哥独孤良佐封为太子中允,弟弟(不知是不是弟弟,暂且说是弟弟吧)独孤良器为通州刺史,独孤良弼为御史中丞。长史、郎将知巡、录事参军等类官职,一般在五品到八品之间,属于中下级官员。由此可见,独孤家在朝廷中的地位已经大大下降。
独孤贵妃有一姑姑,姑父叫王延昌,算是独孤家外戚里比较有地位的人了。这位姑父记载下来的有两件事,一是代宗刚当皇帝不久吐蕃打到长安,皇帝被迫逃跑到陕州,这算是代宗执政的黑点了。代宗逃跑后,郭子仪征兵勤王,王延昌协助之。二是代宗开集贤院会议,大约就是召集贤良集思广益的意思,选了十三个人开会,其中就有王延昌,官位吏部侍郎。王延昌死后,大历四年追赠吏部尚书。
唐代取官主要有科举、恩荫、推荐等。离独孤贵妃比较近的人,从他们的官职情况,再结合军功起家的背景,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主要靠恩荫或别人荐举的方式得官的。
到了独孤贵妃这一代和下一代,独孤家有了由武入文的趋势,例如独孤良器为大历十四年进士,独孤良史或和其子皆为进士。其实说是由武入文,倒不如说形势所迫。独孤家此时可使后代直接得官的资源已经非常微弱,中下级官员再想恩荫或荐举后代,恐怕得到的官职连品级也没有了吧,而更主要的原因则是随着时间推移,科举制已经成为唐代最主要的取官方式,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有论述到这一点。
综上可见,独孤贵妃并非显族,起码在唐代朝廷贵族遍地的皇室,只是普通的官宦之家。首先从其先祖不知何所人,知道其非门阀士族。在隋唐虽然一时显耀,也没有持续太久。到了中唐因没有荣耀门楣的文官武将,更让家族直接沦为普通。
三、关于怎样入府
《旧唐书》记载:“后以美丽入宫,嬖幸专房,故长秋虚位,诸姬罕所进御。”《新唐书》记载:“后以姝艳进,居常专夜。”通过两唐书可知她是因美貌入宫并获得代宗的喜爱。
贵妃册文中有:选躬之初,奉承先命。“选躬”就是召选的意思。另外她死后的哀册文里也说:惟昔天监,搜求才淑。就是往日广泛地采选有才德的淑女,代指招选入宫。《唐大诏令集》也录有哀册文,把“搜求才淑”中的“搜”写作了“娉”,不知依据什么底本,“娉”是“聘”的通假字,说明是纳聘入宫的。由此可知,独孤贵妃是因为美貌通过选聘入宫的。
有人根据《唐故司农独孤府君(桢)夫人宇文氏墓志铭并序》的记载,认为她是因哥哥独孤桢而罪没入宫的,同她一起的还有一个妹妹。这其实是对那篇碑文的误读。
碑文内容录如下:“维建中三年(782)岁次壬戌八月廿八日,薨于长安里济度之佛刹。以九月一日辛巳,窆(下葬)于万年里龙首原,礼也。夫人即故成都府仓曹鼎之长女也。自初笄适(嫁)大理党评事(大理寺官职)日益。……哀哉党侯,蕴佐时之具,怀死义之心。属(阙)人有嫌,非意获(阙)。 窜谪遐裔,枉横卒官。夫人绝室家之私,叹鲠直之屈。当弱冠之岁,负感激之诚。毁形称冤,竟遂雪耻。既而岿然荒徼( 荒远的地区),迥无亲知。万里还乡,独运窀穸(墓穴)。外姑(妻子的母亲,岳母)见之而悲喜交集,中朝闻之而嘉尚尤多。抑岁月不留,三周遽毕,而女弟皆在禁垣,既接国亲,频谒君上,于是有诏曰:司农丞独孤桢,皇后之戚也。宜因二妃之贵,重其姻好焉。丧阕(停止,终了)终身,王命之故。夫人以己所不欲,志常不怡。天鉴照照,独孤生寻亦先殁。”
根据碑文可知,宇文氏先后两次结婚,最先嫁给的是大理党评事,后遭党祸,全家被流放。后来又因为自家有两女是皇室妃子,被赐婚给独孤桢,但不久独孤桢就死了。因此横死官所的根本不是独孤桢,“二妃”也不是独孤姐妹。根据这个碑文,不能推测出独孤氏和妹妹共侍一夫,而独孤桢也不是独孤氏的哥哥,应该只是一个族人。况且独孤氏兄弟的名字都有个良字,而独孤桢的名字不符合这个规律。

四、关于同姓婚和姓氏变化
独孤家曾经几易其姓,上文已经提到独孤屯、独孤楷时获赐姓氏,而由李姓变成独孤姓。到了开元时又有一次变姓,太仆卿独孤琬请求把独孤姓变回李姓。唐代李姓为国姓,我们不难想象独孤家这次改回李姓的原因。独孤季膺墓志也记载了这次改姓:“公讳季膺,本姓李,陇西成纪人也……洎国初复正姓,徙居长安。堂兄之子入侍宫门。大历中,代宗册为后,於是录隋故事,又锡姓独孤。”
既然开元时独孤家已经改回李姓,因此独孤氏天宝时入广平王府是姓李的,他们的结合也似有违同姓不婚的习俗。
所谓同姓不婚,就是同一个姓氏的男女不能结婚,正妻和妾室都不可以。为什么呢?了解了姓的来源就容易理解了。
姓,女+生,它最开始指的是由同一始祖生的。例如周朝上至西周天子下至战国各诸侯,很多都是姬姓,这是因为他们都是在一条名叫姬的水边出生的黄帝的后代。而姬姓后代因为封地的不同,又有了郑氏、吴氏、鲁氏等等,这些都是氏,不是姓,氏可随着人的迁移发生变化,而姓则是固定的,标明了人的始祖。同一个姓就意味着是同一家,说白了就是是同一个爹妈生的。同一个爹妈生的怎么可以结婚呢?在古人看来这跟乱伦没什么区别。因此同姓只能是兄弟,异姓才可相交。要是不知姓什么,就像路边买的小妾,无爹无娘不知来源,那就占卜,看是不是同姓。
古人同姓不婚,更多是出于伦理的考虑。周代是中国大礼仪完善的时期,确立了同姓不婚的习俗,但到后面姓氏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一开始不同族不同姓的因为家族迁移或改名换姓、赐姓,变成同姓;有的原本同姓,也因为上述的原因,变得不同姓;姓氏源流、家族谱系要理清,已经不如周代那么容易了,于是就出现了以氏为姓的情况,各自用新姓在一个系统内设一个始祖祭祀,其实他们的新祖再往上追溯可能是同一个家族,拥有一个共同的大祖宗。所以后世在遵守同姓不婚的时候也有变通。唐代《唐律疏议》中就有规定:“初虽同族,后个分封,并传国姓,以为宗本,若与姬姓为婚者,不在禁例。”也就是说一开始是同姓,但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姓氏和新的宗族祭祀系统,相互之间可以通婚。
但是独孤氏不属于上述的情况。独孤氏虽然被称独孤,但其本姓李。根据《唐律疏议》:“又如近代以来,特蒙赐姓,谱牒仍在,昭穆可知,今姓之与本枝,并不合共为婚媾。”也就说虽然换姓了,但如果祖上是什么姓都清清楚楚的也不可以结婚,所以独孤氏嫁于广平王是违禁同姓不婚之俗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前赵曾出现过皇室同姓异宗为婚的情况。皇帝刘聪想娶刘氏姐妹为妻,被他的弟弟刘乂阻拦,刘聪问大臣怎么办。大臣说:“刘氏姐妹与陛下不是同一宗族,可以通婚。”刘聪听了大喜,于是娶为妃嫔。也就是说,古人也有认同异宗同姓婚配的。独孤氏虽然也姓李,但不与唐室家族为一宗。《新唐书》:“ 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失其何所人。父颖,左威卫录事参军。”不知道祖上是哪里人。《隋书》:“独孤楷,字修则,不知何许人也,本姓李氏。 ”也是不知道哪里人。
唐代异宗同姓是否可以结婚呢?《唐律疏议》:“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同宗共姓,皆不得为婚,违者,各徒二年。”这就说明唐代法律坚持的是同宗和同姓均不能结婚,只有异姓和异宗两个情况同时满足才可以结婚。那独孤氏即便与代宗不同宗,在唐代也违反同姓不婚规则的。但是有人对此条法律有不同的解读,陈鹏《中国婚姻史稿》:“唐律所称同姓,乃谓‘同宗共姓’,亦‘即尝同祖’者而言。倘姓同而宗异者,不在禁例,反之,姓异而宗同者,仍不得为婚。”认为异宗同姓不在《唐律》禁止范围内。不过个人认为这样的解释似没有说服力,如果“同姓”只指“同宗共姓”,那为什么还加个“皆”字?
所以目前不管从哪个方面分析,独孤氏与广平王都是违反同姓不婚原则的。既然违反同姓不婚的法律,却为何能通过正常的选聘呢?这一点就很令人奇怪了。个人的猜测是,可能唐代皇室并没有那么严格遵守同姓不婚的习俗。
还有一种可能是,唐代后宫女官分为内官和宫官,宫官因为是宫里办差事的,不涉及婚姻,不避同姓,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内官和宫官招选可能并没有那么严格区分,而是混乱到一起。入宫后,朝廷又不可能对下级女官严格管理,哪些可以侍奉皇帝,哪些只能做宫官,一切都是在一片混乱不明的状态中进行,于是虽然是同姓,也有接近皇帝、王爷的机会。对于潜邸王爷,根本不像皇帝有大臣严格监控,这种情况更容易发生。李俶极有可能并不知道独孤的家世、姓甚名谁就宠幸了她,而独孤贵妃也不可能自报家门说我跟你同姓,你不能上我。
在他们后面还有一例同姓婚,唐昭宗李晔的昭仪李渐荣就与唐昭宗同姓,关于这位昭仪史书找不到对她更多的记载,不知道她是以何种方式入宫的,只知道她在昭宗被朱温杀死前以身护帝,与皇帝同归于尽了。
如果说开元时独孤家改回李姓有向王室归宗的想法,那么大历年间又改回独孤姓就很值得玩味了。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大历三年(768年),独孤氏的哥哥独孤良佐又请求恢复独孤姓。《唐会要》卷三十六也有同样的记载:“ 大历三年正月二十四日,太子中允李良佐,及诸房谱,依旧姓独孤氏,从之。”同年二月二十五日,独孤被封贵妃,距离改姓前后差一个月。所有的事情联系到一起,都不过是为了做准备而已。这无疑说明正是因为同姓,才不能被正当地册封,甚至本身就遭到了非议。
不过不久独孤家又一次改回了李姓。(跟姓氏较上劲了哈,这在唐代很常见。)贵妃的侄子独孤玮请求恢复李姓。只是不知这次改姓的具体时间,不过从独孤楚女儿陈诸夫人墓志显示的仍是独孤姓,她死于元和四年(806年),推断应该是在宪宗朝。
五、关于夺嫡
独孤贵妃在史书中的名声不算好,史书对代宗对她的宠幸用了“嬖幸”一词,推究其因,恐怕史官认为她有夺嫡之嫌。独孤贵妃750年生韩王李迥,到李豫当皇帝时已经12岁,但比李适(742—805)小好多岁,而且李适是长子,在安史之乱后期有军功,是储君的不二人选。但是独孤氏在李豫当了皇帝之后很受宠,而她自己又有儿子,这样敏感的条件,要说没有夺嫡的念头或行动,恐怕谁也不会信。但是独孤贵妃是否确有夺嫡行为呢?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只能从字里行间推测。
当时直接参与夺嫡行动的有刘清潭和黎干等皇帝身边的一批红人。《旧唐书》记载:“德宗在东宫,干与宦者特进刘忠翼阴谋,几危宗嗣。”
刘清潭是代宗亲信的宦官,779年被赐名“忠翼”,代宗对他的信任程度可见一斑。这种信任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此人似乎跟随代宗颇久而且很受重用。代宗刚即位,安史之乱余乱未平,代宗派他向回纥招援兵,结果被回纥臭骂了一顿,但他一点儿也不退缩,说:“先帝虽然去了,但广平王是天子,他英武神明,当年还与你们叶护收两京,打败安庆绪,与你们可汗是旧交,而且我们大唐每年都给你们回纥好多好处,你们都忘了吗?”言辞间充满对代宗的敬佩和对大唐的忠诚。黎干在大历年间是京兆尹(首都市长),他攀附刘清潭并得到步步高升。两人的下场不言而喻,德宗当上皇帝后很快把他们一网打尽。
俗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刘清潭等人为何要帮助贵妃争取李迥当太子?他是宦官,他的根基就是皇帝的恩宠,而独孤贵妃的依赖也是皇帝的恩宠。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牵扯到代宗朝的党派斗争。代宗朝,元载是权相,他的地位相当于玄宗时的李林甫、杨国忠,尤其是鱼朝恩死后,更无人能出其右。元载是太子党的坚定支持者,后来德宗当上皇帝还念念不忘当年元载对他的保护之功。黎干、刘清潭等人跟元载对立,自然站在另立储君的立场上。至于对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那就不知道了。
独孤贵妃是否参与其中呢?旁人怂恿改立太子,韩王的亲娘却在那里说“不要,不要!”这种可能性恐怕不大。但是史书毫无直接记载,反倒哀册文里有“外睦诸亲,泣辞封拜 ”之类谦让的句子,存世的挽词相呼应,也说“礼逊生前贵,恩追殁后荣”,都是生前不追求皇后之位。但是这种赞颂性的文字不能作数,甚至与实际情况完全相反。例如武惠妃虽然生前为了当皇后,甚至鼓动唐玄宗杀死了三个亲儿子,但是追谥册文里却是“将加正位,前后固让,辞而不受”。
但是总的来说,独孤贵妃的夺嫡行动并不明显。
代宗对独孤贵妃的夺嫡反应如何?
代宗大约并没有想过改立太子。
《旧唐书》关于夺嫡事件,这样记载道:“炎将为载复仇,又时人风言代宗宠独孤妃而又爱其子韩王迥,晏密启请立独孤为皇后。炎因对扬流涕奏言:‘赖祖宗福祐,先皇与陛下不为贼臣所间。不然,刘晏、黎干之辈,摇动社稷,凶谋果矣。今干以伏罪,晏犹领权,臣为宰相,不能正持此事,罪当万死。’崔祐甫奏言:‘此事暧昧,陛下以廓然大赦,不当究寻虚语。’”说明代宗没有立独孤为后,立韩王为太子的念头。
《资治通鉴》摘引《建中实录》有一句话:“后其议渐定。贞懿卒不立。上憾之。”有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代宗已经被说服,有改立太子的想法,但因为独孤贵妃最后死了事情才停止,皇帝还很遗憾。其实不是的,它的意思应该是立太子的议论逐渐确定下来,贞懿终究没当上皇后,德宗对于黎干等人的行为非常愤恨。
独孤氏或虽曾进行过夺嫡行动,但终以失败告终,推测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1,并没有得到皇帝的支持。要说改立,有最终话语权的还是皇帝。
2,改立的支持者不是最大的当权派,只是大boss面前的红人。支持太子的权臣元载,代宗直到大历十二年才除掉他,不排除有忌惮的成分,对于一个权臣都如此纵容,更不要说换太子这样的大事了。
3,支持储君的在朝野占了绝大多数,除了元载,如李泌等人也都是太子党的支持者。其实上,这是符合政治法度的,为着政局的稳定,再加上太子的所谓军功,的确不能轻易改立。
4,独孤贵妃非豪门亲贵出身,无家族势力做背景。这一点非常重要,唐代仍重家世背景。
不过要说代宗完全没有动过哪怕一点点的念头,也不太可能。独孤被封贵妃之前,除了改姓,还有一个中书门下请册封贵妃的上表。只是册封贵妃,却需要群臣这么正式的上表,一般这种情况在请立皇后、太子的时候才会见到。而且上表内容也值得玩味,文章的行文思路是后宫对国家治理非常重要,需要理正后宫品秩。让人有种册后宫正位之主的感觉。
现在已经不可能知道大臣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上这道奏疏了,是仅仅想册封,但因为同姓而被大臣反对,后来改姓了,大臣为了安慰皇帝?还是本来有封皇后的念头,被大臣及时止住,大臣为了表示安慰呢?
无论如何,独孤贵妃都不能被立为皇后。史书记载,因独孤贵妃受宠,“故长秋虚位”,因为其受宠,后宫皇后之位才空悬。咋一看这二者是没有因果关系的,但在这里却有因果关系,说明代宗没有想立别的女人为后,要立也是立独孤贵妃,但独孤又有儿子,所以不能被立为皇后。
最后唐德宗当了皇帝,他似乎并没有为难这位曾经与他争储的皇弟。《资治通鉴》记载,刚当皇帝的德宗在为代宗守丧期间,尊礼敬孝,吃素斋羹汤,还专门叫上韩王李迥同他一起吃。总觉得《资治通鉴》记载这样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似乎有深刻的含义,是想说李适是在向李迥示威吗?看吧,现在当皇帝的是你老哥我,你要乖乖听我的话;还是说其实李适和李迥之间并没有尖锐的矛盾,所谓争储可能只是前朝大臣宦官派别上的斗争,而后宫未尝积极响应呢?
六、关于死后哀荣
独孤氏于大历十年(775年)十月初六日逝世,悲痛欲绝的代宗第二天就追封她为皇后,谥号为贞懿。独孤氏死后可谓殊荣无比了。独孤氏死后,代宗多日茶饭不思,也不上朝,最后将独孤氏的棺椁在宫里停尸三年才肯下葬。
代宗一开始想把独孤氏葬在长安城东章敬寺北,所谓“诏近城为陵,以朝夕临望”(《新唐书》)。
章敬寺是代宗为纪念生母而建的,十分豪华气派,位置在通化门外。从地图上看此地离大明宫着实很近,出宫门经夹城绕两三个坊就可到。

代宗把独孤氏的陵墓建在章敬寺后面,一来可以在皇宫里登高望东看到爱妃的陵墓,好像她还在自己身边一样,二来去祭拜母亲的时候还可以顺便去看看爱妃。但是并不能得到大臣的支持。把陵建这么近,总是去望望,睹物思人,还怎么管理国家大事?而且把妃子的陵墓建在母亲的寺庙后面,到时候是去看母亲还是看老婆?
其实代宗这个决定并非完全没有根据,长安城东是唐代宫人丧葬之处。章敬皇后葬于春明门外,应该离春明门不远,此门在通化门南;华阳公主也是葬在长安城东。所以代宗想把独孤氏葬在通化门外,虽出于私意,大略也算合规。只是所葬离皇宫太近,又在亲生母亲寺后,自然引起朝臣反对。
最后有一个大臣上书了,他力陈其中的不妥。代宗也是仁义之君,虽然有时候宽和过甚而显得不够决断,但也不是昏君,他听取了大臣的意见,还奖励了他。
最终独孤贵妃被葬在了郊外庄陵之园,同她一起的还有迁葬至此的女儿华阳公主。
七、关于葬地推测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独孤贵妃庄陵是在京兆三原县西北五里,但在注唐敬宗的庄陵时,也说在京兆三原县西北五里。这等于说两个在一处,这是不对的。根据现有资料,可以肯定这两个根本不在一处,独孤贵妃的陵墓是在长安城东。
独孤贵妃挽词有一句“ 东望长如在,谁云向玉京 ”,向东看好像人还在一样,谁说她已经仙逝而去仙都了呢。要向东看才能看到,说明在长安的东边。这首挽词是窦叔向所做,除了这首诗,还有别的资料佐证。
哀册文里说:“ 招帝子于北渚,从母后于东陵。 ”把华阳公主从北边靠近河的地方迁到东陵与独孤贵妃合葬。东陵是相对于长安来说的,在长安的东边。而“招帝子于北渚”也恰好印证了哀册文里所说的,华阳公主的墓“地卑湿”才迁葬,靠近河岸才会湿。
看西安地图,在西安市东北方向有渭水、浐河和灞河交错,把西安包围了起来。华阳公主葬在了哪个河边不得而知,但旧唐书里记载,华阳公主先葬于城东,说明华阳公主的墓地比较有可能在浐河附近(当然也可能是更西边的灞河,但这偏离了人们关于城东说法的心理距离,上文已经说过长安城东是唐代人的丧葬之处,很多都仅仅是葬在长安城外附近,除了章敬皇后,还有唐德宗之女唐安公主,葬在长缨路东附近),同时还要略偏北,因为这样才会有“招帝子于北渚”的说法,同时可以推测独孤贵妃的墓地在华阳公主最初墓地的南边。

姚南仲反对理由有一条值得注意:“夫长安城,陛下皇居也,分布十二辰。章敬寺北,当帝城寅上之地,陛下本命之所在,其可穿凿兴动,而建陵墓乎?”意思是说章敬寺的北边在寅上,是皇帝的本命所在,不能建陵墓。唐长安城的兴建参酌了阴阳五行学说,唐代宗本人也特别信阴阳五行,凡事必占卜。因他本人属虎,所以说触犯了他的本命。既然触犯本命,则庄陵必然不在寅的范围内。

从窦叔向的挽词,我们似乎仍能看出“望陵”事件的影子,作为为死亡后妃写哀词的大臣,窦叔向肯定知道一开始治陵计划的争议。结合上文独孤贵妃墓地在华阳公主最初墓地之南,我们似乎可以推测,独孤贵妃最终的庄陵可能只是稍向东或南移了一下,仍不会离长安太远。
如果上面推测正确,今天的西安市区已经大大扩展,陵墓还没有被发掘,但私心以为被完好保存的可能性也不太大了。
参考资料: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元和姓纂》《全唐文》《唐会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