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对印度的兴趣
最早觉得印度很神奇,是因为高三在青年文摘上读到一些摘自《穷人的幸福》的文章,对印度人的思维方式很崇拜,普通人的话也透着一股禅师味。上大学后念念不忘,就找来原书看了,然后写了一篇推荐文章发到学校BBS上,结果被一群人讽刺幼稚,说我上了大学还看青年文摘什么,很是恼火。继而看到天涯上一篇印度恒河浮尸的帖,我的认识也被刷新了。 渐渐了解到在中国人普遍认知中,印度是个很乱糟糟的国家,是开挂民族,像是生来就是搞笑的。我觉得这是不动脑子的无知的偏见。一个9亿人口的国家,如果人人做事那么地随性,恐怕早就崩溃了。然而印度不仅没崩,还能稳稳地发展,那它的社会中流砥柱们一定是一群不开挂的精英,和中国没有什么两样,差别应该在对国家发展无伤的底层人民素质,和一些因为文化差异不被我们理解的民族习惯。一言不合就跳舞大概是真的普遍现象。在印度出差的时候,在酒店里看电视,印象最深的就是电影里一会就会响起歌舞来。有次和几个印度同事同在一间小房子里工作,一个同事竟然一边听歌,一个扭动身子,在头顶有节奏地拍起掌来,差点憋不住笑。 昨天看了《三联生活周刊:骄傲的印度》,收获好大,对于种姓制度,佛教的理念,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落,印度的民主政治,特蕾莎修女的垂死之家等等方面,都更新了认识。可惜只是周刊而已,篇幅不够,不能满足我继续深挖的兴趣。读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幽暗国度,受伤的文明,百万叛变的今天)要提上日程了。 另外还想搞清楚几个问题,释迦牟尼创立的原始的佛教到底是怎样的,周刊里的描述似乎是个无神论,和我以前的猜测差不多。当年玄奘去印度取经时,佛教在印度到底衰落成怎样的状态。 看完了奈保尔印度三部曲的前两部,真的不是我的菜啊。跳跃太大了,感觉东一下西一下,总是抓不住作者想说啥。冷冷的叙事味道,就像何伟写中国的文字一样,但是何伟写的我还能看下去啊。以后的侧重点放在宗教教义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