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感怀
又是一年清明,尘世的烟火仿佛在此刻都挤进了这小小的墓园之中,带着如同细雨一般的思念,飘渺缠绵。 人人都道清明时节欲断魂,可我对清明的最初印象却偏偏欢悦得很。 幼时,偶然读到北宋词人晏殊的《破阵子·春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便感觉清明就该是这样的,草长莺飞,梨花簌簌,柳絮飘飘。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即便多是下雨天,清明的雨亦是与别时不同。盛夏的雨不多情、不缠绵、不温和,甚至有点狂野和粗暴。而清明的雨,像花针,像银纱,丝丝缕缕结成网,煞是好看,让人恨不得跳到里面,淋到融化。虽然每到清明时节家中父母都要带我去祭扫先人墓,甚至常常神色戚戚的教诲我要长忆先辈遗风。我听话地点头附和,却从未记在心里。只是想着清明时节的好景致,心中便觉欢喜。 长大些,又读了些唐诗宋词,每每读到有关清明的诗词自然是要多留意些的。不过却对这些千篇一律的哀怨词句大失所望。太过伤怀,不好不好。即使读到“念我长安道,千里无孤茔”,心中动容,却也不过是感叹一句:春光无限好,故人已天涯。 这几年在外求学,家中长辈多已溘然长逝。父母心中悲痛,不愿告知于我,多半要瞒着掖着。可怜我连见他们最后一面亦是奢望。有时感觉自己颇为可笑,这么多年,我只是清明的看客。看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挥手题诗作词,看着那野棠花落,江上流莺还有那酒幌下的清雨纷纷,看着游吟之人对清明缠绵的怨恨,读的不过都是易碎的典籍中别人伤了痛了的心绪。 而今,每每到清明,我便心思纷乱,像一个老人,躲在回忆里,不肯老去。家中父母依旧带我去祭扫先人墓,只不过那墓碑里不再是我不了解的先辈和干巴巴的事迹,而是我曾经绕其膝下的亲人。他们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谆谆教诲,犹言在耳。祭扫之后,父母总是沉默许久,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对我耳提面命,教诲我追忆先辈遗风。我也不似当年一般稚气跳脱。时光如水,总是无言。可这世间的哀愁与思念如日如月,从不曾随岁月流去,亦不会随白发老去,古人今人都是一样。 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逝者已逝,生者却怀系着一生一世的牵念。春社已过,又是一年清明,我又来到这小小的江边墓园,久久伫立在松花江边,望着远方如黛的青山,不愿离开。但问客心逐流水,流水可曾知客心?江面淡淡的雾摇曳着我的怀念,绵绵的雨缠绕着我的离殇,就连那在意象世界里清醇而多愁的杏花儿都要流泪,殊不知这一场杏花雨伤断了多少人的魂,揉打了多少人的心啊。 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江畔边,墓碑前,无限哀思涌入心里,涌入眼眶。人生旅途漫漫而不停歇,时间如流星划过星空,转瞬即逝,如今的伤感和走过的路终将随无情的岁月远去。年复一年,我们会长大远去,父母也会各自远去。古语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悲哀啊!人生难得好光景,莫让自已留遗憾。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 青草艾艾,坟头新新。但望故人,年年平安。此心拳拳,久久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