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家庭的父母,还是不要来往的好
我觉得,两个家庭的父母开始来往,一旦出现问题,就不是两夫妻之间谁让步那么简单的了。那意味着,必须有一方父母让步,这个时候,需要让步一方的子女,就会很难在自己父母面前提出“你们让步”的要求,这个时候,一方为了维护父母的面子,就会坚决不让步。结果,矛盾走进了死胡同。 比如,孩子奶奶生病时,孩子姥姥前去看望,礼节周到。 等到孩子姥姥生病,孩子奶奶却不去看望。 再比如:一家亲戚结婚,另一方亲戚随礼了。 等另一方亲戚结婚,一方亲戚却没了动静。 这样的问题,怎么破?让中间那个女人,或者男人,怎么和自己家的人解释?他(她)怎么回去面对亲戚? 有人说:以后奶奶生病,姥姥也不去看望。以后他家结婚,你家亲戚也不送红包。问题是:这次怎么办?媳妇怎么和自己妈妈解释婆婆这次的不前来探望?怎么解释对方的不随礼行为? 让孩子姥姥算了?别在意?让自己亲戚算了? 如此,最好,两个家族,最好还是别来往了。 以前,我看那个北京婆婆写给儿子媳妇的一封信,就提到了这一点。"两亲家不来往”,那时候,我还觉得奇怪,怎么有这样不近人情的要求?现在,我能理解了。 你家,有这样的婆婆,岳母吗?
………………………………………………
亲家间该如何相处?
老李的女儿快出嫁了,今天是第一次跟亲家见面的日子。老李对准女婿很满意,所以怀揣兴奋的心情跟亲家见面,可没想到见完面后老李却变得闷闷不乐。女儿见状赶紧了解情况,老李才道出,亲家在谈话时一个劲地表扬自己的儿子有多优秀,还表示媳妇的收入不多,婚后可以不用太操劳,在家带孩子照顾好家庭。这些话别人听起来可能没多大问题,但是老李怎么听怎么刺耳。因为自己女儿也是重点大学毕业,一直很懂事,是自己的骄傲,可在亲家的口气里好像自己儿子才是更优秀的,这让老李有点担心女儿结婚后能不能得到男方家的足够尊重。 从老李的例子可见,亲家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敏感、微妙的。可谓相见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沟通中有些尺度和原则是要懂得把握的,以避免误会,让沟通更加有效。因此我总结了亲家相处的“三忌三要”,与您分享。 三忌 一、避免不断赞扬自己的子女。正如老李的亲家,赞扬自己的儿子也许只是为了让老李更放心。但从老李的角度,就会觉得对方太偏爱自己的儿子,怕自己女儿婚后受委屈。更合适的做法是,既要适度讲讲自己孩子的长处,也要多夸夸亲家的孩子,肯定亲家教育有方。这种暗示会让亲家愿意在自己孩子出现问题时更主动劝导,维护自己“教育有方”的形象。 二、避免对对方子女评头论足。对媳妇或女婿有意见,可以直接跟他们真诚地沟通。若跟亲家表达太多自己的看法,本意是希望亲家回头说说自己的子女,而实际上这会让亲家误会你对他们的孩子有偏见。他们更会将你的这些评价转述给自己的子女,这会让年轻人有被告状的感觉。不仅对问题的解决无益,更让双方陷入对立关系。 三、避免造成偏袒自己的子女的印象。有的家长希望通过表达自己子女的不足让亲家多包涵,比如不会做饭、家务做得不好。却容易让亲家误以为是要袒护这些不足。更恰当的做法是讲完不足后补充说明,自己已教育子女婚后要尽量做好,夫妻一同分担家庭的重担。 三要 一、保持距离自然美。年轻的夫妻俩婚后是一家人,可两方亲家本质上还是两家人,不要混淆了概念。如果经常接触,难免造成摩擦,这让年轻人很难做。 二、教育自己的子女对亲家好一点。可以定时让子女给亲家捎些礼物;当子女表达对亲家的不满时,要教导他们懂得感恩、多理解老人。人与人都是相互的,以怨报德的毕竟是少数,觉得对方不好先反省下自己或子女有没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先做好自己。 三、多在媳妇或女婿面前肯定他的父母。人总是喜欢“喜欢自己的人”,而面对面的肯定容易被当做客套话,背后的肯定更显真实。这么做一方面会让媳妇和女婿因为自己的父母被肯定而感到自己也被接纳,另一方面当媳妇或女婿将你的话带给自己的父母时,能够在更深的层面引起亲家对你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