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请问我为什么要转金融?
最近这半年,遇到了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要转金融?这也是这半年问自己最多的一个问题。其实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太会做计划的人,从小都是听父母的安排,没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大一到大三上学期的三年半时间,我都是按照父亲的想法,兢兢业业地想着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子工程师,后来的突然转变,让很多人吃惊,也包括我自己。
现在想来,有一句话解释的很到位,“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因为你内心本身就是这样的人”。
第一次接触金融是高一的时候读了,宋鸿兵的《货币战争》,里面描绘了高盛和格林斯潘等巨擘是如何只手遮天,翻云覆雨。书里写了啥都不记得了,只记得自己的读后感是“妈呀,高盛太可怕了”,“诶呀,罗斯柴尔德好厉害啊!”。虽然后来发现《货币战争》最多只能当一部故事来看,但里面出奇的“剧情”也算是自己的人生理想启蒙:那时候还不懂何谓“金融”,但隐隐约约有一种想法,将来我就想做这些有意思的事情,但具体这“意思”是什么,自己并不清楚,也没有想过如何去做。
后来的三年,我和大部分普通学生一样,兢兢业业准备高考,从不去想自己高考之后的路是怎样的。高考之后的那段日子,我爸每天催促我去网上查询学校专业,然后捧着一本高校填报指南指指点点。“想读金融”的想法被我爸以“现在读金融的人太多了,市场饱和”以及“读工科学门手艺好就业”为由给驳斥了,于是收拾心思,(在我爸的思想引领下)做好了成为一名女工程师的规划。
上了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处于“民智未开”的阶段,很少有出于自己的兴趣去做的事情。大学里面空闲时间很多,才开始有了自发行动的欲望,那时候做任何决定,就只是想着自己喜欢,想去做,再无别的杂念。后来回头看,发现自己真的是对“商业”很感兴趣。
大一刚进校就报名参加了一个商业策划比赛,那时候连“商业计划书”是啥都不知道,就找了另外两名同班同学(都是商业啥都不懂的工科生)一起报了名。要交策划的前夕,我们仨在瑞安楼小圆桌旁边,异想天开想了挺多点子,但是无法形成完整方案,就决定要放弃。我给那次比赛我们学校的负责人发了短信,表示我们几个人能力不够,希望退赛,他回复了一句:“做一件事还没开始就放弃算什么?”这句话给我们仨打了鸡血,熬了两夜之后第三天,揣着几页纸的策划书就跑去比赛了。我们仨走进一栋庄严肃穆的大楼,紧张地乘坐电梯。到了现场之后,发现一起参加比赛的上财、复旦的学生都是西装革履,而我们仨穿着汗衫,脚上蹬着的是凉鞋和帆布鞋,震惊、羞愧和后悔的复杂情绪回旋冲击着我的心脏。虽然脑子里想着的是“会不会因为我们的穿着就被淘汰了”,还是相互鼓励“不能怂”,红着脸阐述完我们的策划方案,并且在展示环节和队友因为方案中的分歧进行了一场“现场辩论”。大概那次比赛我们的表现只向评委传达了一个概念——“这群人就是来打酱油的”。后来似乎是莫名其妙进了复赛,但是因为一些原因我们还是放弃了这个比赛。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商业比赛的经历,虽然是毫无准备误打误撞,但现在看来还算是自己“商业旅程”的开始。后来凭着兴趣又参加了几个商业比赛,但也是“始于兴趣,终于兴趣”,没有更深入的去学习,也没有想过自己真的要往这个方面走,还是想着要成为一名电子工程师。
初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看电视和灯箱广告,研究他们是如何达到吸引消费的目的,觉得广告真是有意思,大学里就去选修了广告学的课程。每周末读《第一财经周刊》《彭博商业周刊》,都会心潮澎湃,心跳加速,比遇到暗恋对象还开心,恨不能把图书馆里购买的商业杂志全都读一遍。同样的,也没有想过这些经历会对我电子工程师的未来有什么影响。
大学前三年一直没变的是,我觉得做生意很有意思。大二开学要军训,学长提醒我学校发的胶鞋太硬,要准备一下运动鞋垫。当晚,一时兴起,想到为何不趁机卖鞋垫呢?随机淘宝下单了几百双鞋垫,我爸一直在旁边和我说“安稳一点,不要找事做(给自己找麻烦)!”毅然决定不听老爸的话,这大概是我人生第一次没有听我老爸的安排。下单第三天,鞋垫和我同一天到达了学校。在QQ上一个个拜托自己认识的年级里的班长们统计一下班级需要鞋垫的同学,发现几乎没有任何回应,顿时就萎了。外面下着暴雨,我瘫坐在寝室里,正在暗自神伤,愁销量的时刻,收到了学校里一个社团的短信——“出售军训鞋垫,请班长统计各班级需要的数量”。因为自己也是班长的原因,收到了来自“竞争对手”的信息,顿时自己的心情由悲伤转为了悲伤加紧张,那一晚瞪着大眼睛愣愣地看着那两大箱的鞋垫失了眠,“完了,卖不出去这几百双鞋垫就砸手上了,这我得穿几十年呐?!不行我要行动起来!”于是第二天,我背着一大包鞋垫走进了男生寝室楼,一间间敲开男生寝室的门,竟然很快把自己的存货卖完了。那晚一次次数着卖鞋垫换来的一张张十元,二十元,五十元纸币,看着人生的第二桶金,真的是激动地留下了眼泪。后来那学期,经常遇到一些不认识的男生,会对我说“诶,你就是那个卖鞋垫的吧,我买过你的鞋垫!”那一刻不知道是应该开心还是尴尬。
当然,后来也有了其他高级一点的创业经历,也会想象自己成为一个女老板的未来,但是我脑袋里还是惯性地想着如何通过好好学习成为一名电子工程师。因为我觉得创业好难啊,做商业好难啊,我不可能做到的。
虽然想着成为一名工程师,“我得出去实习!”却这样告诉自己。因为学校氛围的原因,大二的时候,周围并没有出去实习的同学,当时也不懂得找资源。某天看到了一个老师发的一个创业团队招聘市场营销实习生的信息,想都没想就报名了,“不要工资也可以,我就是想来学习一些经验!”我对那个创业团队的香港老板说。“冰青,你有想过自己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吗?你的三十岁,你的四十岁。如果你想到的话,你就要想好怎么去靠近那样的一个你。”那天这个问题抛出后,在星巴克里,我捧着抹茶拿铁,说不出话来。我的第一段实习经历不那么愉快,不仅没工资,还要自己出地铁费和饭钱,一个月之后让我产生了反感心理,也意识到目前国内互联网创业团队的水平还是参差不齐。
和老板请辞的那天晚上,我又失眠了。如果不是因为那一场失眠,看了徐小平的书《邮箱里的灯光》,可能都不会想到要转专业——我不喜欢工科,我想学金融,我要做商业!那一晚发现并终于敢承认了自己的志向,眉头紧锁,掌心因为激动出了汗水,心脏砰砰跳动,伴随着一种难言的喜悦终于入眠。第二天一大早,我特别郑重地告诉我爸,我要考研,去读金融!我爸又一次用他的理论把我拉回了现实,告诉我诸多困难,用他最喜欢的那一招,连环炮似的问了我几个问题,“考研金融你要怎么准备?”“考研金融录取比例是多少你知道吗?”“金融是做什么的你知道吗?”“你学了这么多年工科全部白浪费了吗?”
好嘛,我又被打回原形,耷拉着脑袋,去看拉扎维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不过我开始努力去搜集信息,试图回答我爸的那些问题,回答我自己人生未来如何走的问题。
我还是选择了出去实习,回来继续做电路设计习题,为了跨专业保研做准备。开始跨专业保研申请,其间经历许多挫折、失望和失落,不一一赘述,现在看来还是有很多感慨。
后来,在实习和后来选择学校offer的过程中,也有过很多类似于到底是工科还是商科的选择。印象很深刻,在九月,选择研究生去向的时候,那时候一度已经坚定了的要读金融的决心又动摇了,我问自己,如果你读了工科的硕士,那你会怎么度过那三年?毫不犹豫地,我回答自己:我会出去去金融商业机构实习。于是,选择的答案很明确了。
我自知自己并不是一个聪明以及勤奋的人,言辞木讷,也没有什么宏大志向,能做到的独善其身,也许并不能做到兼济天下。虽然现在时常怀疑自己这样的性格和智商是否适合金融这个行当,但是相信,既然是出于自己真正的兴趣而选择,那么命运自有安排。
做行研的时候,看到过一个转专业的学长写的金融行业从业心得,里面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刻,他提到自己最钦佩的其实是那些他们辅助上市的敲钟的实业家。我也是从心底里敬佩那些选择继续钻研基础学科以及工科,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为目标的前辈和同龄人。回首人类历史,是以“工业革命”划分人类的发展阶段,也是只有实业进步才能让人类的生活发生本质的变化。我第一篇写的研报是利亚德,记得带我的哥哥和我说,“利亚德的老总是一个很有情怀的企业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利亚德的年报)。后来总喜欢去看看一些上市公司老总的发展历程,有很多原先都是产业线上的装配生产工人,发现机遇,选择方向,最终成立了自己公司。这些实业老总的情怀、眼光和胆量着实让我钦佩。
我逐渐发现,有时候,你的心理有一个小想法,就像一棵小苗,可能很不起眼,甚至你自己都会忽略他的存在。但是它一直在生长,你不经意的一些选择给予它阳光和水分,慢慢,慢慢,某天,它会开花,会结果,会支撑你的内心,遮挡外界的杂音。
-
Chilly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30 18: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