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如水女人
——读《城南旧事》有感
我会去读《城南旧事》完全是因为接触了小学生,读完之后我觉得这书不仅是小学生的必读书也是老师的必读书,更是女人的必读书。我在书中看到了一个成年人对满载自己故事的城池的怀念和喜爱,看到了一个有教育情怀的女教师怎样融合爱和教育去影响孩子,看到了一个有新思想的中国女人如何高质量地过完这一生。我这里就从女人的角度来讲讲自己的感受。
女人如水,很多人用过这个比喻,其中用得最好的就是曹雪芹先生了,我在这里用这个比喻似乎有点不知轻重,但是没关系,大家不愿意看我还是要讲,如果有愿意看的请扶好眼镜——
我觉得女人在不同时期可以用不同的水来比喻,童年时代和少女时代是口水,青年时代和中年时代是泪水,到了老年时代便是一壶沏得又醇又香又回味无穷的茶水了。
先来看看口水时代。
书本开篇就有这样的描述:我站在骆驼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后来的几篇基本都离不开吃,其中有一段直接让我把口水滴到了书上:来一斤吧!热炒的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砂子。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我想只有一个对吃真正热爱的人才会把吃的描绘得那么生动,那么什么叫做真正的热爱呢,就是除了会吃还会做,哪怕是黑暗料理:入中学正是发育成长期,我又好吃,自己倒也有几样怪异的食谱:起水泡饭……茶泡饭就酱萝卜……烧饼夹烧羊肉就酸梅汤……烧饼油条夹泡菜……
小孩贪吃好吃是人正常的生长规律,是人小时候都这样,人的味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退化,所以人啊趁能吃会吃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吃。别看吃这么简单而又普遍的动作却会给人带来深沉而又独特的“乡愁”,钟阿城说“乡愁”说到底是味蕾惹的祸!女孩应该会比男孩贪吃一点吧,因为女孩幼稚的时间比男孩要长一点。真的好羡慕作者,因为投胎投得好都没有经历过饥饿的感觉,因为生活在京城很容易尝遍天下美食,因为生长在文化大国吃下去的都是“舌尖上的中国”。看完前两编又激起了我去北京的愿望,这是第二本让我如此想去北京的书了,想去北京好好吃一番,第一本是陈平原的《五月四日那一天》,看完想去读北大。比较起来,还是现在的愿望容易实现一点。“能吃是福!”,会吃的人到哪都有福,到了台湾林海音还是不忘写跟吃相关的文章:《台南“度小月”》、《爱玉冰》、《新竹白粉》、《台湾民俗杂辑》……这下我又想去一趟台湾了!
随着人慢慢长大对食物的诱惑慢慢减小了,随之而来的是泪水岁月——
这个时期的女人经历恋爱、婚姻、事业等很多人生重大的事情,当然,男人也会经历这些,但心路历程和女人完全不一样,正因为如此,女人这时候会变得很感性、很敏感,还很容易哭。这本书里关于婚恋的文章我更多的是佩服,这是一个有智慧的女人才会把爱情、婚姻和家庭看得如此透彻,才能把棘手的问题处理得如此完美,而关于教育的文章《玫瑰》、《会唱的球》、《萝卜干的滋味》我是真的看哭了!
不管是口水还是泪水都是暂时的,只有茶水才值得久久品尝!
书本最后一编是作者上了年纪之后写的文章,很朴实,很平淡,却看得意犹未尽,仿佛看到了很多作家坐在一起唠家常,而我坐在一边仰着头静静地听着,眼里全是敬佩和崇拜。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人生戏剧散场时,女人要留给世界一个优雅的背影!
做如水的女人,既顺应自然,也体现智慧!
我会去读《城南旧事》完全是因为接触了小学生,读完之后我觉得这书不仅是小学生的必读书也是老师的必读书,更是女人的必读书。我在书中看到了一个成年人对满载自己故事的城池的怀念和喜爱,看到了一个有教育情怀的女教师怎样融合爱和教育去影响孩子,看到了一个有新思想的中国女人如何高质量地过完这一生。我这里就从女人的角度来讲讲自己的感受。
女人如水,很多人用过这个比喻,其中用得最好的就是曹雪芹先生了,我在这里用这个比喻似乎有点不知轻重,但是没关系,大家不愿意看我还是要讲,如果有愿意看的请扶好眼镜——
我觉得女人在不同时期可以用不同的水来比喻,童年时代和少女时代是口水,青年时代和中年时代是泪水,到了老年时代便是一壶沏得又醇又香又回味无穷的茶水了。
先来看看口水时代。
书本开篇就有这样的描述:我站在骆驼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后来的几篇基本都离不开吃,其中有一段直接让我把口水滴到了书上:来一斤吧!热炒的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砂子。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我想只有一个对吃真正热爱的人才会把吃的描绘得那么生动,那么什么叫做真正的热爱呢,就是除了会吃还会做,哪怕是黑暗料理:入中学正是发育成长期,我又好吃,自己倒也有几样怪异的食谱:起水泡饭……茶泡饭就酱萝卜……烧饼夹烧羊肉就酸梅汤……烧饼油条夹泡菜……
小孩贪吃好吃是人正常的生长规律,是人小时候都这样,人的味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退化,所以人啊趁能吃会吃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吃。别看吃这么简单而又普遍的动作却会给人带来深沉而又独特的“乡愁”,钟阿城说“乡愁”说到底是味蕾惹的祸!女孩应该会比男孩贪吃一点吧,因为女孩幼稚的时间比男孩要长一点。真的好羡慕作者,因为投胎投得好都没有经历过饥饿的感觉,因为生活在京城很容易尝遍天下美食,因为生长在文化大国吃下去的都是“舌尖上的中国”。看完前两编又激起了我去北京的愿望,这是第二本让我如此想去北京的书了,想去北京好好吃一番,第一本是陈平原的《五月四日那一天》,看完想去读北大。比较起来,还是现在的愿望容易实现一点。“能吃是福!”,会吃的人到哪都有福,到了台湾林海音还是不忘写跟吃相关的文章:《台南“度小月”》、《爱玉冰》、《新竹白粉》、《台湾民俗杂辑》……这下我又想去一趟台湾了!
随着人慢慢长大对食物的诱惑慢慢减小了,随之而来的是泪水岁月——
这个时期的女人经历恋爱、婚姻、事业等很多人生重大的事情,当然,男人也会经历这些,但心路历程和女人完全不一样,正因为如此,女人这时候会变得很感性、很敏感,还很容易哭。这本书里关于婚恋的文章我更多的是佩服,这是一个有智慧的女人才会把爱情、婚姻和家庭看得如此透彻,才能把棘手的问题处理得如此完美,而关于教育的文章《玫瑰》、《会唱的球》、《萝卜干的滋味》我是真的看哭了!
不管是口水还是泪水都是暂时的,只有茶水才值得久久品尝!
书本最后一编是作者上了年纪之后写的文章,很朴实,很平淡,却看得意犹未尽,仿佛看到了很多作家坐在一起唠家常,而我坐在一边仰着头静静地听着,眼里全是敬佩和崇拜。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人生戏剧散场时,女人要留给世界一个优雅的背影!
做如水的女人,既顺应自然,也体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