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 青衣
明天要去参加丽娇姐的朗读者活动了,准备了一些时间的文章《青衣》终于可以拿来读分享给大家来听。
青衣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韵的极少。
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胚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给春来,谁劝都没用。可第五场,她来晚了。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了妆。她们对视了一眼,都没有开口。筱燕秋一把抓住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她没有说,她现在只会抖动嘴唇,不会说话。
上了妆的春来真是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就是嫦娥。大幕拉开,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在她四十岁的那个雪夜,真的死了。
观众承认了春来,掌声和喝采声就是最好的证明。
筱燕秋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她一点都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么,她拿起青衣给自己披上,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往手上抹,往脖子上抹,往脸上抹……她请化妆师给她调眉,包头,上齐眉穗,戴头套,镇定自若地,出奇地安静。
筱燕秋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去。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了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下面,她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簧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
雪花在飞舞,戏场门口,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她要给天唱,给地唱,给她心中的观众唱。筱燕秋的告别演出轰轰烈烈地结束了。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地失去自己挚爱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这是每个人必经的巨大伤痛,而我们从筱燕秋的微笑中看到了她的释怀,看到了她的执著和期盼。
生活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失望在先,希望在后,有希望就不是悲!
这篇文章我第一次读到它是上大学的时候,当时就特别喜欢,但是也说不上来为什么喜欢。以我当时的年龄和阅历还不足以对它有太过深刻的理解。后来等到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到现在将近10年的时间,我每隔一段时间想读点东西练练声的时候都会把它找出来读,然后我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我对它的理解也不一样了。
包括这次来参加朗读者,我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当中的就是这篇文章,它真的可以讲是贯穿我生命始终的一种陪伴。但是我之前并没有认认真真的思考它带给我的究竟是什么,我对它的理解又是什么。
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地失去自己挚爱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这是每个人必经的巨大伤痛”这句话我最近又有了不一样的感悟,以前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就会在想,未免也太武断了吧,怎么可能每个人都会在一生中不断的失去自己的挚爱呢,而且是不断的。后来认真的思考,真的是这样。
挚爱并不仅仅是我们热爱的事业,它包含了人生的方方面面。比如每个阶段的自己都是不同的,我们会告别过去的自己,我们经历的那些人和事,我们的朋友、亲人,乃至父母早晚有一天都会失去的。所以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人生是一个不断的告别与放下的过程。我们会与过去的自己告别,会与过去的经历告别,会与曾经挚爱的人和事业告别;而我们在每一个阶段的告别都会有痛苦、有不舍得,但是在经历完这个过程之后,我们就要试着去放下,去往前看。我们每个人都要活在当下,而不是活在过去;过去的那些经历让我们变成了现在的自己,而我们现在所经历所付出的决定了我们以后将成为怎样的人。
这也是文章最后一句所表达的意义:生活中充满了失望和希望,失望在先,希望在后,有希望就不是悲!
最后,我用一句特别喜欢的台词来总结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遗憾的是我们来不及告别。”即使有一天我们会失去那些我们视为珍宝的东西,那么在拥有当下的时候好好的珍惜就好啦,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再遗憾和悔恨。
© 本文版权归 Cruella 伊拉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