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哥王阳明

故国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命名为“龙冈书院”,卧室取名为“何陋轩”。
真正有知识的人,通晓了宇宙的真相,知道了事物之发生为必然,则遇事不动情感,不为所缚。
三组关系:人生和宇宙,人性和天理,格物和致知。
世界已被证明是混沌的。物理学走到20世纪就开始“测不准”,越来越飘忽;文学领域更是玩起了现代派、意识流,偏不好好叙事,这正是对扭曲复杂的现实世界做出的无力呐喊。
曲则全,枉则直,少则得,多则惑。
其实,世界是什么样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需要什么。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人生的三重境界反复经历轮回,你暗恋过,失恋过,得意过,暧昧过,终于有一天,你心力交瘁,无意再爱,权衡利弊之后找了个差不多的人结婚了事,美其名曰:爱的人不一定要结婚,结婚的那个不一定是爱的。
这是爱。
简单,质朴,剔出一切杂质,直指内心。
还有一样东西,叫“理”。
简单,质朴,剔出一切杂质,直指内心。
心即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事物的存在,你必须先承认在某种条件,某种情形之下,有被你体验的可能,或体验它所产生的某种直接、间接作用的可能。如果它在任何假设之下,都不能被你体验,或被你体验到它们的作用,那你凭什么说它们存在?
事物存在的意义,与可体验的意义不能脱离;事物不能离开你的心而存在,心外无物。
心能自觉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由此推彼,叶落知秋,归纳意义,贯通一切。
王阳明曰: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
梭罗的诗句: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爱到深思恍惚、恨到咬牙切齿、笑到花枝乱颤、哭到草木含悲。
当我反省主观时,主观已成客观;当我反省(vt)我的反省(n)时,反省(n)已成客观。
因为没有信仰,所以将“现在的自己”作为手段,将“未来的自己”作为目的,憧憬未来,盘算未来,尽失现在的意义。
猜疑、不安、隔膜、逃避、孤独。 经典五段式,往复循环。
所有的经典不过是对“我心”的记载,是各人的心路历程。因此对它不能当作教条来顶礼膜拜,而是取其益者用之。
在龙冈书院时,他就要求学生务必做到: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如今,又将这四条带到了贵阳书院。
王阳明认为,不立志就不可能勤学,不勤学志也无法成就。为人处世,不可能无过,但应有过必改。你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但你尽量让更多的人满意。同时,不仅自己向善,还要帮助他人向善。但责人向善必须注意方法,使人乐于接受,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金圣叹评:作之者固为多情,读之者能无泪下?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
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
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
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
达观随寓兮奚必予宫?
按照朱熹的解释,明德是本,新民是末,前者是目的,后者是达成目的的方法,与他那套格物致知的理论一脉相承。
而按照王阳明的解释,明德就是亲民,亲民就是明德,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知行合一,万物一体。
朱熹版《大学》归纳为一句话就是:修己而后安百姓。
王阳明版《大学》则是:修己和安民并行不悖。
有一条简捷的道路可以通向那个目标,那就是做减法,人活在缠蔽之中,所谓的减法就是去蔽,把树林中的一条条岔路砍掉,把屋子里多余的东西搬掉,这样,我们的心,就成了一个空荡的房间,可以让阳光进来。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如果做了一件事你觉得内心安稳,那这件事就是对的。反之,若于心不安,则可能是错的。
外界的事物只要变成你的自我,利用认同的力量控制你就非常容易。
苏格拉底曰:未经过审思的生活没有价值。王阳明曰:心外无物。
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
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练内心。
不是你所处的环境决定你的命运,而是你所作的决定注定了你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