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卖掉80万的《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就是这么做出来的
![]() |
文 | dy
做書按:
这大概是做書创办以来最为特殊的一篇编辑手记,未来,也一定是要在做書大事记里写下一笔的文章——第一篇由音频编辑写成的,详述“音频节目”这一特殊形态的出版物如何策划制作的编辑手记。坦白说,音频讲座、视频课程并不是多么新鲜的产品,只是当传统的音视载体被淘汰之后,用户们需要重新习惯“新媒体免费资源满天飞”大形势下的“内容付费”,而这些藏在音频、视频背后辛勤工作的编辑们,也不是天上突降的“林妹妹”,只是此前从来没有人提供这样的机会为他们发声,希望通过做書的平台能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这些藏在幕后的、甚至被编辑同行忽略的编辑朋友们。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音频编辑处女秀
我也没想到,我的音频编辑处女秀会献给一个无法更改底本的课堂录音。
管他的呢,只要这也能算是一份真正的“编辑”工作。
我想,很多身在出版行业的人,都会有想成为编辑的愿望或想法吧。在茫茫选题中,发现价值,选择——编辑——沟通——打磨——包装,最后像一件艺术品一样,把它投放进文化市场,看它渐渐进入、影响一部分人的生活。更有甚,看它改变许多人的一生和追求。
新闻专业出身的我,因为对编辑感兴趣,来到了理想国——做营销。为什么不做编辑?来了后才发现,编辑需要的功力太深。至少是我喜欢的那类编辑,而我似乎已经没有时间去在某一个领域精进了。
但命运有时候会让你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事情。
![]() |
纪录片《白先勇:姹紫嫣红开遍》剧照 |
理想国的子品牌看理想准备要做音频节目了,而一个全新的工种——音频编辑需要有人来做。绕了一个弯,我竟以这样一种方式成为了一枚特殊的编辑。
- 缘起
深夜,岑哥发来视频,白先勇的台大红楼梦导读课,让我看看,我们有没有必要买下版权,因为白老师说其他方面正在问他,想要买下这个课程的音频版权,但他比较信任我们,想听听我们建议,如果我们需要的话,他就把大陆这边的版权交给我们。
看了大约四十分钟,回复岑哥:买。
这个字简单,但我回复得极其艰难。虽然内容非常好,但因为白老师七十多岁教课,难免重复的地方及口水话很多,有时一句话中间停顿很长,待第二次开口上半句已经让人想不起来了,有时候话说一半或许思维太快又话锋一转,说别的去了。而且因为在课堂,白老师怕大家听得不够认真,重要的地方总是一再重复。
在这四十分钟的观看过程中,我其实能体会到这绝对是是非常好的内容,不仅从小说的角度切入来看《红楼梦》,打开全新视角,而且讲课中融贯白老师毕生积累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中西方文学底蕴,戏曲、儒道佛的哲学、诗词、小说笔法……白老师不讲什么红学、曹学,他只管从一部伟大的小说角度来解析《红楼梦》。
![]() |
白先勇,国家大剧院 |
如果不是因为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之大成,曹雪芹无法写出这样一部包罗万象的旷世经典,同样,若对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不够,也是无法去深入解读、解析这样一本巨著的。白老师,无疑是最佳解语人之一。
但这么好的内容,如果是其他方面来处理,别说白老师了,我都不放心。
这套课程最好的处理方式是精剪,而且是理解白老师原意的基础上去掉口水话、重复过多的话,并且使前后连贯、表意明确。过分自信也好,杞人忧天也好,总之是因为对白老师的热爱,我们几乎无法放心把这份录音给其他团队处理。
最终,我们和台大出版中心签订协议,购买了这套课程的音频版权。
- 音频剪辑——“雕花”
“情根一点是无生债”,白老师常用这句话形容他和《红楼梦》、《牡丹亭》的缘分。情一生根,麻烦了。
图书编辑面对文字,而我面对声音,听起来似乎更有趣,但由于声音的特性,“编辑”工作几乎更困难,因为它没办法在录音底本的基础上去修改字词,而只能在一刀一刀的剪辑上下功夫。
这听起来像个技术活。我们也考虑过外包,最终还是不放心——他们能理解白老师原意吗?他们会不会剪完了口水话、重复和停顿之后,一句话最后听起来还是不顺?毫无疑问,剪完了肯定会返工,但返工的时间又不稳定,而且这么细致的音频剪辑耗时长,成本非常高……
我们像是焦虑的母亲,把孩子交给谁都不放心。最终,还是自己来。
但真的下手剪之前,我没想到,一张CD(即白老师的一整堂课),约一个多小时的原始量,初剪需要花去七八个小时。做节目,还要分集,每集半小时以内,一张CD,两集多一点的量……
我永远不会忘记剪第一集时的绝望,差不多四五个小时,我只剪出来20来分钟的第一集。虽然后面,慢慢熟练了会快一些,但这依然需要硬邦邦的时间来完成。而且这还只是粗剪,还不算二次精剪、复审、反馈三剪……
然而在这过程中我竟然很快乐。快乐到天天学白老师说话,一个梗笑半天,比如白老师的自创词“康熙的奶哥”,比如白老师从天而降的救人方法“刘姥姥从天而降,呜!把巧姐救走了!呜!”……白老师甚至在讲课中还提到大陆87版的《红楼梦》,提到《甄嬛传》,提到《我可能不会爱你》……
隔壁白老师的《细说》一书编辑平丽老师,发朋友圈说,天天听到隔壁两个被白老师“洗脑”的音频编辑小朋友魔性的笑声,白老师是八十岁的宝玉,讲得兴高采烈,赤子般动情。
天哪,说得真好,“八十岁的宝玉,讲得兴高采烈,赤子般动情”,这就是白老师讲《红楼梦》的真实状态啊,别人点评《红楼梦》有多专业多考究我不甚了解,但白老师似乎是把《红楼梦》化进他的生命中,而后用生命的真诚与热情在讲这本书。
也正因为白老师深情如许,才让我们在编辑过程中甘之如饴。
![]() |
因为这一段缘分,我得以每天沉浸在白老师“赤子般动情”的讲课中,为他拂去因年迈而不连贯、重复过多的地方,拼接他前后顺序略有颠倒的地方,哪怕所费时间再多,重听检查次数再多,依然觉得自己在做的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八十岁的白老师依然在为推广昆曲艺术和《红楼梦》不遗余力,四处奔走,我们做这样的工作,让更多人能更顺畅地收听、理解白老师讲解的《红楼梦》,又有何怨言呢。
- 词条注解
编辑工作其实很重要一点在于注解,我想我们最终愿意和豆瓣合作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和我们一样,注重产品延续性的维护,给用户带来不止于音频的完整、丰富的体验,而不是在上线初期大卖一通了事,而后期收听量持续降低。
于是,便有了音频之外的词条注解和精彩摘录部分。这一部分的工作依然不轻松。
注解白老师引用的出处、复述白老师在节目中表达的原意,出处要有本有据,参考《红楼梦》庚辰本程乙本,参考台湾出版的课堂实录文字,参考经过书面化处理的《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书稿……我的同事,另一位音频编辑颠颠笑称,白老师还不够细,我们这编完也可以出本书了,叫“细说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 |
白先勇在美国教课所用《红楼梦》 |
这一阶段的工作,让我更直接地体会到了书籍编辑日常工作的滋味,并非是改改字词句子这么简单。虽然那也并不简单。但我想很多人也明白,工作中的某种被虐的快感是什么样的感觉。
- 终于见到白老师
终于终于……在经过一系列“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的”音频、词条与上线种种准备后,3月10日晚,《白先勇细说红楼梦》终于在豆瓣时间上线,它呈现出了我们所期待的音频节目的样子:
音频连贯不冗长,又保留了白老师的风格和原意,出版书籍因文字要求所去掉了的段子轶事和可爱、接地气的表达,在音频里又鲜活起来,白老师提到的一些名词也得到了延伸注解。
3月11日晚上,我和颠颠(另一位音频编辑)也终于单独见到了白老师本人。
原本心中还存着忐忑,害怕白老师对我们的剪辑不满意,因为毕竟我们删润的很多部分是修正白老师讲话重复、磕巴的地方,面对作者本人总还有点心虚。谁知道白老师第一句问的就是:你们做这样一集需要多长时间?几个人做啊?
白老师还说,很感谢我们做这样细致的工作,因为毕竟上课的时候节奏比较慢,有新来的同学很多地方他又会重复,这样精剪再好不过,另外,尤其是课堂中提到的点的延伸解释,因为大家知识背景不同,很多地方在课堂上点了一下就过了,但可能大家理解不了,这个注解会有很大的帮助……
得到白老师肯定的一刻,觉得所有因被误解带来的委屈都烟消云散了。
![]() |
贴一张“拉仇恨”的合影,嘿嘿 |
- 事情并未结束
以前我一直有梦想,用文字和声音养活自己,想做dj、自由撰稿人。可能隐隐地,心中一直有一种有点圣母的愿望吧——希望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因为我的缘故,他人能得到陪伴或抚慰。
而现在,因为成为了看理想的音频编辑,我似乎以另一种方式越来越靠近最初的愿景和想要。甚至价值更大。
白老师在这次来京的行程中,有一站是和余秋雨对谈,对谈的主题是“一个人的文艺复兴”。《亚洲周刊》曾评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白老师的《台北人》列第七,是尚在世作家的最高位。今年白老师80高龄,我们不再看到他出版新的小说,却看到他为昆曲、《红楼梦》处处奔走。
不解者有之,敬佩者有之。而我想,这一句“一个人的文艺复兴”或许是对白老师这些年来所做工作的最好诠释。
![]() |
白先勇、余秋雨,深深/摄 |
以前微信上看《树犹如此》,下面有留言:“夜半读此,想白先勇先生此后只孑然一身在世上行走,不由落下泪来。”
白老师如今最大的心愿,便是能有更多的人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美,而我们也只愿可以让他不要那么孤单罢。
![]() |
纪录片《白先勇:姹紫嫣红开遍》剧照 |
这样长长的一篇编辑手记,满纸并无荒唐言,却也有些自怜的辛酸泪。然而每每想起白老师看了我们工作后的肯定和鼓励,慈祥得不得了的样子,想起我和颠颠几乎能背下他讲课内容,他又开始如赤子般热情地和我们讨论《红楼梦》的时候,我想一切都是值得的。
虽然节目已上线,但剪辑编辑和注解工作依然在继续,白老师魔性而充满魅力与热情的声音还将在春夏秋冬陪伴、滋养我和收听节目的每一个人。
做書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