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概念
自我他者化
常说命名即创造,当一个概念被赋予意义时,它便与其他事物相区别,同时我们通常认为这一概念独属于提出者或提出者所在的群体。这时自我防御机制与所谓的自尊感在隐蔽作祟,导致我们即便心底认同概念,但也不愿公开表明,避免将自己划入提出者所在的群体。自己依据身份特征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即自我他者化。这种思维背后强调对事物的唯一占有权,忽略了以客体视角对事物价值的欣赏。
由此导致人群因身份属性形成隔阂,而不是以思想、意义的认同而聚集成一体。例如宪政,由英国率先提出实践,即便其所蕴含的权力制衡、平等自由理念为普世价值,但因国别的差异,常常容易形成那是西方的产物,而非东方的文明。由此我们避开了概念本身的实质性意义,而以更为粗浅显性的身份来划分归属。
问题在于,历史无法倒流,前人对于文史哲的思考、成果已丰硕累累,我们无需强迫自己因为身份的差异而去否定某一概念,理应抛开成见,去探寻意义本身的正确与否。形式要有,但不应损伤意义本身,否则便有点舍本求末的感觉。
意义对意义的杀戮
暴力无法以善恶评判,施暴者不觉自身有过,是因他处于自身所建构的意义框架内,只不过他的意义与受害者的意义建构不相同,导致前一种意义优先于另一种意义。比如屠杀,在施暴者建构的种族意义框架下,受害者被物化,被视为需要清除的垃圾,害虫,由此施暴者自觉是在为世界做贡献。而受害者的意义建构却并非如此,在他的世界里,自己有多重身份多重喜好,绝非单一的物件。两种意义的冲突,造成暴力的产生,最终结果是一种意义对另一种意义的杀戮。
奉旨迫害
权力的下放,在不加监管的状况下,民众可以借刀杀人,将公权作为发泄私仇的手段,其内心里自觉无过,仅是代表执法者执行,并不是私人的行为。当暴力过后,会迎来反思,而曾参与施暴的群体会集体转型,不愿承认曾受权力蒙蔽的瞬间,将自己行为归因于权力的发放者,由此形成替罪狼。(纳粹 文革 日本战后民众的集体转型)
稻草人效应
虚拟一个竞争对手,向其泼脏水污名化,自觉战胜了虚拟的稻草人,便战胜了稻草人所代表的实际对手,然而一切都是己方的虚构与意淫,事实并未发生。
良心法庭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良心法庭,面对社会事件,往往会将自己代入到他人的情境中,交由良心法庭审判,通过即意味同情。
常说命名即创造,当一个概念被赋予意义时,它便与其他事物相区别,同时我们通常认为这一概念独属于提出者或提出者所在的群体。这时自我防御机制与所谓的自尊感在隐蔽作祟,导致我们即便心底认同概念,但也不愿公开表明,避免将自己划入提出者所在的群体。自己依据身份特征将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即自我他者化。这种思维背后强调对事物的唯一占有权,忽略了以客体视角对事物价值的欣赏。
由此导致人群因身份属性形成隔阂,而不是以思想、意义的认同而聚集成一体。例如宪政,由英国率先提出实践,即便其所蕴含的权力制衡、平等自由理念为普世价值,但因国别的差异,常常容易形成那是西方的产物,而非东方的文明。由此我们避开了概念本身的实质性意义,而以更为粗浅显性的身份来划分归属。
问题在于,历史无法倒流,前人对于文史哲的思考、成果已丰硕累累,我们无需强迫自己因为身份的差异而去否定某一概念,理应抛开成见,去探寻意义本身的正确与否。形式要有,但不应损伤意义本身,否则便有点舍本求末的感觉。
意义对意义的杀戮
暴力无法以善恶评判,施暴者不觉自身有过,是因他处于自身所建构的意义框架内,只不过他的意义与受害者的意义建构不相同,导致前一种意义优先于另一种意义。比如屠杀,在施暴者建构的种族意义框架下,受害者被物化,被视为需要清除的垃圾,害虫,由此施暴者自觉是在为世界做贡献。而受害者的意义建构却并非如此,在他的世界里,自己有多重身份多重喜好,绝非单一的物件。两种意义的冲突,造成暴力的产生,最终结果是一种意义对另一种意义的杀戮。
奉旨迫害
权力的下放,在不加监管的状况下,民众可以借刀杀人,将公权作为发泄私仇的手段,其内心里自觉无过,仅是代表执法者执行,并不是私人的行为。当暴力过后,会迎来反思,而曾参与施暴的群体会集体转型,不愿承认曾受权力蒙蔽的瞬间,将自己行为归因于权力的发放者,由此形成替罪狼。(纳粹 文革 日本战后民众的集体转型)
稻草人效应
虚拟一个竞争对手,向其泼脏水污名化,自觉战胜了虚拟的稻草人,便战胜了稻草人所代表的实际对手,然而一切都是己方的虚构与意淫,事实并未发生。
良心法庭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良心法庭,面对社会事件,往往会将自己代入到他人的情境中,交由良心法庭审判,通过即意味同情。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