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之感
我一直都很喜欢历史,人们都说读史明智,即读以往的历史发展可以使人明智。我特地百度了一下,原来这句话是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说,原话是“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明,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辩”。可我读了那么多历史,我却没觉得自己哪里明智了,相反,还总被人说智商低。当然,我也并非因为读史明智而去喜欢历史,只是一般的兴趣而已。
为什么会看溥仪纪录片,我想这大概是个意外。对于工作时间繁忙的我来说,想要认真看完一本书已成为奢侈,话虽如此,但细想来时间总是有的,大部分还是被荒废了。因为一直喜欢清朝历史的缘故,我在翻看纪录片时总会倾向于定位清朝,同时锁定类别为人物。我说不清这种喜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简单来说就是我钟爱清朝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所以,在我觉得没有电视剧可供打发时间的情况下,我便搜起了纪录片,结果出现了末代皇帝溥仪,于是我就果断点开看了。这部纪录片好像有50集,每集一个主题,不超过10分钟,除去首尾,正片估计也就7-8分钟。也许从表面看来,7-8分钟时间真的太短,貌似不能完整的表达一个主题。如果是看书的话,7-8分钟或许也就只能看几页纸而已。可事实上,纪录片的意义就在于它的浓缩,所谓浓缩即精华,加上视觉上的感染,便很能快速传达一个主题。这部纪录片的基础依据是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片中后期说道这部自传,曾翻译成多国文字,甚是畅销。这些,暂且不谈。
想说的仍然是溥仪这个人的一生。评价一个人生平的时候我总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始,而对于这样一位特殊的人物,早已有很多专家学者评价过。而我只是想从我的角度谈一下这位从皇帝到中国公民的传奇人物。说溥仪传奇,当然特别容易理解,他的一生本就是传奇的一生。从清朝末代皇帝到伪满洲国傀儡皇帝到囚犯再获特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再到政协委员这一系列的角色变化足以是好几个人生轮回。看完纪录片,我觉得溥仪的一生是被操纵,非自由的一生,而这样被操纵的一生又被分为好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溥仪在皇宫里的日子。溥仪在皇宫曾两次登基,两次退位。由于年幼,他被操纵可以说是封建历史的必然,可这种操纵不同于清朝以往的皇帝。溥仪3岁被慈禧“抓来”登基,6岁因爆发辛亥革命被迫退位,清王朝也被推翻。这次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可被定为数一数二的大事件,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然而6岁的溥仪肯定是无知的。所以这3年可以说是溥仪被清王朝操纵的时期。辛亥革命以后,清王朝要求被优待,溥仪等皇室仍然可以居住在皇宫,俗称“小朝廷”。这期间,发生了一次复辟事件,由张勋主导,溥仪也由此再次登基,很快又退位,前后几天时间。这次事件之后,溥仪便一直乖乖呆在皇宫,除了能够在皇宫受到皇帝的一些生活学习待遇外,他没有任何决策能力,直到后来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皇宫。而这一时期是溥仪的青少年时期,思想懵懂,可以说这段时间溥仪是被国民政府操纵的时期。
第二段时期是溥仪居住在“张园”和“静园”时期。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皇宫之后来到天津,受到清朝忠臣张彪的热情接待。张彪将溥仪等皇室成员安置在自己院内,并亲自服侍溥仪。后来张彪因病去世,溥仪又搬进静园。静园这个名字是溥仪自己取的,可想而知,溥仪内心是想静下心来想复辟清王朝的事情。而正如纪录片所说,静园并不“静”。因为不管是身在张园的溥仪还是身在静园的溥仪,他的思想很简单,复辟。但在那个军阀割据慌乱的时代,这样的想法简直比登天还难。所以,这个时候的溥仪虽然说可以自由决策,但他所走的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被时代操纵的结果。也为他后来沦为日本操纵的傀儡皇帝埋下了伏笔。
第三段时期是溥仪在东北做满州国皇帝的时期。纵观溥仪的一生,我个人认为溥仪一定不是聪明之人,甚至有点愚。这个愚就体现在他竟为了复辟帝国而轻信日本。在投奔日本之前,溥仪有过多次思想斗争且不说过程如何,但结果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是事实。用溥仪后来的话说,他是个罪大恶极的人。在做满州国皇帝时期,溥仪是赤裸裸的被操纵,溥仪原本以为他与日本是各取所需,不久便发现日本所需无止尽,而溥仪本身也因害怕被杀害而继续任由日本操纵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可用几个词来评价这个时期的溥仪,软弱,愚昧,奸恶,落后。
第四个时期,溥仪被俘到苏联的时期。这个时期有大约5年时间。溥仪被俘是否是告密至今是个谜,因无法考证为什么苏联能够找到溥仪逃跑落脚地点,苏联亦否认原本就知道溥仪落脚点,只是到了地方之后才发现原来溥仪在那个地方。溥仪被俘到苏联后,并没有受到严刑拷打等待遇,而是受到贵宾般待遇。除了人身不自由外,溥仪自己说那5年是他一生中比较舒服的时期。这段时期,除了溥仪被要求出席远东法庭作证日本烧杀抢虐外,没有发生其他大的事件。所以这段时期应操纵的意思少了些,只是人身不自由。这里想提一下溥仪的作证。溥仪在远东法庭作证时,并未将日本的全部罪行说出,据他自己所说是出于保护自己需要。而这样的坦白亦不是他主动,而是后来他在改造过程中“被迫”说出来的。之所以提这一点,是想为后文做一个总结做一个铺垫。
第五个时期,溥仪的10年改造时期。溥仪在苏联时间,一直害怕回国,想方设法要拿到苏联的永久居住权,因为他知道以他的罪恶,回国一定会受到惩罚。然而,不管他如何“贿赂”苏联,依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引渡回国。回国后的溥仪一度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可没曾想过新中国给了他和其他罪犯同等的改造权利。溥仪的这10年改造期可以说是他人生的最大转折点,他再也不是所谓的皇帝了,也没有人拿他当皇帝来看。一开始的溥仪自然无法适应这样的生活,特别是在后来他的族人没有继续和他关押在一起。或许这从另一个程度上加快了他的改造之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么多年,一下子回归到一个普通人甚至是囚犯的生活,对溥仪来说可谓天上与地底的区别。然而,此时的溥仪已抱着一份感恩的心,他明白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虽说如此,溥仪作为一名特殊人物还是受到一些优待的。我们总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现实终究是现实。10年的改造之路,用溥仪自己的话来说,是他全新生活的开始。由于罪恶深重,他做了一直改造的打算,所以在听到特赦名单中第一个是自己的时候,他激动的大声哭了。或许,那个时候的溥仪终于深刻的明白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名单中原本并没有溥仪,他的名字是毛主席亲自加的。这种优待使得溥仪对于毛主席,周总理乃至新中国的一切都抱有更深的感恩之情。纵观这十年改造,溥仪虽人身不自由,可思想上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是一段被各种思想深刻影响的时期,也成就了晚年的溥仪。
第六阶段,晚年获人身自由的溥仪。这个时候的溥仪已经50多了。获特赦后,党中央为其安排了工作,而他也在后几年当上了政协委员,直到1967年因病去世。晚年的溥仪可以说是快乐的,这一时期的他不管在家族中,还是党中央所给予的“优待”中,他都真正上做到了自己。这个时候的他才是完完全全的溥仪,一个没有皇帝、囚犯等特殊身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
纵观溥仪的一生,在改造以前,他是一个自私,落后,软弱,无能,愚昧的人,也注定了他不自由,被操纵的前半生。而又不得不服被改造后的溥仪,坦然,勇敢的晚年。
2017年4月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