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IP时代到底何为符合原著?
(事先声明,我不是什么专家,也不是什么大神,我只是一枚普通大学生,见识不长。所以若是有什么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
虽然近几年IP改编已涉足到小说、游戏等多个领域,但由于我对网络小说了解较深,所以以几部小说为例。
另外,由于这里讨论的仅仅是符不符合原著这个问题,并且我看过的原著也参差不齐,所以暂不考虑原著原来的写作水平及一些争议。
纵观近两年这些小说改编剧,我把它们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形像神也像。这是小说改编最稳妥的方式,即剧情不仅基本还原小说情节,向读者和观众传达的思想,表达的东西也与原著基本符合。这其中的代表作品基本引领了近几年电视剧的口碑。《步步惊心》《琅琊榜》《甄嬛传》《欢乐颂》等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剧经典。这些编剧的最高明之处就在于除了高度还原原著情节,又结合电视剧拍摄特点,篇幅,平台,历史背景等因素,加以修改润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视剧。但如果改编部分略有注水,那电视剧品质就立马下了一个档次。《无心法师》无疑是近几年网剧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但在演员场景音乐等对原著的高度还原的对比下,剧情成为最薄弱的一项。原因就在虽然主线剧情与原著相似,但支线剧情啰嗦繁琐,略有注水。这档次就不如前几部高。同样的还有前几天正火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支线贼多,改编也多,有几集男女主角甚至出场不到10分钟🙄可能也是出于商业考虑吧,注水太严重,东华凤九直接从客串成了男二女二。经济利益增收,但口碑就又下了一个档次。但也由于主线高度还原,制作精良,抛开原著争议不谈,虽不如前几部剧经典,却也值得一看。
第二种就是形不像神像。这种多适用于电影拍摄。当原著小说动辄几十万字的时候,如果要求一部电影在两个小时内全部还原,那可真是够难为人。所以我觉得高明的编剧就会吸取原著精华,即其中心主旨。然后按照编剧自己的理解,可能自己创作一些原著里没有的,但演出来却能概括很多情节的故事,将其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只要思想与原著相符,电影即使可能在情节上与原著差别较大,也很容易成为口碑上乘之作。这里的典型代表就是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原著作者辛夷坞也曾说大概还原原著百分之五十。但我们从小说和电影中都可以感受到8090那个年代的人对青春的追忆。所以即使最后郑微和陈孝正在了一起,通过前面编剧的铺垫,我们也不会觉得非常突兀,除非你是林静死忠粉或极度讨厌原著中的陈孝正。我们所看到的就是这是另一个故事,一个同样怀念青春的优秀的完整的故事。我们去电影院的目的不就是看故事的么?所以我觉得大家在看IP改编电影的时候,实在不要太过苛刻。
第三种就是形像神不像。这是绝大多数被人所诟病的IP改编剧的通病。其中有一个杰出的代表,就是借着《致青春》的东风讲着和青春一点关系没有的《原来你还在这里》。这部电影简直堪称最令人尴尬的电影top1。整部电影唯一能接受的就是男女主角的选角,可惜导演能力不够,男女演员演技大幅下滑,整部剧看下来除了车站那里吴亦凡的长腿够惊艳,其余地方一直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尤其是剧情。当我看到编剧和导演是同一个人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人算是没啥口碑了。那剧情,虽说原著前半部分情节还原,但也只还原了前半部分而已。编剧似乎走上了歧途,总是给人一种刻意还原原著的感觉(但是很多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却一个都没有🙄),故事刻意寻求相似,表达的东西却越走越偏,偏了很远,才猛然想到,哎呀,我走远了,于是刻意又转回了主线。导致剧情看起来生硬,让人哭笑不得。而且《原来》原著其实很写实,分为了两部分,前半部分虽有点玛丽苏,后半部分却写了灰姑娘和王子在一起后经历生活的摩擦。不管怎么看起来,原著强调的都是后半部分。然而电影却为了努力把跟青春没啥关系的原著往青春上靠,只写到了学生时代就戛然而止,然后以一个在美国的场景草草收尾。这显然和原著原来想表达的意思南辕北辙,导致电影直接成了一部玛丽苏神剧。虽然后来放出了一个删减版结局,让故事更完整了些,但也就是一分跟两分的差别而已。整体剧情的混乱,仅靠一个团圆结局显然是不够的。所以编剧如果当初不刻意还原很多情节,按照自己的理解写出一个够完整的电影会不会更好呢。
第四部分是形不像神也不想。这种IP改装剧最让人匪夷所思。顶着一个IP的名头,却除了主角名字可能没变,剧情和原著一点不沾边。这种剧很恐怖的,因为原著粉根本无法剧透。那这种剧到底为什么花大价钱买版权呢?直接换个名字不好么?买了IP却不好好利用,这种没什么诚意的剧要我说不看也罢。(这里不点名🙄)
总之,我认为好的改编剧,剧情上主旨比情节要重要一点,如果情节可以还原最好,实在还原不了的话,请尊重原著,让它们传达给观众的一样的感动吧,请让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不是零散的拼凑在一起的短视频吧,请还原著粉的一片干净的蓝天吧。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