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爷聊跤
焦爷姓焦,焦挺的焦,北京人,家住后海,老辈儿是旗人。人好、性格好,满肚子的学问,老街坊们提起没不挑大拇哥的。而最神的,怹还是位隐于闹市中的高手,真真儿的练家子。
焦爷不是外人,是姥姥的堂弟,却和我舅岁数边儿上边儿下。这位舅姥爷疼孩子,每回去看姥姥,见到家里孩子就带着去玩意儿。这还不算,外带还得饶两段儿故事听听,想来现在还受益匪浅。
称怹焦爷那是我打小心里对他的印象。焦爷有做派但不张狂透,能侃,确有见地。年轻那会儿念过大学,做过编辑,下海跑过俄罗斯,还留日本待了好几年。回国后开了自己的茶社和旅行社,生意一直不错。说起来,真算的上是“内外兼修”了。
那年,北京已入深秋,满街筒子的都是扫不净的落叶,踩在脚底下咯吱咯吱的。我和表弟去找顺子玩(焦爷的儿子)正赶上焦爷刚打日本回来,看到我们几个孩子倍儿高兴,就招呼晚上挨家吃饭,我们也求之不得。
席间,焦爷一边儿给我们孩子夹菜一边说:“这一晃儿,哥俩儿都成半大老爷们了,能喝口么?”我和表弟对视一笑,拿了个杯子各浮一大白。酒过三巡,表弟满脸堆欢说道:“舅姥爷,听姥儿说当年您年轻那会儿练过摔跤,有这事儿吗?”焦爷哑然一笑“是啊,我们年轻那会儿都好活动活动。”“那您给我讲讲呗。”我也跟着起哄。焦爷轻轻撂下筷子“要说摔跤,那故事可多了,从哪儿说起呢”。焦爷念叨着,拈起海泡石的烟斗,抽了起来。
第一章 善扑营琐记
第一回 布库
抽了两口,焦爷双眉一挑,似乎来了灵感说道:“咱老北京人见着谁家小孩儿长的壮实、可爱,常爱说,你瞧这孩子,跟个小扑虎儿似的。这“扑虎”你们知道什么意思么?”顺子听了个新鲜,好奇的问“爸,您就别卖关子了,到底什么是扑虎儿啊?,焦爷乐了,胡撸着顺子说:“扑虎儿”啊其实是句满语,发“布库”的音,也有叫“扑户”的,说的都是摔跤或是摔跤手的意思。当然,也有叫“掼跤”(贯交)或是“撂跤”的。
“布库”往上倒,最早可以追溯到金代女真人的“拔里速”也就是女真人说摔跤的意思。而女真人的“拔里速”呢,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同时代辽,契丹民族摔跤的影响。”我问:“那宋朝那会儿也有跤吗?”“有啊,不过和辽的摔法儿不太一样。宋朝那会儿的摔跤叫“相扑”“角抵”或是“争交”。现在日本的大相扑基本就是咱们宋朝那会儿的翻版。而契丹那会儿摔跤则更接近于咱们现在看的摔跤,俩人儿盘在一起,通过各种技巧把对方弄趴下。”焦爷加了口菜接着说:“而到了后金,也就是后来的大清朝才从“拔里速”改叫“布库”。”“那为什么后来不叫拔里速了呢?”表弟问。“自打金让蒙古人给灭了,慢慢的,女真部落就开始衰败,到后来这语言文字也渐渐消失殆尽。所以,后金要兴起,语言和文字那就要从新创立,于是就从蒙、汉文化里取其精华。布库这词儿就是源于蒙古语里的“孛克”,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蒙古式摔跤。你们可能不知道,由于契丹属于蒙古族的一支,因此蒙古式摔跤从摔法、规则再到服饰也延续了很多辽时期契丹民族摔跤的传统。所以说,咱们国家民族的文化那都是相濡与沫,连着呢。想当年,圣祖康熙擒鳌拜选用的就是些小布库,而后来的善扑营也是由这些布库们组成的。”
“舅老爷善扑营是支军队吗?”表弟追问道。 “你听着啊。”焦爷吧嗒了口烟:“这善扑营啊说白了就是皇上的私家保镖兼演出团,编制人数不多300人左右,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那会儿的国家摔跤队儿。善扑营里的扑户们不仅要能在皇上的重要宴会上摔“花跤”,也就是表演性质的,看着漂亮。这些扑户们,更得有真功夫,因为他们还有保护皇上的警卫任务。因此,个个那都是身怀绝技的摔跤高手。”
第二回 赛宴四事图
“听说过赛宴四事图吗?”怹瞟了我们一眼,放下烟斗,随手拿过笔记本打开。不一会儿,一副画片儿呈现在了众人面前。画上层峦叠嶂,好像还围着一群人在看摔跤。焦爷指屏幕说,瞜瞜,这就是郎世宁画的《赛宴四事图》。边说着焦爷手背儿轻轻掠过屏幕“你们注意看,这《赛宴四事图》明面儿上讲的是乾隆爷木兰围猎的场面,这其实记载的是与蒙古族同胞加强团结的一次外交活动。
所谓四事,哪儿四事呢?有诈马、教駣、什榜和布库。这诈马说的是蒙古族的赛马,教駣呢就是蒙族人拿着套马杆表演套马和训马。你们再看,这就是什榜,说的就是这些蒙族人在演奏乐曲,旁边毯子上摔跤的那就是大清的布库们了。”顺子这会儿不解的问:“那会儿人不都是大辫子么,怎么这些人的后边就一点儿小辫子啊?脑儿门儿看着还挺亮。”焦爷答道:“对喽,这跟你们电视剧里看的确实不一样,这叫金钱鼠尾辫儿,早年间的满人都留这个,便于骑马作战,他顺风啊。后来江山稳了,也就荒于骑射了,这辫子也是越留越粗了”。
这会儿我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问道:“您看您看,这小人儿的衣服好像跟您家里的跤衣不老一样啊。”“好小子,你这算问到节骨眼儿上了。”怹看了一眼顺子和表弟,指着画片儿接着说“这跤衣,叫褡裢,可跟咱吃的褡裢火烧是两码事儿。清朝的褡裢多为八层粗棉布纳成,没领儿,没扣,开胸短袖衣。大致分白、蓝、黄这么三色,一根儿骆驼绒绳扎牢褡裢,这叫中心带儿,够份的扑户们那才能扎深棕色的中心带儿。下身一般是黑色灯笼裤儿外套罩裤,脚蹬半高筒儿前后出尖的刀螂肚靴子,透着那么精神。
看这图没有,扑户们的褡裢可是对襟儿缝牢的,而靴子也是高腰儿直筒的。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我们都摇了摇头。“随着满人和蒙族人的不断融合,清朝的跤衣也慢慢的受到了蒙族跤衣“卓铎格”的启发,经过改良就成了现在咱们看到的褡裢了。另外,清朝规制是非常严格,对脚上穿的靴子也有严格的规定,但凡重大表演或比赛时必须穿高腰官靴。私底里,您比试,那必须得穿矮腰靴子(民间也叫私练),这是规矩,要不,您就犯大事儿了。另外,还有样东西挺有意思,这画儿没画着,那就是水带或叫水裙,也是在重要场和时扑户们要佩戴的,一般是系裤腰上,从腰往下垂,二尺见长。这水带分四色七等代表着扑户的等级与身份。看了没,就连这摔跤的毯子那也非常的讲究,平常里,要以树枝、桐油刨花、沙土垫底儿上铺毡子进行训练。可真到了御前表演或比赛时,那就一定要铺棕毯了,这叫规制。怎么样,这一小画片儿有点儿意思吧!”
第三回 天梯
顺子他妈,我们的舅姥姥在厨房一边给热菜一边冲焦爷说:“您这是又聊美了吧?歇会儿,让他们先吃点儿东西再聊”焦爷也乐了:“对对对,你们先吃口东西。”“不急啊舅姥姥,听这个比您那牛蹄筋儿还有嚼头呢。”我说。“这孩子。”舅姥姥说完干脆也不管了。表弟这会儿站了起来,给焦爷满了一盅儿“您刚不是说善扑营布库们个个身怀绝技,给我们说说布库们摔跤的事儿吧”。“别着急啊小子,好饭不怕晚。”焦爷抿了口酒说道:“善扑营的跤,大绊子三十六,小绊子赛牛毛,各个扑户都有自己的绝活儿,是咱京跤的正根儿,也是咱中国跤的源泉,之后从皇宫里流传到了民间,在全国各地开枝散叶。当然,中国跤后来也融汇贯通了许多民族摔跤的技巧,像什么,藏式的“北嘎”,朝鲜族的“希日木”,什么维吾尔族的“且里西”还有回族的“绊跤”等等等等,总之是海纳百川。善扑营的跤讲究个功法,起初特别重视的是脚底下的功夫。俗话说的好,手是两扇门,全凭脚赢人,再后来融入了汉人的角抵,武术等各种技巧,加强了手上功夫的训练。因此,善扑营的跤那是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了。”
“那善扑营的跤厉害么?”表弟问。“有本叫什么来着,哦,好像叫《伊江笔录》,对,就是《伊江笔录》里面有这么个说法儿,康熙年间俄罗斯派人上咱们这出使,这使者里边儿也有那没六儿的,有事没事老惹事儿。皇上无奈了,就让善扑营的扑户在这些使者后面跟着。虽说这些老毛子个个骚高楞壮的,那也没用。你胆敢滋事,后面跟着的扑户,无需废话,上去就这么一脚,这人立马趴下,爬都爬不起来。打那以后就再没敢扎刺儿的了,你说厉害不厉害。”
焦爷吃了口菜接着说:“善扑营的跤高,一是跟当时的制度、环境有关,再一个和满人对孩子的教育有关。想当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这几位还都好这口儿,底下人能不牟足了劲儿练么。这些善扑营里的扑户既不受八旗调遣也不归地方管理,那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卫局的意思,就听皇上一人的。善扑营呢也分东、西二营,东营在交道口南大佛寺庙后,西营设在西四牌楼北大街的报子胡同。善扑营里的扑户大多是八旗子弟里挑出来的,再往后也有外番扑户、回民扑户和汉人扑户。这扑户们里也分有分头、二、三、四等,最次的叫“他西密”就是小徒弟儿,听差的意思。东西二营的扑户每年都有考核,以抽签儿分组比赛,一跤定乾坤,没什么量级之分。低一级的扑户也可以向高一级的扑户叫板,赢升输降。这有什么好处呢?不仅能涨工资,弄好了还能进宫当皇差,这宫廷一等侍卫就是正三品。你想想,多少人读书人一辈子也就混了个秀才,更谈不上当官儿,有品级,拿俸禄了。这只要练好了摔跤就有机会加官进爵,搁现在有这好事儿不也得玩儿了命的练啊。这是什么?这就是社会流通的管道,懂么? 过去无论是九品中正制还是科举制,都是上升的通路,现在考大学,考公务员是么?恐怕不是。过去穷文富武,现在是穷学技术,富学文,这才是现在的通路。你们回头毕业都要走向社会安身立命,要明白自己有几斤几两,更要明白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甭想改变它,要学会适应它。要为官,得懂权衡,从商,须知舍得。如果做学问,就得耐得住寂寞。要想干出点儿名堂来,就得有两种贵人帮忙,一是你的恩人,二是你的仇人,这仇人可比你的恩人更重要,人不被挤兑,那是干不出事儿来的。
这一席话听的我们小哥几个目瞪口呆,原来这里面这么多事儿啊。焦爷看着我们几个呆呆的样子乐了,又说道:“刚说的是大环境,这些个扑户最开始大多是满人,满人小孩儿的玩意儿跟汉人不大一样,起小儿挨炕上耍枕头,从荞麦皮芯的到苞米粒的再换绿豆的,由小枕头一直摔到大枕头。再大点儿能下地跑了,家里给缝个牛皮口袋,里面装上沙子,摔着玩,人越大,往里面填的沙子越满,再大点儿就换个大口袋接着摔。另外,满人那会儿家家都有石锁,石猴儿或是石盘,没事大人就领着孩子们练,为的是增强腕力,这叫什么?这就叫做从娃娃抓起,全民皆有武备。所以,挑选出来的扑户能不棒么!”
第四回 雅交
吃过晚饭,我们爷儿几个到河边儿遛弯儿。那会儿的后海不像现在满河沿儿都是形形色色的酒吧,闹得慌。尤其是已入了深秋,晚上挺清静的。
“您那会儿是怎么好上摔跤的啊?”表弟问。焦爷指着前面儿不远处说“那会儿这一片儿都是跤场。北京的护国寺、牛街、永定门外哪儿没个跤场啊,好摔的人也多。开始只是喜欢看,时间一长,看着眼馋,就自己偷着练。你看那跤手都是“同、天、贯、日”(指得是人身材的类型)的好身板儿,一站一立,雄壮威武,气宇轩昂。一旦交手,黄瓜架的跤步儿走起,上下翻飞,好似穿花蝴蝶儿的相仿。攻守之间,动静疾徐,潇洒自如。时机一到,跟步儿抢把,手、脚、头、腰一齐连动,协调连贯,一气呵成,摔得是又脆又帅,那的确是如沐春风,酣畅淋漓。
有那么一回,自己练早功,让一位老先生给撞上了。这老先生人长的很斯文,笑着和我说:“小伙子,你这腰腿练的不对啊,这么练那是越练越死啊。”我一见老先生也没恶意,也就客气的说:“我是初学乍练,没什么传授,还麻烦您给我说说。”老先生看我人很诚恳,点了点头。走过来就开始比划着教我。后来,老先生还经常陪我一起摔,我的功夫也有了长进。但老先生只让我到怹几个好友的跤场摔,决不准许私下里与人争勇斗狠。日久天长,我才知道老先生姓李,祖上也是位善扑营的头等扑户,很有见识。从小就让老先生的父亲习文练武,两门儿抱。结果,老先生这爷俩儿都成了大学里的教授,摔跤的功夫没撂下不说,还因此交了不少的朋友。老先生人好,功夫好,学问更好。叫我不但要“野蛮其体魄”,还要“文明于精神”而更多的是教我如何做人。”焦爷略有几分感慨。但话锋一转,焦爷问道:“你们知道老先生管摔跤叫什么吗?”我们都摇摇头。“叫“雅交”。”儒雅的“雅”,“交”汇的“交”。焦爷说。我们几个都很不解问道:“为什么叫“雅交”呢?”
焦爷慢慢往前溜达着,看着走在前面的顺子,缓缓地说:““雅交”咱们得拆开了看,放下“雅”字先不说,咱们单说这个“交”字。你们知道“跤”跟“交”的不同么?”焦爷问。“说体育时,“摔跤”的“跤”都是足字旁的,说摔交,摔一大马趴的时候,一般都用交通的“交”。”表弟看着焦爷答道。“好孩子,学的不赖。”焦爷一把搂住表弟,高兴的说。“不过,这仅是现代汉语对摔跤的解释,并不完全。咱们古人用词那是非常讲究的,每一个字都有其本意和寓意。摔跤的摔,最早在宋代才有了扔,抛的意思,开始多指物,后来引申,有对人的用法。“摔”与“交”联用,最早是见于明清小说里,既有自己摔跟头的意思,也包含了相互摔倒的含义。“交”与“跤”用在摔跤/交这个词儿里那时是互通互用的。如果我们追根溯源,不难发现足字旁的“跤”最早记载于宋代《广韵》里,本同骹,专指人的小腿。而“交”通的“交”在东汉《说文解字》里,早有解释;首先就是指人的小腿,而进一步说明的是人两小腿相交的形态,引申为交叉,交错,交流等意思。如果把摔跤/交专指一门格斗技术来看,宋代的“争交”(摔跤的意思)还有清代的“贯交”用的全都是没有足字旁的“交”。再有,放逐于现代,摔跤/交作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其目的早已超出将对方掷地取胜如此简单,进一步的不是还有相互“交流”的含义吗?所以,说摔跤/交用交流的“交”既表技艺之本质,又传交流其深意,不是更准确而丰富么?”老先生说“雅交”用此“交”而非彼“跤”正是这个原因。我们几个听完想了想,也频频点头。
焦爷接着说:“称中国跤为“雅交”,咱们得先得弄明白什么是雅,哪个又是俗?从字面儿上看牙,佳为雅,牙即齿。佳为鸟,鸟头、锐头、尖头的意思,隐喻尖锐而锋利。牙和佳合起来就是锋利的牙齿。而后,又因为狗的“门牙”锋利而牢固,因此被古人定为“基准牙”或是“标准齿”。由此,“雅”就有了“基准”的含义。《毛诗序》解释雅,正也。说的也是标准的意思。另外,古时有“雅言”,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普通话,都说的是统一标准的含义。咱们再说“俗”,什么是俗,人谷为俗。也就是人在一个地方住长了,那就是俗。“俗”与雅不同就在于俗具有地方性,而雅则是代表着正统与标准。纵观历史,中国跤在发展过程中,多半被列为一种国家性的格斗技术,军事资源。尤其到了清朝,更被皇家所重视,称之为“官跤”。虽然全国各地跤风迥异,但其理法、规范还有标准都是呼吸相通,车轨共文,代表了我中华民族一统且独有的格斗风格。如此积淀,难道还担不起一个“雅”字么!”
焦爷接着说:“老先生跟我讲,俗尚新,趋变,而雅则重传统。从远古的蚩尤戏到今天的中国跤,历经千年,技巧与功法兼容并蓄,掇菁撷华,但共通之“精神”与“理法”依然传承有序,百炼成钢。“精神”的内核在于“德”的诠释,是知的层面,“理法”的要义在于“实战”是“行”的体现。中国跤的“德”不仅是“尊师重道”、“礼仪为先”,还完美的表达了“德者,得也”的概念。要让每一个研习者明白和发挥自己独有的天赋,充实自己,进而得到人生幸福。“行”是“知”的实践,由于早源于军事目的,所以,中国跤更注重“实战”的效果。一招一式都是从实际考虑出发,根据天赋异禀,融汇不同的功法与技术,得以运用于“实战”当中,以至其极。有人说咱们中国跤倒地即输,点到为止是受传统礼教的影响,这个不错,但不完全。古代战争中,踩死的往往比打死的要多,哪儿有工夫儿让你在地上厮滚扭打啊。这其实还是出于“实战”的需要。因此,“德”是“实战”之始,“实战”是“德”之所成,知行合一,方入化境。”
“再有,中国人,但凡“雅事”必要由外及内以求精神之享受。中国跤的“实战”精要正在于“智力”的博弈而非一味力量的比拼。智是“本体”(环中,内在)而力(技术与功法)是“外象”。能够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输赢胜败,立判高下。不同于其他格斗形式,中国跤更注重以智取胜。你有一力降十会,我有一巧破千斤,出其不意,而攻其不备,往往惊诧之余,其中变幻奥妙让人回味无穷。正所谓“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说白了,这是一种让身体聪明起来的游戏。”因此,你们看老先生用一“雅”一“交”概括了中国跤“传统之技艺”、“民族之精神”、“智慧之交流”等独特魅力,其用意与希翼不免厚重而深远啊。”
此时,晚风渐凉,我们爷儿几个也开始往回溜达。一路上大家都没说话,似乎在细细体味着什么。不知为什么我脑海中忽然产生了许多个疑问;传统的技艺一定就是好的吗?民族的精神放到现在还有什么价值?什么又是焦爷口中的“智慧交流”?这些疑问反复盘旋,让人挥之不去。和表弟蹬车回家后,我又饿了,吃了好几个大包子才睡。睡梦中,我梦到好多红彤彤的大柿子挂满了树枝,非常的美。不知是吃多了存食,还是真的有了什么感触。总之,无论是中国跤还是“雅交”,希望你越来越好。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