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瀛台泣血记》:走近光绪慈禧
印象中的慈禧是一个不近人情的野心家,历史教材上的一些事件与大多数人的风评,都让我实在难以喜欢她,甚至带了些唾弃。对于光绪帝亦是知之甚少,对他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晚清一个可怜的皇帝”上,只知道他没多大实权,仰人鼻息地生存在王朝的尾巴上,不免有些同情。
尽管知道许多真相都被掩藏在历史的层层风烟之后,也仍旧不愿付与多少耐心去寻究。而近来偶然读到《瀛台泣血记》一书,让我对两位历史人物改观不少,感触良多。

《瀛台泣血记》是清代德龄所著,她曾是慈禧跟前侍奉的一位女官,在清宫里亲眼见过一些旁人所不能知晓的事情,也许她的观点会有些许偏颇,但毕竟是根据自己经历所写,总归还是比较可信的。
德龄既是慈禧的御侍女官,又是光绪的老师,后来旅美定居,个人经历十分丰富,在书中以她的眼光,为我们展现了站在权利顶峰的女性慈禧太后与名不符实的皇帝光绪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本书从光绪的出生写到他的死亡,中间讲了光绪忧乐参半的童年,从王侯之子到践祚帝位的人生转折,不幸的婚姻与爱情以及与姨母慈禧的反目,书中展现了当时浓重的迷信色彩与社会的弊病,不禁让我理解了光绪帝的“无所作为”。
1.童年
光绪的出生便是“不吉”的。异常的征兆让其父为其深深担忧,也让他从小就生活在与别的小孩子不同的环境里,他成了一个与鸟兽对话的怪童。梦还未醒,命运就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再次睁开眼睛就莫名其妙地坐在龙椅上接收百官朝拜。说是去做皇帝,万人之上,却是处处受限,骨肉分离。也是从此,他彻底失去了与别的小孩一样成长的权利,在深宫中,一步一步走向命运为他做好的漩涡。
快乐很短,挣扎很长,痛苦结尾。
登基两三月,天灾人祸,百姓流离,世人便认为是光绪带来的祸端。然则其时,光绪不过是个尚未断奶的小娃娃,奶妈与太监们伺候着,又哪里知晓天下已经饿殍满地,这罪名扣的未免太没道理。
2.成长
再说他的成长,从小被仆人们围着,进了宫便不住的有人在耳边说着一些“生存之道”,这不许那不许,这礼节那规矩,真是一张无形的大网束缚着他,并且无处不在,几乎要融进他的衣服,投过皮囊渗透进骨子里,让他不得自由!这边是护住的太监说的“不要讲真话”的深宫生存之术,那边是慈禧请的夫子教授的君子大德君王之道,两相矛盾,他该听谁的呢?
本来就是病态的教育,畸形的成长!
3.婚恋
光绪还有一场不幸的婚姻,连带一场夹缝中的爱情。根据德龄女士所写,从见到隆裕的第一面,他的心底就是没办法喜欢这个姑娘的,而慈禧在明知道此事的情况下,仍旧按照自己的政治构想定下了这门婚事。好不容易遇见可心的珍妃,奈何快乐的日子没过多久,那女子就被迫害致死,一缕芳魂长逝。
亲情上没能得到的圆满,在爱情上也没能有到补偿。
4.事业
而光绪的事业呢?
提到他实在难以让人想起什么丰功伟绩,但其实,他是有那份雄心壮志的,也在为中国(当时的大清)和他的子民抗争。
他招贤纳士,与哪些留洋回来的人交往甚密,甚至愿意听信康有为他们那些闻所未闻的奇思妙想,开始了维新变法运动。然而你我都知道,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变法泄露,也让他与慈禧矛盾扩大,让自己活的更加如履薄冰。
作为一个皇帝,却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为他的国家与子民争取幸福,着实可怜可悲,乃至他的死亡,也是凄凉无比的。
5.慈禧
原来总以为慈禧是个眼里只有自己利益的人,可在这本书中,也看到了她偶尔温情的一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其实还是很关心和宠爱光绪的(当然前提仍旧是不违背她的利益),她也不像坊间传的那样害死了自己的亲儿子同治,按书中所言,她还非常痛心。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她不能沉湎于丧子之痛,于是她选择了光绪——自己亲妹妹的儿子,来做皇帝,就当作是同治还在。
光绪,不正是“同治荣光的延续”吗? 她的私心摆在这里,当然是会疼爱光绪的。但是,因为一个太监李莲英(书中认为李莲英是造成光绪与慈禧不睦的重要原因),他们最终还是反目。
6.卿言
其实对于光绪与慈禧的这些私事,我更多的是当做趣味故事来读,毕竟真真假假,我也无从考证,只是书中有些观点,我倒十分认同。
德龄认为皇宫里是永远不会有聪明人的,即使有,过不了两三年也会变愚蠢。
原因有二:
第一,宫里的人轻易不许出宫,宫外的人轻易也不准进宫,所以到了宫里,便等同于和外界绝缘,所闻所见,一切都十分有限,他们的思想和学识当然也只有退步没有进步。
第二,宫中的生活都十分刻板,而且严重迷信神权和王权,俱已到了极点,无形中形成一种顽固不化的空气,可以使任何天资高的人,被束缚的完全失掉他的聪明。
这话委实不错,固步自封,与世隔绝,只会让人落后,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面对世间万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科学的时代早已来临,神权和王权淡退出我们的生活,在全新的空气里,且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
初读此书,所见所感,或有肤浅,谨慎对之。 走,是你的自由; 留,是我的荣幸。 感谢阅读!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诗酒菩提”,作者:白衫卿(微信:白衫卿,前身“南辞遇蝶”)
